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西风漫卷
7752300000088

第88章 南郭寺觅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在阳光灿烂、柳叶初绽的春天,我再一次来到了“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的秦州,来到了处处充溢着神奇的南郭寺。

天水是华夏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属历史文化名城。境内,众多的人文景点名胜古迹遍布山川河谷,南郭寺就是其中的一颗耀眼明珠。

南郭寺因地处城郭之南而得名,以杜甫诗而出名,又称南山寺,宋时改称为妙胜院,位于天水市秦城区城南两公里的慧音山坳,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秦州八景之一“南山古柏”所在地,被誉为“陇右第一名刹”。

车子沿盘山公路而上,只见漫山遍野一片花海,有白玉兰、紫丁香,有红叶李、榆叶梅,还有含苞待放的梨、桃、苹果、杏花。最让人迷恋的,还是那耀人眼目的金黄色油菜花,一片连着一片,流光溢彩,明艳而独特,将慧音山熏染得更加美丽,不时飘来袭人的丝丝芳香。当车子停在半山腰南郭寺门前广场上时,南郭寺高大的山门便映入我的仰视之中。依山而建的南郭寺门前,两棵高大而粗壮的古槐直冲云天,如同一对威武的将军在空旷的苍穹下持剑而立。千百年来,它们锲而不舍地护卫着脚下的这片净土,昭示了一种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据说,这两株古槐树龄都在1300年以上,俗称“唐槐”,它们见证了南郭寺古老的历史。

南郭寺始建于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时期,全寺以三座山门组成东、中、西三院,成古园林建筑格局。走进寺内,眼前为古建筑天王殿,其门楣上镌刻的一副雅致优美的对联让人顿生兴趣:“律己何妨真面目,待人总要大肚皮。”不禁让人联想到“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大肚弥勒佛,想到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豁达大度。这副名联,出自当代著名佛教大师净空法师的手迹,它教化世人了知宇宙人生之真谛,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回心向善,创造和谐安康的美好家园。

在南郭寺,除了观赏精美别致、飞檐翘角的威严殿宇,以及佛教、历史人文景观外,最值得一看的是西院大雄宝殿院内苍劲、傲岸、充满生机的奇树。金色的阳光泼洒下来,使这些古树更加光彩夺目。“秦州南郭寺,佛门圣地树亦奇。”生长在这里的千年古树,尽显大自然的风采美姿。随着讲解员绘声绘色的讲解,我的目光落在了大雄宝殿院内那棵老态龙钟的古柏上。只见它被一座砖砌的花墙围护着,裸露的根部叉开三枝,粗大的树枝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横逸斜伸,向北倾斜的一株靠在花墙上,另一株已枯断。向南倾斜的一株一直伸到大雄宝殿屋顶上,沉重的树身被人工支架支撑着,别看它其貌不扬,千年的岁月,它的树皮早已被风沙剥蚀干净,只裸露着光滑的树骨,但它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树梢仍然树叶青苍,如蛟龙腾飞,有顶天立地的磅礴之势,显示着不屈不挠和顽强勃发,十分壮观。据专家测算,它的树龄已达2300至2500年。古柏的枝下有一清朝顺治年间的石碑,紧紧地嵌进它的躯体里,仿佛是上帝为其颁发的寿星匾额,让它自豪相拥。在这里,“寿比南山”的成语也得以诠释。更奇异的是,有一株小叶朴,别名黑弹树的落叶乔木寄生在古柏一侧枯朽的树洞中,形成了一道柏包朴的“树中树”奇观。小叶朴虽不苍劲,但枝繁叶茂,清秀古雅,根部处干径达60厘米,如此大的“树中树”实属罕见,堪称一绝。经专家研究发现,这棵树的根不但对古柏起到了很好的固定作用,还能辅助古柏传输部分营养和水分。

按照自然规律,两种植物生长在一起是要互相争夺营养、水分的,但在南山古柏的身上却奇迹般地发生了变化。这一奇特的现象令专家惊叹不已。其实,生活中常常有奇迹发生,有时候连自己也不能预测。只要条件具备,就能生长奇迹。正如这棵古柏,因为这里特有的土质和北流泉水的滋养,还有适宜的气候,以及后人的精心养护,它的不可思议又是顺乎情理的。

在古柏北侧枝下,还生长着一株300多年树龄的槐树。它原本有着发展自己的巨大空间,但却偏偏失掉了植物自然生长的规律,屈就在古柏树枝下,并且分叉环抱,扶持在最恰当的部位,非常和谐,相映成趣,如同一位身强力壮的青年,本可以施展才华,却甘愿伸出有力的双臂,扶起一位快要摔倒的老人。面对眼前这棵除了陕西黄陵手植柏当属第二的“稀世珍宝”“活着的化石”,历史上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为其歌赋吟唱。早在唐代,诗圣杜甫于公元759年流寓秦州时,就题其为“老树”,并写下了咏颂诗:“山头南廓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得庭,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视悲身世,溪风为飒然。”出神入化,让人思慕不已。诗仙李白,也以浪漫主义的激情颂其为“古柏”。在这棵与中国的孔子、印度的释迦牟尼年龄差不多的“春秋古柏”面前,我感到了自己的微不足道。

南山古柏历经千年,风韵犹存,这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来支撑?而人生,何尝又不是如此呢?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会经历许多风风雨雨,但只要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坦然地面对,无论你处在什么位置,都有可能成为一棵大树,成为自己的那片风景。

南郭寺北侧新建的“二妙轩”诗碑廊,是南郭寺中另一处独特而别致的风景,为当代文化人所推崇。二妙轩碑,原称二绝碑,为清顺治十三年(即公元1656年)由清初诗人宋琬主持把杜甫客居秦州时所作的60首诗作,集兰州《淳化阁帖》和西安碑林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亲自临摹,聘能工巧匠镌刻成碑,因诗妙字妙,故称二妙。原碑帖长15.6米,高0.24米,碑石原嵌在玉泉观李杜祠壁,大部分碑石因年久散失,眼前的二妙轩碑是1998年依据周恒先生所捐家藏二妙碑拓本刻制而成,为钢筋混凝土所做的长35.6米、宽4.36米的唐代风格建筑长廊。2000年8月,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了杜甫在秦州的主题雕塑。只见诗圣半卧在一块岩石上,双目凝视着南山古柏。我细细地欣赏着,这里的每一处风景都凝结着古今文化的浸染,每一个细节都令人回味无穷。

伫立诗圣雕像前,我想起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贫困潦倒的诗人投亲秦州时的窘境,不禁为其颠沛流离的生活而扼叹。如今,南郭寺游人如织,北流泉水依然清澈照人。睹物及人,这里的一草一木,无一不显现着诗圣的灵魂,这才是南郭寺永恒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