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西风漫卷
7752300000077

第77章 兴隆山秀色

在“两山夹一河”的兰州,近年来随着城市的迅猛拓展,过去人们并不在意的城郊果园、农田,仿佛在一夜间就消失了,随之而起的是林立的高楼大厦。假日里,人们如果想找一处山水宜人、清静幽雅的地方休闲,只有将目光投向远处。位于城东南榆中县的兴隆山,便成了人们亲近自然的首选之地。

陇原多山,但草木不生的黄土山岭居多。如从飞机舷窗俯瞰,看到的多是苍凉和空寂。兴隆山则不然,它是陇上少有的几个风光秀丽的名山之一。乘车从兰州出发,约半个多时辰进入榆中县城。再向西南行驶约十多分钟,就到了兴隆山下。抬头远望,只见东西两山对峙。东为兴隆山,海拔2400多米;西为栖云山,海拔2500多米。兴隆峰势如飞龙起伏,栖云峰形似圆锥竖立。两峰间为一细长峡谷,名为兴隆峡谷,溪流潺潺,有云龙卧桥相连,似彩虹飞渡。

兴隆山原名“栖云山”,史载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有人在此居住修行。东汉时期,就有了零星建筑。到了唐宋时期,已殿宇林立,游人不断,称为“洞天福地”。南宋时,湖南人秦致通在此隐居时,曾题诗赞道:“倚山危阁贴重岗,细路萦回石磴长。曲涧碧流疏宿雨,夹山红叶映斜阳。”清嘉庆年间,由于游人的增多和商户发展,此山颇为兴隆,遂改名为“兴隆山”。

游览名山,人们大都喜欢从险峻处进入。兴隆山虽然两峰独自成景,但游人多选择从陡峭的西山攀登。西山山门为一座高大的牌楼式建筑,顶端两面各有一块匾额。一面是胡耀邦题写的“陇右名山”,一面是朱穆之题写的“秀比峨黄”。我曾经领略过峨眉山的幽美,也体验过黄山的奇秀。面对林木苍翠、云腾雾绕、有如仙境的兴隆山,感觉别有一番韵味。

过云龙卧桥拾级而上,经龙王庙、玉液泉、关帝庙、太白宫,即到太白泉。这里为全峰风景最佳处,两眼石凿小泉清澄可见,从太白楼下流出,注入石龙。从龙口淙淙而下,汇入溪流。从太白泉穿密林,有曲径通往曾密藏过成吉思汗灵柩的大佛殿。站在这历史和人文色彩厚重的殿堂内,阅读介绍关于成吉思汗赫赫功绩的文字,心里无不对这位叱咤风云的蒙古人肃然起敬。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防日寇盗劫成吉思汗墓,1939年7月国民政府将成吉思汗灵柩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迁移到兴隆山,秘藏于大佛殿内。1949年8月,西北军阀马步芳又将其灵柩迁往青海塔尔寺。1954年才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迎回,安放在新建的成吉思汗陵墓。于右任先生曾作词《天净沙·谒成陵》:“兴隆山畔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这里,还有蒋介石和宋美龄于20世纪40年代居住过的行宫。这些不凡的经历,为兴隆山增添了一份厚重的人文和历史沧桑感。

从栖云峰左侧盘旋而上,经朝天观、上天梯、风月岭、黑虎殿等处,便到了栖云峰最高处八柱亭,亭内立有通天石柱,为清乾隆年间所立。行人至此,已是大汗淋漓、周身困乏。坐于亭内,极目四顾,但见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尽收眼底。品茶玩牌,阅人间秀色,可谓不虚此行。

(原载2009年11月21日《人民军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