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西风漫卷
7752300000045

第45章 梦里延安

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说起举世闻名的革命圣地延安,不由想起贺敬之的诗句:“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心中油然而生敬意。

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在一个夏日朝霞初露的清晨,我们走进了梦中的延安。踏上这红色圣地,并不是想象中的风沙弥漫、难生寸草的黄土高原,只见延河水清清流淌,路边茂密的柳枝随风摇曳。伫立延河桥头,放眼远眺,不远处的嘉岭山、清凉山、凤凰山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气势不凡。

登上宝塔山,山坡遍植苍松翠柏、刺槐,山上林木郁郁葱葱,气候凉爽宜人。站在宝塔下,以一种崇敬和肃穆的心情聆听历史的回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延安,使中国革命在这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上生根。从此,延安成了中共中央所在地,成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总后方。党中央、毛主席在这里度过了艰苦奋斗的13个春秋,这座古塔即成为中国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1944年春,陈毅先生为它赋诗一首:“延安有宝塔,巍巍高山上。高耸入云端,塔尖指方向。红日照白雪,万众齐仰望。”

延安宝塔又称岭山寺塔,始建于唐代,重建于宋代。八角楼阁式砖塔,9层,高44米,塔内有阶梯,可登塔远眺,古城新貌尽收眼底。塔旁古老的铁钟为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铸造。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报时报警。我轻轻地抚摸这立下汗马功劳的古钟,倍感亲切和自豪。因为它是希望之钟,它唱响的是胜利的歌声。

漫步宝塔山,回想当年,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仿佛摇车纺线、开荒耕作的生活场景就出现在我的眼前。

位于延安城西北方向的枣园,是中共中央书记处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的所在地。走进旧址,参观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居住过的窑洞,有很多革命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枣园的灯光》一文就是记述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工作的情景,毛泽东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论持久战》《为人民服务》等光辉篇章。1947年3月,国民党进占延安后,枣园大部分建筑物遭到破坏。新中国成立后,旧址按原样进行了修复。虽然这已经成为历史,但那敞开着的窑洞大门,以及这普通的农家小院,仍以它博大的胸怀迎接四海游人。走出枣园,我不尽的思绪仍沉静在历史的长河里。

杨家岭是中共七大会址和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是中共中央机关离开凤凰山后,于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间的办公场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在此居住办公长达9年之久。其间,党中央指挥了敌后抗日战争,领导边区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和全党整风运动。毛泽东在土窑洞里写下了《纪念白求恩》《改造我们的学习》《新民主主义论》等40多篇经典著作。毛泽东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这里进行过多次长谈,中国革命的光辉,从这里走向世界。我坐在当年斯特朗坐过的石凳上,似乎感受到了她当年的风采。

王家坪是当年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司令部的办公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厅内陈列的大量珍贵文物、文献、图表、模型,生动地记述了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期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开展大生产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召开党的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转战陕北,取得全国解放的最后胜利等战斗历程。

在延安,我们还观看了热情奔放的拥军秧歌和粗犷豪放的安塞腰鼓。离开时,一位朴实的陕北老妇人还送给我一幅精美的民间剪纸。那色彩斑斓的剪纸,寄托着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

走进延安,就走进了革命历史的课堂。延安的魅力,令每一位走进延安的游人都会得到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延安不仅是被红色光环所包围的圣地,而且是一座魅力四射、多姿多彩的塞上古城。

(原载2010年6月19日《人民军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