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西风漫卷
7752300000046

第46章 如今的南泥湾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南泥湾,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又那么遥远,它远远地向我走来,轻轻地向我呼唤。南泥湾,不仅是儿时唱过的一首抒情歌曲,在中国革命史上,它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之一,是人们心中向往的革命圣地,同时也是军垦事业的发祥地。

带着敬仰,带着虔诚,带着渴望,我走进梦中的南泥湾,映入眼帘的是四周披翠的峰峦,葱茏的林木,沟壑流彩,鸟鸣泉响,天高云淡。当年开垦的大片良田里,荡漾着金色的麦浪,沉甸甸的麦穗向人们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除了长势诱人的庄稼,还有遍野的绿树青草,真是高原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南泥湾坐落在延安城南45公里处,方圆100平方公里的土地地广人稀,荒凉贫瘠。就是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响起了震撼世界的惊雷,记录了中国革命光辉战斗的史迹。当年,“大胡子”王震任旅长的359旅就在这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大生产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当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顽固派向抗日根据地实施了大规模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之连年自然灾害和非生产人员的增加,使边区财政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为扭转这一局面,党中央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号召,一场轰轰烈烈的军民生产大运动随之在陕甘宁边区开展起来。朱德总司令亲自到南泥湾实地勘察,并决定由八路军第120师359旅进驻南泥湾一带,进行屯田生产。

1941年春,王震率领第359旅浩浩荡荡开进了荒无人烟、但适于开垦的南泥湾。在缺乏生产资金和劳动工具等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将士们披荆斩棘,风餐露宿,自力更生,挖窑洞,建校舍,做纺车,纺线织布,开荒种地,战胜了重重困难。经过几年战天斗地,硬是靠双手将昔日乱石丛生、荒草遍野的“烂泥湾”,建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南泥湾精神从此誉满天下。

英雄的359旅将士,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两年开荒10万亩的传奇。毛泽东亲自给王震旅长题词“创造精神”,并指出:“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定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以自力更生为主。”根据地军民战胜了严重的物资困难,改善了军民生活,给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朱总司令在《游南泥湾》诗中赞道:“去年初到此,遍地是荒草。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屯田仅告成,战士初温饱。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熏风拂面来,有似好江南。”

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校的秧歌队来到了南泥湾,向359旅的英雄们献上由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的新编秧歌《桃花篮》。歌中唱道:“陕北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开(呀)满山,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又战斗又生产,359旅是模范。”后来,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南泥湾》,传遍全国,红透大江南北。

今天的南泥湾,是以革命纪念地为主,融参观旅游、经济综合开发为一体的多功能经济文化重镇。蟠龙川、九龙泉和南阳府川三条大川,如一道道鬼斧神工的曲线,交错延伸,构成了一个“丫”字的自然美景。三川交会处叫阳湾,是南泥湾的中心。漫步在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时住过的旧居,以及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红楼等革命遗址,参观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馆里陈列的历史文献、图片和劳动工具,不由得人心潮澎湃,眼前恍若浮现出当年大生产运动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岁月远去,精神永存。透过这一处处历史胜迹,延安精神必将深深地烙在每一位朝拜者的心中。

(原载2012年7月7日《人民军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