书城农林特色甘薯
7880000000014

第14章 甘薯病虫草害及防治(2)

(2)发生特点各种蛴螬在土中随季节气温变化上下移动,一般在4~10月间多在地表10厘米耕作层活动与危害,越冬期深入40厘米左右潜伏。成虫晚间活动,有趋光性,肥沃的土壤适合其生存。

(3)危害特点主要是幼虫在地下咬食根须,造成植株发黄,长势减弱,大面积咬食薯块表皮,造成薯块表皮受损,形成大小不等的圆形凹坑;对生产食用鲜甘薯来说,不仅降低了薯块的商品性,而且伤口容易导致其他病菌入侵;对淀粉甘薯生产来说,凹坑中的泥沙难以清洗,增加淀粉生产工序。

(4)防治方法通过减少未腐熟有机肥使用量及2个时期用药防治,可以有效防治蛴螬,达到产业化甘薯生产要求并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减少未腐熟有机肥投放量:5~7月成虫大发生的时期,傍晚6~9时金龟子取食交配后产卵,对富含纤维素的杂草及厩肥有强烈趋性,常将卵产其中,有机肥通过腐熟作用可杀死一定的幼虫,但实际操作中很难保证全部腐熟。所以,减少有机肥投放量,同时清除田间禾本科杂草,可有效减少金龟子产卵量。

做垄前撒施长效低残留杀虫剂:对前茬为甘薯、马铃薯、花生、豆类和玉米的旱地,常受蛴螬的严重危害,可在做垄前撒施5%辛硫磷颗粒剂,每亩用量为5~6包(500克/包)。由辛硫磷见光分解,撒施应在阴天或傍晚施入,撒后立即做垄。值得注意的是,甘薯生产上不可以使用呋喃丹等长效高残留杀虫剂,尤其是禁止在后期甘薯垄裂缝中撒施呋喃丹。

药液灌根:在金龟子暴发年份,用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药液防治成虫。

2.蝼蛄

(1)形态特征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我国记载蝼蛄有6种,其中分布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有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2种。华北蝼蛄体长3.9~6.6厘米,黄褐色,主要分布长江以北地区。东方蝼蛄体长3.0~3.5厘米,灰褐色,是我国分布最为普遍的蝼蛄种类,属全国性害虫。蝼蛄产卵孵化后成若虫,形态与成虫相似。蝼蛄生活史一般较长,1~3年才能完成1代,均以成虫、若虫在土壤中越冬。

(2)发生特点蝼蛄是最活跃的地下害虫之一,昼伏夜出,晚9~11时为活动取食高峰;蝼蛄具有强烈的趋光性和趋化性,对香、甜物质气味,牛粪、有机肥等未腐烂有机物都有趋性。

(3)危害特点蝼蛄食性杂,成虫、若虫均危害严重,咬食各种作物种子和幼苗,特别喜食刚发芽的种子,咬食幼根和嫩茎,使幼苗生长不良甚至枯萎死亡,造成严重缺苗断垄。蝼蛄在土壤中钻行形成隧道,造成薯苗架空、薯块破损。

(4)防治方法

灯光诱杀:利用蝼蛄成虫在夜间有趋光的习性,用黑光灯进行诱杀。

毒饵诱杀:在炒香的豆饼、麦麸上喷洒高浓度辛硫磷(20~30倍)药液或拌入地虫杀星等颗粒剂,撒在苗床或田间。

土壤处理:同“蛴螬防治方法”,在做垄前撒施长效低残留杀虫剂。

药液灌根:见“蛴螬防治方法”。

3.小地老虎

(1)危害特点幼虫将刚栽插的幼苗在近地面处咬断,造成缺苗断垄,影响产量;后期啃食薯根及薯块,影响外观,降低商品性。

(2)发生特点江苏一般在5月上旬发生危害,1年发生5代。长江流域能以高龄幼虫、蛹及成虫越冬,3龄前的幼虫,在地面、杂草或寄主幼嫩部位取食,3龄后昼伏夜出危害,食量大。老熟幼虫有假死习性,受惊缩成环形。

小地老虎喜温暖潮湿的条件,最适发育温度为13~25益,在河流湖泊地区或低洼内涝、雨水充足及常年灌溉地区,土质疏松、团粒结构好的壤土、黏壤土、沙壤土,均适小地老虎发生。

(3)防治方法

人工捕杀幼虫:可在早晨扒开新被害植株周围的表层土捕捉幼虫,将其杀死。

药剂处理:见“蛴螬防治方法”。

毒饵诱杀幼虫:每亩用90%敌百虫晶体50克,或50%辛硫磷乳油100毫升,兑适量水配成药液,拌入3~4千克炒香的麦麸或粉碎的花生饼中,傍晚顺垄撒入田间。施药后在田头插警示牌,防止鸡、鸭中毒。

4.金针虫

(1)种类金针虫是鞘翅目叩头甲科幼虫的统称,是我国的重要地下害虫。在我国危害农作物的金针虫有数十种,其中危害甘薯的主要是沟金针虫。

(2)发生特点沟金针虫一般3年完成1代,以各龄幼虫或成虫在15~85厘米的土层中越冬。在整个生活史中,以幼虫期最长。越冬成虫春季10厘米土温达10益左右时开始出土活动,昼伏夜出,白天潜伏在麦田或田边杂草中和土块下。雄虫不取食,善飞,有趋光性;雌虫偶尔咬食少量麦叶,无后翅,不能飞翔,行动迟缓,只在地面或麦苗上爬行,使其扩散蔓延速度受到很大限制。卵散产3~7厘米深土中,每头雌虫平均产卵200余粒。

