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特色甘薯
7880000000013

第13章 甘薯病虫草害及防治(1)

(一)病害

江苏省甘薯大田生产中主要有黑斑病、根腐病、茎线虫病三大病害,这些病害常会引发大面积、大幅度减产。此外,对甘薯生产影响较大的还有病毒病、黑皮病、软腐病、干腐病及贮藏甘薯的生理性冻害等。

1.甘薯黑斑病

(1)分布与危害甘薯黑斑病分布广泛,江苏省紫心甘薯及淀粉类型甘薯生产时较易发生。由甘薯长喙壳菌引起,局部危害严重。

(2)症状育苗期、生长期和贮藏期均能遭受病菌危害,主要危害薯块及幼苗茎基部。育苗期病苗生长不旺,叶色淡,茎基部长出黑褐色椭圆形或菱形病斑,稍凹陷,初期上有灰色霉层,后逐渐产生黑色刺毛状物和粉状物。严重时,幼苗呈黑脚状而死,或未出土即烂土中,种薯变黑腐烂,造成烂床。

病苗移栽大田后,基部叶片变黄脱落,地下部分变黑腐烂,苗易枯死,造成缺苗断垄。新形成的薯块,以收获前后发病最多,病斑为褐色至黑色,中央稍凹陷,上生有黑色霉状物或刺毛状物。病薯变苦,有毒,不能食用。贮藏期主要在温度偏高时易发病,在20~27益范围内,只要1周就可以感染整个薯窖,导致全部报废。

(3)发病规律病菌以厚垣孢子和子囊孢子在贮藏窖、苗床及大田的土壤内越冬,有的以菌丝体附在种薯上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源。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温度在10益以上就能发病,25~28益最适宜发病。地势低洼、阴湿、土质黏重利发病。

(4)防治方法

农业措施:实行轮作倒茬;建立无病留种田;苗床采用高剪苗方式;入贮初期进行高温愈合处理。

药剂处理:对薯块,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薯堆表层或堆一层薯块喷一次药雾,利用雾滴飘附到缝隙中的薯皮表面。对抗病品种,或新种植的田块,一般不需要进行药剂处理。对种苗,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蘸湿苗茎下部5~10厘米。

2.甘薯软腐病

(1)分布与危害甘薯软腐病为甘薯贮藏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分布广泛,全国各甘薯生产区均有发生,由黑根霉菌引起,能危害多种作物。

(2)症状侵染薯块,患病初期薯肉内组织无明显变化,以后薯块变软,内部腐烂,有酒味。薯肉变黄褐色或浅褐色。薯面最初生有白色绒毛(菌丝体),后期产生黑色小颗粒。

(3)发病规律病菌附着在薯块上在贮藏窖内越冬,成为初次侵染源。病菌从伤口侵入。病组织产生孢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薯块损伤、冻伤,有利病菌侵入。温度15~23益,相对湿度78%~84%,有利病害发生。

(4)防治方法

适时收获:适时入窖,避免冻害、霜害。

清洁薯窖:旧窖要打扫清洁,或将窖壁刨一层土,然后用甲醛、硫黄熏蒸。

薯块药剂处理:入窖前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晾干入窖。

3.甘薯干腐病

(1)分布与危害甘薯干腐病是甘薯贮藏期的主要病害之一。由甘薯尖镰孢菌引起,严重时全窖发病,损失严重。

(2)症状侵染薯块,发生收获初期和整个贮藏期。

发病初期,薯皮不规则收缩,皮下组织呈海绵状,淡褐色,后期薯皮表面产生圆形病斑,黑褐色,稍凹陷,轮廓有数层,边缘清晰。

剖视病斑组织,上层为褐色,下层为淡褐色糠腐。

(3)发病规律病菌在种薯上和土壤中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源。用病薯育苗,可直接侵染幼苗。带菌薯苗在田间呈潜伏状态,成熟期病菌通过维管束到达薯块。发病适温为20~28益,30益以上病情停止发展。

(4)防治方法

适时收获:对贮藏用薯收获不宜太早,入窖后充分透气散热,避免过热。

清洁薯窖与薯块药处理:参见“甘薯软腐病”。

4.甘薯根腐病

(1)分布与危害甘薯根腐病又称烂根病,是近年发生较重的一种病害,由甘薯腐皮镰孢菌引起,除危害甘薯外,还危害牵牛花、田旋花等旋花科植物。

(2)症状主要发生在大田期。危害幼苗,先从须根尖端或中部开始,局部变黑坏死,以后扩展至全根变黑腐烂,并蔓延至地下茎,形成褐色凹陷纵裂的病斑,皮下组织疏松。地上秧蔓节间缩短、矮化,叶片发黄。发病轻的,入秋后秧蔓上大量现蕾开花;发病重的,地下根茎全部变黑腐烂,主茎由下而上干枯,以致全株枯死。

