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西风漫卷
7752300000068

第68章 在黄河风情线上

中山桥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自西向东一泻千里,在为沿岸群众造福的同时,却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沿河两岸的人们,要互通往来,可以想象有多么困难。为此,勤劳智慧的先人们创造了用羊皮筏子摆渡的土办法。后来,逐渐有了木船,有了在河道窄处搭建的简易吊桥。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桥的出现,才彻底改写了人们望河兴叹的历史。

位于兰州城北白塔山下的中山桥,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开工建设,由德商泰来洋行修建,最早名叫“镇远桥”,清宣统元年(1909年6月6日)竣工通行,总投资30多万两白银。该桥全长234米、宽8米,有6墩5孔,桥上飞架5座弧形钢架铁梁,桥面中部为车道,两侧为人行道。1942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国民军驻甘肃军政首脑刘郁芬,将“第一桥”匾额,改题为“中山桥”,一直沿用至今。该桥的建成,结束了黄河上游千百年来没有永久性桥梁通行的历史,因而也被人们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

中山桥原为橘红色桥梁,抗日战争时期,为防止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将它改油为铁灰色。中山桥是中西交通的咽喉,它确保了苏联援华抗日物资的汽车队源源不断地驶过铁桥,送往抗日前线,为抗战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虽然,我在这座城市工作生活了20多年,但每次路过这里,也只是匆匆地看上一眼,专门观赏中山桥的机会并不多。前些日子,一位远方的朋友去青海旅游时路过兰州,陪同他游览时,才驻足仔细地欣赏了一番中山桥的雄姿。横跨于黄河之上的中山桥,是中国人民最早睁眼看西方、对外开放的历史见证,它将兰州南北两岸联在一起。站在桥上远眺,北面是风光秀丽的白塔山,南面是雄伟壮观的皋兰山,脚下是波涛滚滚的黄河水。铁桥与周围山水浑然一体,极为协调融洽。夕阳下,黄河汹涌的涛声,犹如一曲气势恢宏的合唱,在迎接远道而来的游人。两岸高大挺拔的杨树,就像一排排守护铁桥的士兵;那婀娜多姿的垂柳,在微风吹拂下徐徐摆动的枝条,又像是轻盈起舞的少女。漫步桥上,一种从未有过的清新涌上心头。此时,我想起几年前一位高僧说过的话:“中山桥上走一走,活到九十九。”一个人如果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得到的必定是快乐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讲,高僧的话来自于他一生的修养和感悟,其中包含着宁静、淡泊的人生哲理。不知不觉中,暮色已渐渐来临,中山桥上星星点点闪烁的彩灯,将这座历史名桥装扮得更加美丽迷人。来自南方的友人感慨万端:“没想到偏远荒凉的大西北,还有如此壮美的景色!”

是的,地处西北的兰州和经济发达的南方城市相比,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但美丽雄伟的中山桥在中国桥梁史上的地位,也是其他后起者不能替代的。目前,兰州已建成了极具现代特色的银滩黄河大桥、雁滩黄河大桥、七里河黄河大桥、桑园子铁路大桥、什川黄河吊桥、小西湖立交桥。相信随着国家加大西部大开发的步伐,金城兰州的明天会变得更加璀璨夺目。

(原载2009年11月5日《人民军队》报)

黄河水车

漫步在金城兰州精心打造的黄河风情线上,有一处景观是最值得一看的:那就是黄河水车园。

黄河九曲十八弯,流经多个省区,但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因此,也给这座高原城市平添了几分灵秀之气。站在波涛滚滚的黄河岸边,那一排排黄河水车,就显得格外璀璨夺目。清朝诗人叶礼有诗赞曰:“水车旋转自轮回,倒雪翻银九曲隈。始信青莲诗句巧,黄河之水天上来。”

黄河水车记载着时代发展的足迹。时间上溯到1522年,当时的兰州人段续宦游南方数省,对南方制筒车产生了浓厚兴趣,遂详细察看其构造原理并绘成图样。晚年返回故里后,他致力于水车的仿制,终在嘉靖三十五年于兰州广武门水车园制成了兰州第一架水车。而比这更早的,是1438年安徽人房贵在靖远打造的用来提水灌溉的水车,距今已有570多年的历史了。

水车是黄河沿岸一种古老的提水灌溉设施。据《宋史·河渠志五》记载:“地高用水汲引,灌溉甚便。”黄河水车是利用水力推动水轮叶片,把水从河、沟、渠里提升到高处,经渡槽流入农田。黄河水车为沿河一带的百姓车水灌溉立下了不朽的功劳,它养育了千千万万黄河儿女,同时也见证了华夏农耕文明的发展历史。

20世纪中叶,现代工业文明逐渐替代了古老的生产方式,黄河水车也被电力机械排灌所代替。据记载,20世纪30至40年代,是黄河水车的鼎盛时期,上自青海贵德,下至宁夏中卫,共有水车350多轮。20世纪50年代,兰州还有水车250多轮。现在,沿河仅有为数不多的几轮,那斑驳的印痕也算是历史的记忆吧。

尽管,黄河水车风光不再,已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但它曾经承载过的那一页丰厚的历史,却被载入了中华文明的史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水车作为华夏文明的象征,又成为黄河岸边的一处胜景,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

进入新世纪后,段氏子孙段怡村老先生又重拾先人的技艺,且根据现实的变迁,着力开掘水车的观赏功能和文化意蕴,创作出“观赏水车”“盆景水车”“礼品水车”等小型水车,又在传统的自然搅水的基础上加上机械传动,给古老的水车注入了时代元素。2006年9月,黄河水车制作技艺正式列入首批国家非遗名录,段怡村被正式确定为传承人。

凝视着古老的黄河水车,我想起了诗人舒婷的诗:“祖国啊,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黄河水车代表着中华文明史的车轮,是黄河文化的一种象征。滔滔黄河自西而东奔流不息,而黄河水车濒河而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地流转,这更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境界。

(原载2009年10月31日《人民军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