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西风漫卷
7752300000019

第19章 戈壁清泉润绿洲

在盛夏高温酷热、干旱少雨的吐鲁番盆地,穿行于戈壁沙漠中,不时会生出一片片耀眼炫目的绿洲,让人感叹之余,又充满疑问,这些绿洲是从何处引水浇灌的呢?

陪同的木拉提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随即打开了话匣。他说,是坎儿井。

坎儿井,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地下水利设施。位于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峰,每年春夏时节都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在戈壁砂砾地带形成了一座座“地下水库”。人们利用山的坡度,修渠打井,把“地下水库”的水引向地面,灌溉农田。这种独特的引水方式被叫做“坎儿井”,是沙漠戈壁的“生命之源”。

午后的阳光如火如荼,置身此境,算是真切地感受了“火洲”的滋味。虽然汗湿衣衫,口干舌燥,但丝毫没有影响我们去坎儿井游览的兴致。车子在典雅壮美的坎儿井博物馆门前停下,只见悬挂在正门中央的大幅标语上写着“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古代三大工程”。走进博物馆,木拉提给我们请了维吾尔族解说员古丽。古丽满脸笑容、彬彬有礼,美丽的大眼睛乌黑明亮,她将我们带到一个很大的沙盘前,让我们先参观陈列的坎土曼、井绳、吊筐、粗麻绳、油灯等用来挖掘坎儿井的原始工具。沙盘上,远处是皑皑的雪山,红色的火焰山,还有绿色的葡萄沟和一个个像馒头似的小沙丘。正当我的目光在这沙盘世界里寻找坎儿井时,古丽用手中的标杆指着那一个个散落的沙丘说:“这就是坎儿井。”古丽介绍说,坎儿井就是“井穴”的意思,先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找水源后,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一的竖井,然后依地势高低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听古丽的解说,我才知道挖掘坎儿井真是不简单,它的工程浩大让人震惊。望着沙盘上相互交错的坎儿井,它们联络成网,覆盖了整个吐鲁番盆地,构成了古时候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蓄灌系统,不由人对古人的智慧发出由衷的赞叹。

离开沙盘,从旁边的侧门出去,便是一段地下水渠横在我的脚下。为了让游人仔细观察,渠面被坚硬透明的钢化玻璃覆盖着。透过玻璃,可以看到地下缓缓流淌着的天山雪水,这就是坎儿井的暗渠。沿阶梯继续前行,就进入坎儿井的地下部分,这儿幽暗阴凉,只听见渠水的欢腾奔流声。进入一个洞穴,一股凉风扑面而来,顿时,我感到全身清凉,觉得衣服有些单薄,这与外面的酷热完全成了两个世界。

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称为“井渠”,吐鲁番地区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修建。清政府倡导的屯垦措施,使坎儿井大量发展。1845年(清朝道光二十五年),林则徐赴天山以南覆勘垦地,途经吐鲁番县城,在当日日记中对坎儿井大加赞许,“沿途多土坑,询其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

坎儿井,这戈壁中的清泉,不愧为我国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

(原载2011年3月13日《人民军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