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西风漫卷
7752300000069

第69章 两山对峙一龙腾

五泉映月

说起兰州,人们自然会想起五泉山。坐落在市区南侧的五泉山是兰州市内最有名的旅游景点,因山中有惠、甘露、掬月、蒙子、摸子五眼泉而得名,五泉的神奇绝妙确为世人瞩目。

关于“五泉”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汉武帝元狩三年,霍去病西征,曾驻兵于此,士卒疲竭,霍去病手握马鞭,连击五下,鞭响泉涌,遂成五泉。传说虽无从考证,但它却给五泉山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每逢周末假日,这里便是旅游、休闲的首选去处,也是城市老人们晨练的最佳之地。五泉山是一处融儒释道为一体的规模宏伟的山水宗教园林,这里有久负盛名的藏传佛教“嘛呢寺”,有汉传佛教寺院浚源寺,有地藏寺,还有金刚殿、大雄宝殿、卧佛寺、千佛阁、大悲殿、庄严寺等。道教建筑有清虚府、酒仙祠、文昌宫等。儒家建筑有万源阁、太吴宫等,还有倡导三教归一的三教洞。游人通过游览这些景点,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每年除夕,这里更是活力四射,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众多的善男信女们前来烧香拜佛,很多人都低头双手合十,祈求佛祖保佑,求得来年万事如愿。这些庙宇仿古建筑群翘檐廊柱,富丽堂皇,依山势而建,层层叠叠,悬于山腰,以石阶亭廊相连,错落有致,一派古朴凝重的建筑风格,形成了五泉山的一大景点。而每天络绎不绝前来佛殿叩拜烧香祈福的信众们,更为这座名山增添了生机。

五泉山可分西、中、东三路登山游览,三路均有亭台楼阁,虹桥、清泉,各有特点。我每次攀山都是沿西路而上,因为从西路前行穿过企桥,看到的第一眼泉便是惠泉。说来也怪,在五泉中,我对它情有独钟,每次前来,都会在那里停留一会儿,都会细细地打量它那用水泥砌成的圆形泉眼,观察清澈透底的泉水,感受四周绿树掩映的生机。据说这里的泉水味甘甜,宜于煮茶,且有灌溉之利,非常实惠,故名“惠泉”。而我的小名正好是惠,爱人叫泉,两个原本老家都不在兰州的外地人,千里姻缘的红线将我们牵在一起并在此成家立业,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好像这一切都是上帝的有意安排。

离开惠泉,向高处继续前行,只见一面峭壁上有清瀑直泻壁下的一汪清潭,这便是西龙口。在五泉山的两侧,有水从石缝中流出,形成瀑布,俗称东、西“龙口”,泉水清幽,涧水飞溅,风光迷人。正如兰州秀才陈坦《五泉飞瀑》所云:“谁导银河泻碧天?青崖怒劈走飞泉。雷鸣峭壁四时雨,雪点危岩一炷烟。仿佛断虹山外挂,分明索练阁中悬。登临无限徘徊意,活泼灵源悟道传。”西涧飞瀑之上便是三教洞,以供祀孔子、老子、佛祖三教归一而别具一格。在西龙口不远处便可看到甘露泉,它是五泉山最高的一眼泉,地处文昌宫西侧,孤亭掩护,久雨不淫,大旱不干,饮之犹如甘露,因此得名。过了甘露泉就到了文昌宫,在文昌宫的东侧有一低矮的围墙,其花瓶状造型的小门门楣上,有三个醒目的大字:“掬月泉。”走进观看,它更像是一口井。据说,每逢月夜,月影直投泉心,如掬月盘中,“掬月”雅名由此而来。这里还是西、中、东三条上山路的汇合之处。从千佛阁出来沿东长廊缓步而下,就到了子午台和八卦台,在这里俯瞰可观赏五泉之冠的蒙泉。明人李文曾有诗赞蒙泉“上人邀我煮新茶,水汲山中第五泉”,可见这里的泉水之醇。摸子泉在旷观楼下一个凹进去的深洞内,洞底聚有一汪泉水,水底布有花石瓦砾。传说在泉水中摸着石头则得男,摸着瓦片则生女。清末学者刘尔欣曾在洞口书写一联嘲讽这种迷信行为是“糊糊涂涂,将佛脚抱来,求为父母;明明白白,把石头摸去,说是儿孙”。每次逛五泉,我们总是把它遗忘,等下了山又会想起。也许生活就是如此,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事事兼得。

五泉山东边的木建筑长廊,雕梁画栋,曲折迂回,周边有卖杂货的小摊,有喝茶的茶摊,还有唱秦腔戏的戏摊。穿行在一个接一个的景点中,更像是走进了迷宫。这些景点虽不惊险,但也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不失为信步登高的好去处。

每次上五泉山除了逛庙宇,观清泉,站在山顶上眺望兰州市容也是很惬意的事情。每当望着城市里那些简陋破旧的平房被一座座现代化高楼大厦替代,我都为这座城市的飞速发展而感到欣慰;望着对岸的白塔山被绿色笼罩着,望着浑黄的黄河水如一条巨龙从城市中心流过,形成“两山对峙,一龙奔腾”的旖旎风光,我为生活在兰州而感到幸福,更为有五泉山这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名山而骄傲。

(原载2012年6月30日《人民军队》报)

塔影河声

兰州是沿黄河两岸形成的狭长带状城市。黄河南岸是因神奇绝妙的五眼泉而得名的五泉山,北岸就是山势起伏、重峦叠嶂,有“环抱金城”之雄姿的白塔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既是军事重镇,又是丝绸之路上的物资集散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白塔山风景优美,树木茂盛,是祁连山东延的余脉,海拔1500至1700余米,是兰州北面的天然屏障。

