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西风漫卷
7752300000020

第20章 火焰山下

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北缘的火焰山,以夏季高温而闻名于世。早在明代,吴承恩就在神话小说《西游记》中描述过它的酷热。

初秋,我们来到了这块让人心仪已久的地方。出市区东行不远,就能看到一条东西绵延上百公里的“红山”,那赭色砂岩,重峦叠嶂,如天然屏障耸立在那里。陪同我们的塔塔尔族青年木拉提介绍说,那就是闻名遐迩的火焰山。车子驶向红山脚下,我们走出车门,顿时,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只感觉全身被热流包围。木拉提用流利的普通话说:“来这里的朋友,都是为了感受一番干热的气候。这儿没有什么迷人的风景,只有这红色的土山,像火焰一样。”顺着他的手势,我抬头望着眼前巍巍的山体在烈日下红光灼灼,烟云缭绕,真像熊熊燃烧的火焰,十分耀眼。对此情景,我有一种莫名的敬仰从心底流淌出来,仿佛看到的是一条腾飞而起的火龙,让人精神振奋。

木拉提带我们走进《西游记》的拍摄现场,那些用泥土雕塑的佛像,以及唐僧师徒四人行进的造型活灵活现,十分逼真。我们在此留影时,才发现背在身上的相机也被烤得烫手。据说,夏季午后,这里地表沙子的温度高达70摄氏度,最高纪录曾达82摄氏度。难怪当地人戏说“沙窝里煮鸡蛋”“石头上烤饼子”,火焰山真是名副其实的“火洲”。木拉提说,这里奇热的气温缘于它过低的地形地貌,北有终年积雪的博格达峰,南有寸草不生的库鲁克塔格山,吐鲁番盆地夹在两山之间,位于“盆地”的艾丁湖湖面比海平面低150多米,是一块洼地,因此就形成了这里独特的炎热气候。在这里行走,观赏这里的独特风光,感受这里的高温气候,恍如跌入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热气烫脸,地面烙脚,让人不禁想起了四百年前吴承恩对火焰山的描述:“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进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传闻历史上有位县太爷盛夏曾蹲在水缸里办公,看来不是笑话。而《西游记》里“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三借芭蕉扇”的美丽神话,也是合理的想象。古人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着能调节温度的芭蕉扇,其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想象力让人佩服。

在火焰山深处,我们还参观了久负盛名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回鹘高昌国时期,这里是高昌回鹘王国的王家寺院。历代高昌王大都在此建有洞窟,是高昌石窟中壁画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处佛教石窟寺。在众多的回鹘国王、王后、侍者和僧尼等供养人像壁画中,保存了汉文、回鹘文、吐文、罗文、梵文等题记,是研究西域历史、文化艺术、语言文字的宝贵资料,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一个个石窟整齐地排列在半山崖上,与对岸的“红山”相映,构成了一组奇异的风景。山脚下是一条小河,河畔长满绿树和杂草,与周围的干热荒凉形成强烈的反差,让人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在这里,水比金子更让人心动,因为它是生命的象征。

在千佛洞的一个洞窟门口,我们见到了一位维吾尔族老人,他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手捧热瓦甫,精神饱满地弹奏着动人的乐曲。那美妙的音乐令游客陶醉,老人热情开朗的性格,就像这燃烧的火焰山一样充满激情。

走进洞窟,又是另一番感受。洞内凉爽而阴暗,墙壁上有残存的千佛画像,色彩艳丽,形象生动。可惜的是,多数佛像壁画已被毁坏。木拉提说,这里最早是佛教,后因伊斯兰教的传入,佛教渐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随之趋于衰败。在教派冲突中,原有的壁画遭到大面积毁坏,加之本世纪初屡遭外国人劫掠,更是雪上加霜,伤痕斑斑。木拉提有些遗憾地感叹:“文化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如果这些壁画能完整地保存下来,该有多好。”他的感慨让我感动,这是一个民族青年的觉悟和发自内心的真实感言。

木拉提说,塔塔尔族人信仰伊斯兰教,酷爱戏剧、音乐和舞蹈。目前,全国塔塔尔族人口不足5000人。木拉提热情开朗,说着他们的民族语言和我们挥手道别。在吐鲁番一行中,木拉提和火焰山一样,让我难忘。

(原载2011年1月29日《人民军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