病薯块表面粗糙,布满大小不等的黑褐色病斑,中后期龟裂,皮下组织变黑。

(3)发病规律甘薯根腐病为土传病害,田间扩展靠流水和耕作活动。遗留在田间的病残体是初侵染源。根腐病的发病温度为21~29益,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对病害发生发展有利。一般沙土地比黏土地发病重,连作地比轮作地发病重。

(4)防治方法

选用高抗病品种:如徐薯18。

实行轮作:重病田实行3年以上轮作,可与花生、芝麻、棉花、玉米等作物轮作。

5.甘薯病毒病

(1)分布与危害侵染甘薯的病毒种类有10多种,我国发生的甘薯病毒病,主要是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和甘薯潜隐病毒,其次是类花椰菜花叶病毒。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在我国各甘薯种植区都有发生,主要症状是叶部产生规则褪绿斑纹,或带有紫色边缘的褪绿斑,也可沿叶脉形成紫色羽状斑纹,叶部症状为系统性,在老叶上尤其明显,病株长势减弱,薯块变小,产量降低。病毒主要随薯块和薯苗营养繁殖体系传播,也可在苗床和田间生产时期,由桃蚜和棉蚜作非持久性传播。此病毒主要寄生在旋花科植物上。

甘薯潜隐病毒首先发现我国台湾省,其他省份也有发生,在甘薯的症状上不明显,寄主范围包括许多旋花科植物,还有藜属植物和某些烟属植物。主要随薯块、薯苗营养繁殖体传播。

(2)症状受害甘薯叶片出现的斑驳花叶。

(3)防治方法

选用高抗病品种。

实行轮作。

种植甘薯脱毒苗。详见“脱毒苗繁育”。

6.甘薯茎线虫病

(1)分布与危害甘薯茎线虫病又叫空心病,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由毁灭茎线虫引起,除危害甘薯外,还危害马铃薯、蚕豆、小麦、玉米、蓖麻等作物。

(2)症状甘薯茎线虫病主要危害薯块、茎蔓及秧苗。

秧苗根部受害,在表皮上生有褐色晕斑,秧苗发育不良、矮小发黄。茎部症状多在髓部,初为白色,后变为褐色干腐状。薯块症状有糠心型和糠皮型。糠心型,由染病茎蔓中的线虫向下侵入薯块,病薯外表与健康甘薯无异,但薯块内部全变成褐白相间的干腐;糠皮型,线虫自土中直接侵入薯块,使内部组织变褐发软,呈块状褐斑或小型龟裂。严重发病时,两种症状可以混合发生。

(3)发病规律甘薯茎线虫的卵、幼虫和成虫可以同时在薯块上越冬,也可以幼虫和成虫在土壤和肥料内越冬。

线虫能直接通过表皮或伤口侵入。此病主要以种薯、种苗传播,也可借雨水和农具短距离传播。线虫在7益以上就能产卵并孵化和生长,最适温度25~30益,最高35益。湿润、疏松的沙质土利其活动与危害,极端潮湿、干燥的土壤不利其活动。

(4)防治方法

严格检疫:不从病区调运种薯、种苗。

选用无病种薯:种薯用51~54益温水浸种,苗床用净土,以培育无病壮苗。

药剂浸薯苗: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100倍液浸10分钟。

药剂处理土壤:每亩用5%涕灭威颗粒剂2~3千克,或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3~4千克,拌适量细土,施入栽培穴内。

7.冻害

(1)分布与危害由气候变暖,甘薯贮藏变得越来越简单,但冻害在甘薯贮藏中仍较普遍。薯块在受冻1周内,无明显变化,其后薯皮失去光泽,略带暗色,剖开可见薯皮附近的薯肉迅速变褐,受冻越严重变褐速度越快。最后,受冻部分呈水浸状。受冻薯块往往形成硬心、硬皮,且发苦。冻害造成的腐烂,一般从薯堆表层开始。

甘薯适宜的贮藏温度为10~15益,长期低8益,会出现冻害。受冻以后,需经过一段时间,才开始腐烂。一般品种在4~5益时,冻害持续半个月开始腐烂;温度越低,时间越长,遭受冻害越重。但不同品种在耐冻程度上有一定差异。

甘薯遭受冻害有两种情况:一是收获过晚,在田间受冻,入窖后15~30天开始腐烂;二是在春节前后的严寒期,防寒保暖条件没有跟上造成腐烂。薯块受冻后,易被寄生菌侵染,造成腐烂,所以甘薯贮藏期生理性冻害与侵染性病害密切相关。

(2)防治方法甘薯贮藏室内是目前多见的方法,只要注意关窗、覆盖草帘,就不会受冻。窖藏要注意封闭窖口,在窖的北侧设置屏障,抵御寒风。

(二)虫害

1.蛴螬

(1)形态特征蛴螬为金龟子的幼虫,成虫与幼虫均危害农作物。蛴螬的种类很多,其共同特征是:体色乳白,有胸足3对,体肥大,多皱纹,向腹部弯曲呈“C”形。各种金龟子(成虫)的卵均为卵圆形,乳白色,仅大小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