“白塔叠峦”被誉为兰州八景之一。山顶上如雪的白塔高高耸立,山脚下浑浊的黄河水滔滔东流,一高一低仰俯错落,遥相呼应。那飞跨黄河两岸的中山桥,犹如天宫飞虹,为这美丽山水增添了雄浑气势。每逢闲暇之时,我常常会身不由己地前往白塔山下的黄河风情线上,欣赏这里诱人的风光。而白塔山的秀丽景色,就像吸铁石般总是吸引着我的目光,那错落有致,依山而建的精美古建筑群浑然一体,更增添了几分凝重之感。夕阳西下时,河水被染得流光溢彩,水天一色。尤其到了晚上,又是另一番迷人的美丽,山上由五颜六色的霓虹灯装点的亭台楼阁,变幻莫测,光彩夺目,仿佛天上的水晶宫殿跌落人间,投影在波光粼粼的黄河水面上,让人有“天上人间,今夕又何年”般的感觉。两岸河堤,是被誉为兰州“外滩”的黄河风情线。夜色朦胧中,柳荫下情侣对对,真正的花前月下,爱情胜地。

白塔山因白塔而得名。相传,成吉思汗为完成统一大业,曾致书吐蕃乌斯藏地区的萨迦派法王,希望通过会谈和平统一藏区。萨迦派法王遂派出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见成吉思汗,但行至兰州时不幸病逝。元朝在1226年冬灭西夏后,将兰州纳入其版图。为了纪念死去的喇嘛,在山顶建筑了象征和平友谊的白色佛塔,并修有寺院,白塔由此而得名。明正统末景泰初,镇守甘肃的内监刘永成重建。《重修白塔寺记》碑文记载:“吾兰之河山北,原有白塔古刹遗址,正统戊辰,太监刘公来兰镇于此,暇览其上,乃形势之地。于是起梵宫建僧居,永为金城之盛景。”

白塔山古建筑群主要景点集中在以冠云山为主体的前山区,肃立庄严,叠砌考究,遗韵隽永。

沿大青石条铺成的石阶进入山门,眼前出现的是气势宏伟又略显斑驳的一、二、三台建筑群。浑厚开阔,庄重典雅的高台之上,大殿庙宇,红柱顶立,飞檐高翘,参差有致,各建筑都以石阶、石壁、亭台回廊互相连接,四通八达,层次分明,大气而雅致。在一台阁亭,四面敞开的亭壁梁柱雕刻精湛,呈凹字形图案,将一、二台连成一体。迂回而上,过二台广场,沿石阶继续上行,是砖木结构的三台大亭。只见四周都是精美的砖雕,不由人驻足观看,感叹其中的奥妙,真可谓砖雕艺术博物馆。石阶两边,参天的大树密布匝地,那些生长在石缝中的茅草,顽强地探出头来,显得神秘而幽静。各路游人都爱在此小憩,以便积蓄力量。偶有蝉鸣声声,让人一阵惊喜,原来才知这湿润之中也是鸟类的乐园。

登上山顶,走进白塔,仔细欣赏这见证了众多历史事件的古建筑。虽然时光流逝了好几个世纪,但它仍闪耀着昔日的光彩。蒙古人和萨迦派都崇尚白色,认为白色象征着纯洁、吉祥、崇高、幸福,因而这白塔也寓意着他们的精神追求。洁白的塔身如雕塑般屹立,七级八面,下筑塔基,高约17米,为实心砖塔。宝瓶状塔身七层均为叠涩砖挑檐,四面开小佛龛,龛内塑有寓意深刻的砖雕佛教造像。塔檐八角的砖雕翘首龙头上均悬铸铁风铃,尤为吸引人的眼球。微风吹过,送来一阵悦耳的歌声。宝瓶状塔刹为绿色琉璃所制,上嵌琉璃花,青龙缠绕,整座塔造型别致,轮廓优美,集喇嘛塔和密檐塔相结合的造型特征,融合了中国传统塔与印度的窜坡塔的型制,揭示了兰州地区宗教文化与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深厚底蕴。白塔寺内有“镇山三宝”:象皮鼓、青铜钟、紫荆树。因年代久远,气候变化,如今紫荆树已不复存在。塔南是三大寺楼,北面是菩萨殿,东西两侧各有配殿数间,将白塔围在其中。当白塔、寺楼、菩萨殿和自然景观连在一起时,你就会有走进宗教圣地的感觉。这时,白塔已不再是普通的景观,而是人们祈求幸福安宁的圣地。清代诗人秦维岳有诗云:“北上环拥势嵯峨,塔影巍峨最上坡。布地散金名宝刹,擎天一柱附黄河。”

在白塔山东1公里处有元代王保保城遗址。相传明初,大将徐达、冯胜奉命攻打元军王保保,久攻不破,恰至元宵节,徐达命军士做成又粗又长的鼓,扮成社火队混入城内,以大旗为号,里应外合,终于攻破了王保保城。为纪念这场战斗的胜利,这种鼓名为“太平鼓”,并成为兰州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从此王保保城和太平鼓更加闻名。

走进白塔山的又一景点碑林院,这里清静雅致,林木叠翠,绿草茵茵,清幽宜人,让人情怡心阔。清风吹拂,一种超凡脱俗之感油然而生。俯视山下,黄河波光粼粼犹如一条哈达穿城而过,给美丽的古城兰州带来吉祥;城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原载2010年9月2日《人民军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