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西风漫卷
7752300000076

第76章 走进鲁土司衙门

国际巨星周润发主演的影片《黄石的孩子》,因为在甘肃省永登县西部连城一带取景,将“久藏深闺无人识”的连城鲁土司衙门展示给了世人。一时间,四海游客前来观光,感受古代衙门文化。

土司是元、明、清时期,朝廷授予少数民族首领的世袭官职。土司制度始于元朝,盛于明清,是历代封建帝王在西北、西南边疆地方实行的“以本土之人,司本土之事”,把部落酋长制与封建官僚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特殊管理制度。连城鲁土司制度始于明初,据《清史稿·甘肃土司传》记载,鲁土司的始祖名脱欢,是元世祖忽必烈之孙,为元朝宗室,后封为安定王。元灭时,脱欢逃亡途中流落河西,明初率部投诚,被封为甘肃庄浪卫(今永登西)连城土司。三世什伽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因平定蒙古族的西凉叛乱有功,而升任庄浪卫世袭掌印土司指挥使,并赐姓鲁,改名为贤。1932年民国政府废除土司制度时,鲁土司已传袭19世22代,是藏民族的精神领袖和甘青边界一带颇有影响和势力的行政、军事和司法统治者。

鲁土司衙门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宣德、嘉靖年间屡有修葺,现存建筑系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由十五世鲁纪勋按清工部营造法式建造。有古建筑226间,建筑以地基逐次抬高,数院相连,中轴对称,由鲁土司衙门、妙音寺、土司花园三部分组成,布局森严,雕梁画栋,集宫式建筑与地方特色为一体,古朴、典雅、大方,体现了河湟地区的建筑风貌,俗称“三十六院,七十二道门”,颇具王侯气象,有“小故宫”之称。

衙门是土司办理公务及其眷属居住的处所,沿中轴线走进衙门,先是一座牌楼,依次建有照壁、六扇门、仪门、燕喜堂、大堂和祖先堂等。两边建有廊房、厢房和配房,青砖墙、木雕梁,鳞次栉比,古老的建筑,参天的古树,就像走进古代宫殿一般。屹立在院子中央的大牌坊“世笃忠诚鲁土司”的匾额,是鲁土司衙门标志性的建筑,保留着原始风貌。牌坊系公元1466年为纪念四世土司鲁鉴的战功而建造的,坊悬“世笃忠诚”匾额,赞扬鲁土司世代忠于朝廷。沿石阶而上,进入高大宽敞的大堂,一种庄严肃穆的气势将人包围,这是土司迎接圣旨、发布政令、举行重大典礼、听政之处,也是公开审理大案之所。檐下悬“报国家声”横匾,体现了土司为国效忠的决心,堂内设有木制案具、刑签、堂鼓等器物,见证了土司在这里至高无上的封建权威。前有厢房五间,为文案和案卷室。进如意门,即为燕喜堂,这里是土司的接客厅,堂后为祖先堂,楼上供奉着神像,楼下专门供奉历代土司的画像。

衙门东侧是书房及内宅,西侧为仓院及马号,是土司处理日常军政要务和家族内务之所。我们依次参观了佣人院、书房、内宅院及后院、大观园。其中大观园占地上万平方米,是土司的内宅花园。园内有建于乾隆年间的绿照亭、山字石等,为西北少有的古园林建筑珍品。园内立有一块黑色埙石,周围生长着几棵主干粗壮、树冠高大的老核桃树,据说植于明代,已有好几百年的树龄,仿佛在见证着这里的一切。

沿着花园中的砖路前行,一处寂静的小院出现在游人眼前,院内建筑那青灰色的砖瓦在茂密的树木掩映中显现出来,木门有些残旧破落,已分不清曾经的色调,这便是鲁土司的家庙妙音寺,是一座喇嘛教寺院。寺院主体建筑有山门、鹰王殿、金刚殿、塔尔殿、大经堂、禅僧殿、万岁殿、佛塔等,重檐歇山式建筑的大经堂坐西向东,是妙因寺最大的建筑。堂中设宗喀巴塑像和讲经床。据介绍,当时这里最多可容纳800多名喇嘛念经。妙因寺在甘肃地区喇嘛教中颇具影响,五世班禅、六世达赖、七世达赖曾到寺做过佛事。1949年后,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贡唐仓·丹贝旺旭等宗教领袖和知名人士,都曾来该寺参观礼佛。

如今,鲁土司衙门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人们了解古代历史、感受古代朝政制度下衙门内部生活的活标本。

(原载2010年1月16日《人民军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