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西风漫卷
7752300000089

第89章 庭院深深锁清秋

在天水这个充满着古老文化气息的小城里,保留了不少明清古建筑。坐落在秦城区民主路的胡氏民居,是这众多古宅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处,它是甘肃省唯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人称“南北宅子”。这个通俗的名字,来源于整个胡氏民居的布局。一条横穿而过的宽阔马路,将民居分为南宅子和北宅子。南宅子为明代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居所,建于明万历年间;北宅子是他儿子胡忻的私宅。

春天的天水百花盛开,清新的空气令人倍感舒畅。我们慕名来到胡氏民居处,一株苍劲的古槐昂然挺立于南宅子的门楼前,仿佛一位威武的武士守护在这里,给人一种挺拔向上的力量。踏进南宅子,只见宅深院静,古色生香,古朴典雅的青砖灰瓦,精美繁复的木雕砖刻,森严的山墙,独特的建筑工艺,无一不显示着当年的繁华和风光。而南宅子大门上由分巡陇右道右参政李国士所题的“副宪第”,以及那精雕刻花的垂花门上康熙皇帝御笔所书的“桂馥”匾额,紧紧地吸引着游人的目光,也昭示着胡氏家族曾经的荣耀,而桂馥院名称也正是由于“桂馥”这块匾额而来。

在城市建造宅院,将南方园林建筑风格融入北方小城的宅院之中,实为珍贵。南宅子院内不但有天井,二层式楼阁闺房,也有假山、池沼、茂林修竹等南方宅院的园林式设计,建筑风格既有北方的厚重与严谨,又有南方民居的轻巧和灵动。巧妙布局的四合院内,五色卵石组成的各种不同图案精致古雅,让人怦然心动。后花园里连翘繁花盛开,金黄色的花朵十分耀眼,这喻示着连连升级、不断进步。由古树和池沼、假山组成的天然景色,与飞檐翘脊做工精巧的明代古建筑群相映生辉,组成一幅美丽的图景。胡氏民居就是这样不经意地一点一点闯入了我的视线,给人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想象,让我们享受到这种难得的美景。南宅子共有大小四合院12院,游廊相连,迂回曲折,相互贯通,真是别有情趣,各具特色。在宅院大庭游览,仿佛迷失在几百年前的老宅的悠远回忆之中,让人体验到了大观园的繁华和侯门深如海的空旷。南宅子虽然经历了400年的沧桑,但大多建筑却仍然保持完好。后院有书房、棋房、客堂、佛堂等。信步走进每一间房屋,满眼烁目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气息,每个房屋都是一幕风景,书写着一段尘封已久的故事。穿行在深宅之中,宛如在古老幽深的迷宫里流连。

胡氏民居虽院落相连,却因其建筑侧重不同而各有千秋。走进其中的一处院落,有一间皮影戏房,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赏。戏房的上位悬着一幅长方形的白布幕帐,上面有精美的皮影彩色图案,那形神兼备、细致传神的人物造型,不由人感叹古人高超的雕刻工艺。幕帐下方为一长条桌,上面摆放有“周人回府”“杨门女将”等折子戏牌。记得小时候父亲曾告诉过我,他儿时最大的爱好就是玩牛皮灯影。虽然我未曾见过父亲的那些道具,可看了眼前胡氏家族的皮影,还是叫人异常兴奋,倍感亲切,仿佛父亲家的灯影戏正在上演。皮影也叫灯影,相传始于西汉武帝年间,帝妃李氏病故,武帝思念,术士齐翁在宫中设帐,点红烛,帝坐期中。霎时,见李夫人翩翩而来,安慰了武帝思念之情。其后,宫妃用纸为影,逗太子玩耍取乐,民间于是仿效流传,逐渐形成了皮影戏。看着那悬挂眼前的白帐,仿佛眼前展开的是一幅幅历史变迁、世态冷暖的精彩画卷。而深宅内的露天大戏台则更显壮观,只见一面高墙下有一宽大的戏台,台下两侧高起的廊屋台沿上是两排整齐的八仙桌配长条椅,古香古色,不由人联想起影视剧中出现的达官贵人休闲时听戏品茶的场景。

在这些庭院里,看到最多的是胡氏家人曾经用过的东西,那做工讲究的“宝马”车,官人出门时坐的轿子,还有那些十分珍贵的明代家具,八仙桌、太师椅、屏风等等。最惹人眼目的是那独特而稀少的紫檀床,目睹那嵌在上面闪亮的白玉和珍贵的象牙,还有那繁多的吉祥图案雕花,以及精美的银器饰品和绸缎刺绣,让人频频惊艳,回味无穷。

让人有些惊奇的是,在一座四合院的墙角,还有一个通往街道对面北宅子的地下通道。据说,北宅子规模更为宏大,呈正方形,原为正院三进,侧面建有大小院5处,现仅存二、三院的前后正庭与中院庭楼及厢房。其中,中院庭楼最为专家所欣赏,它的建筑比南宅子更为复杂,属官式建筑中极为考究的构建做法。北宅子的主人胡忻,是胡氏家族中最有成就的一位历史人物,他出身进士,初任山西临汾知县,工部给事中。官至太常寺少卿署正卿,他在工部给事中任上时,曾参与了修建两宫(坤宁宫,乾清宫)、三殿(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可谓建筑专家,他与父亲胡来缙做官期间不畏权势,赏罚分明,官声甚好,被当地人称为“父子乡贤”。因北宅子正在大修尚未开放,只有留下遗憾。

胡氏民居虽然经历了数百年风雨侵蚀,其色泽依然可见,风华依旧,较完整地保存了明代民居建筑的风貌和特色,为研究我国明代民居建筑及天水地区的建筑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胡氏家人在这里居住了20代,直到本世纪初年才离开这里。胡氏后人将祖上遗留下来的宝贵财产展示给世人,让人们从中了解明代历史,风俗民情,实为受人称道之举。虽然,我看不懂明建筑中的诸多精妙玄奥之处,但在一个个精美的细节面前,也能品味出一些远去的意蕴来。

在喧闹的城市中,存有这么一处幽静的古宅,既是历史的记忆,更是现实的精彩。

(原载2012年第8期《西北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