(3)危害特点沟金针虫长期生活土壤中,食性杂,危害各种作物、蔬菜和林木。危害甘薯主要是蛀入薯块内部,在薯皮及薯块内部形成“隧道”,影响薯块品级,有时会诱发病原菌侵入而引起腐烂。

(4)防治方法

合理轮作倒茬:实行甘薯和禾谷类作物,甘薯和棉花、芝麻、油菜、麻类等直根系作物的轮作,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旱水轮作,是减轻金针虫危害的有效措施。

化学防治方法:参见“蛴螬防治方法”。

堆草诱杀细胸金针虫:在田间堆放8~10厘米厚的新鲜略萎蔫的小草堆,每亩50堆,在草堆下撒布5%敌百虫粉剂或2%甲基异柳磷粉剂,诱杀细胸金针虫。

5.斜纹夜蛾

斜纹夜蛾又名莲纹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是农作物上的一种重要害虫。该虫食性很杂,能危害多种蔬菜、棉花、大豆及甘薯等,严重发生时,可将叶片吃光。

(1)发生特点斜纹夜蛾在江苏1年发生4~5代,主害代为2代、3代,发育历期短,严重发生时世代重叠。成虫白天喜隐蔽在植株茂密叶丛或杂草丛、土缝内,有趋光性和趋化性,日落后开始行动,以晚8~12时活动最盛,晚间产卵,卵多产在叶片背面叶脉分叉处。初孵幼虫多群集在卵块附近取食,3龄前食量不大,仅啃食叶肉,剩下表皮及叶脉,呈窗纱状,4龄后食量大增,进入暴食期。作物叶片被害后,先形成缺刻,严重时全株叶片被吃光,仅留下叶脉及茎秆,植株逐渐枯死。

幼虫共6龄,老熟幼虫在1~3厘米表土内化蛹,也可在枯叶下化蛹。

(2)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斜纹夜蛾成虫均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和趋化性,可利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糖醋液等进行诱杀。有条件的还可利用斜纹夜蛾性诱剂诱杀雄蛾,以降低雌蛾的产卵量。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目前是防治斜纹夜蛾的主要手段。Bt乳剂、0.5%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2000倍液等药剂对斜纹夜蛾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持效期在7天左右,防效可达100%。在大发生的情况下,防治甘薯斜纹夜蛾要用药2次。

6.甘薯卷叶蛾

甘薯卷叶蛾又名地瓜麦蛾,主要危害甘薯,以幼虫吐丝卷叶,在卷叶内取食,留下白色表皮。除危害叶片外,尚能危害嫩茎和嫩梢,也可危害蕹菜和旋花科杂草。

(1)发生特点甘薯卷叶蛾在北方1年发生3~4代。

幼虫危害期为7~9月。以蛹在残株落叶下越冬。成虫白天栖息在薯田荫蔽处,受惊后可做短距离飞翔。1龄幼虫只能剥食叶肉,有吐丝下坠习性,不卷叶。2龄幼虫只能吐丝作小部分卷叶。3龄后各龄期幼虫,食量大增,卷叶危害,一叶食尽后又转移他叶,并排泄粪便叶卷内。2龄后的幼虫特别活泼,喜跳跃,受惊动即从叶片滑落下掉。

甘薯卷叶蛾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有关,偏高温、低湿有利其发生。发育繁殖适温为25~28益,相对湿度为60%~65%,6~7月间雨后干旱,最易成灾。甘薯品种间被害程度有差异,一般叶片肥厚的受害重;叶片较薄,缺刻深,不便幼虫卷叶的受害轻。

(2)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时应掌握在幼虫危害初期进行,可喷洒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50%亚胺硫磷乳油500~8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

(三)薯田杂草

甘薯田杂草种类很多,总计在100种以上,主要有水花生、早熟禾、狗尾草、莎草、野苋菜、刺儿菜等。杂草危害对早期甘薯生长影响较大,一方面与甘薯争夺肥料营养及水分,另一方面争夺光合作用空间,使甘薯变得瘦弱,甚至饿死。中后期因甘薯生长势较强,影响相对较小。传统上对付杂草的方法主要是人工锄除,工作量较大。目前,除草剂技术在甘薯上的应用已经成熟,使用除草剂后,薯田杂草可以得到控制,少数残留杂草再人工去除,简单省时,效率较高。

1.杂草分类

薯田杂草多属旱地杂草。根据其生命长短、繁殖特点和营养性又可分为下列2大类:

(1)一年生杂草一年繁殖1代或数代,多为春季发芽出苗,当年开花结实,秋冬死亡,如狗尾草、野苋菜等。也有杂草为秋季发芽出苗,当年形成叶簇,次年夏季抽薹开花结实,如荠菜、棉花草等。

(2)多年生杂草结实后仅地上部死亡,次年春季从地下鳞茎或块根、块茎、地下根状茎等根系上重新萌芽,如水花生、刺儿菜、野蒜、茅根、香附子、蒲公英等。

此外,在除草剂使用时,常按单子叶杂草和双子叶杂草进行分类。

2.化学除草

有关各类化学除草剂的用途及用法在表6.1中详细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