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西风漫卷
7752300000044

第44章 西风漫卷过六盘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毛泽东这首气吞山河的《清平乐·六盘山》词,就是他当年率领中央红军经过千险万难,到达六盘山时有感而创作的。也正是这首词,让六盘山名扬四海。

六盘山位于宁夏固原城东南50公里处,古称陇山。因山路险窄,要盘旋六道才达顶峰,故得此名。它北起宁夏海原县的西华山,向南一直延伸到甘肃、陕西交接地带,呈南北走向,绵延200多公里,是渭河和泾河的分水岭,黄河水系的泾河、清水河、葫芦河均发源于此。在西北众多的险峻名山中,六盘山算不上高耸雄奇的大山,最高峰只有2943米。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六盘山是绿色森林的海洋、白云的故乡,丰富的水源孕育了它既有北方山脉的雄浑,又有南方山脉的秀美婀娜,而厚重的历史沉淀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又让它独占风骚。

这普普通通的一座山,人类远祖神农氏、黄帝都在此活动过,是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结合部。从秦始皇、汉武帝到唐太宗李世民,都曾登临和领略过它的雄姿。“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西征伐西夏,不仅多次率师进出六盘山,还在六盘山建立行宫避暑议事,谋划灭宋攻金之策,指挥战争。有资料显示,成吉思汗的最后岁月,是在六盘山一带度过的。他主要活动的地点六盘山腹地、泾河源头的凉殿峡和山下的行宫,后来成为安西王府的开城。他在此盘桓了两三个月,直至告别人世。1935年10月,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走出四川红原——若尔盖草地,进入甘肃南部夺取天险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队渭河封锁线,于10月7日攻占了六盘山。六盘山战役的胜利,标志着长征途中最后一道险关的突破,打开了通往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最后通道。

自古以来,六盘山道路崎岖,行路难于上青天。如今,当年那艰险难行的小道已变成了宽阔公路。我们先赴六盘山长征纪念亭,缅怀当年红军将士的辉煌业绩。随后,攀上了毛泽东当年站立的山巅,体悟他当年创作的激情,感受他当年挥洒自如的磅礴气势。我的脑际仿佛浮现出他当年的身影,他两手叉腰,放眼远望,北方的晴秋,金风送爽,碧空如洗;纤云点缀,愈见澄澈,看到大雁南飞、红旗飘飘的壮丽景色,遥想着红军长征路上的千辛万苦,心潮澎湃,激情满怀,吟出了气贯长虹的豪迈诗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红旗是革命的旗帜,是胜利的象征,它从井冈山一直打到六盘山。六盘山的顶峰上红旗飘飘,迎风舒展,喻示着中国革命正在迅猛发展,长征已经取得了重大胜利。同时,也展示了红军战士所具有的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当年站在这里,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风景:“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他把革命的目标引向远方,表现了重整祖国河山的坚定信念和建立一个新中国的坚强意志。站在六盘山巅,回味毛泽东的词,心中充满了感动,一种一往无前、奋发有为的激昂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在那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只剩下8000人,缺衣少食,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带着一身战火硝烟。在这样的困难面前,毛泽东却胸有成竹、精神抖擞,大手一挥,指点江山,那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气魄让人钦佩、惊叹。回顾中共党史,一个1921年成立,最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28年后竟夺取了全国政权;一支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建军、最后只剩下800人的队伍,22年后竟能横扫千军如卷席,百万雄师过大江,表现得如此勇猛顽强、无坚不摧。是什么力量让红军将士拥有如此巨大的力量?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心中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伟大信仰。生活中的我们,有时面对一些曲折与困难,常常徘徊不进,面对先辈真是惭愧。

人生旅途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六盘山”需要去攀登,有数不清的困难需要去征服。“不到长城非好汉”,不言败,不放弃,才能到达胜利的顶峰。

(原载2011年8月30日《人民军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