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资治通鉴故事大全集
7709000000053

第53章 梁纪(1)

萧衍篡位建梁

南齐大司马萧衍拥立和帝萧宝融,讨伐东昏侯萧宝卷,平定天下,立下赫赫大功。萧衍占领建康,迎接宣德太后进宫临朝听政,行使皇帝职权。

萧衍与南清河太守沈约、黄门侍郎范云,曾经一起在竟陵王西官邸共事,关系非同一般。当上大司马后,萧衍任命范云为咨议参军、领录事,沈约担任骠骑司马,一起谋划各项大事。

萧衍内心想受禅为帝,沈约稍稍挑明,萧衍没有表态。某日,沈约又向萧衍进言说:“现在不同于古代,不能期望还有淳朴的古风,士大夫们都攀龙附凤,忙着争功。现在连小孩牧童都知道齐命数已尽,明公应当继承它的国运。天意如此,不可违背,人心不能失去。既是天意,即使想要谦让,也是行不通的。”萧衍说:“我正在考虑。”

沈约又说:“明公在樊、沔起兵之时应该考虑,现在王业已成,无须考虑。如果不早点定下大业,万一有人心生异心,就会损害您的威德。何况人又不能像金石一样坚定不移;风云变幻,怎么能把建安郡公的封爵留给子孙?一旦皇帝返回京城,公卿各司其职,那么君臣的名分确定,人们就不会再有异心。君主圣明,群臣忠于职守,怎么还会有人再起来反叛呢?”

萧衍非常赞同。沈约出去后,萧衍召见范云,告诉了他这件事,范云的看法与沈约不谋而合,萧衍说:“英雄所见略同。你明天早上和沈休文一同再来。”范云出去后告诉了沈约,沈约说:“你务必要等我!”范云答应了。但是次日沈约却提前到达,萧衍让他起草登基诏书,沈约从怀里取出提前写好的诏书和人事安排的名单,萧衍全部同意。稍后,范云从外边来,到了殿门口,卫士不让进去,又没见到沈约,只好在寿光阁外等候,感觉非常惊奇。沈约出来后,范云问他:“如何安排我的?”

沈约举手表示安排范云为尚书左仆射,范云笑着说:“与我期待的一样。”

稍后,萧衍召范云进去,赞叹沈约的才华横溢,并且说:“我起兵距今3年了,功臣将领的确出了不少力气,但你们二人帮我成就了帝业。”

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正月,宣德太后下诏加封萧衍为梁公,封地10郡,加赐九锡。二月,又晋封为梁王,加10郡封地。

四月,宣德太后下旨,南齐皇帝决定效法刘宋,将帝位禅让给梁王萧衍。随即颁下策书,派人把皇帝玺绶,送到梁王宫殿进奉梁王。萧衍接受,在南郊继位,梁朝正式取代南齐。

源子雍平叛

梁普通五年(公元524年),北魏北方的胡人反叛,包围了夏州。没有粮食吃了以后,刺史源子雍就和大家一起煮马皮吃,所有人都一心一意地固守城池。源子雍想出城为大家筹集粮食,留下他的儿子源延伯驻守统万城。

将校们都说:“现在天下大乱,粮食用尽,没有援助,不如你们父子一起去。”源子雍哭着说:“我家世代蒙受皇恩,应该拼死守护城池。现在粮食断绝,所以我想前往东夏州,为大家筹集几个月的粮食。假使能够如愿筹到粮食,就一定能保全城池。”于是率领羸弱的士兵去东夏州运粮食,源延伯和将校们流着泪为他送行。

源子雍走了没几日,遭到胡人头领曹阿各拔的袭击,不幸被俘虏。源子雍悄悄派人给统万城送信,命令城里的士兵和百姓全力保全城池。

大家都非常担忧恐惧,源延伯劝导他们说:“我父亲生死不知,我心里焦急、方寸大乱。但是奉命守护城池,责任重大,不敢因私害公,希望大家理解我的心情。”大家都被源延伯的忠义感动,全都奋发励志。源子雍虽然被擒,但是得到了胡人以礼相待。他给胡人分析利弊得失,劝说曹阿各拔归顺。恰逢曹阿各拔去世,他的弟弟曹桑生竟率领部队追随源子雍投降了北魏。

源子雍与行台、北海王元颢见面,仔细分析了各路反贼的状况,认为他们都可以消灭,元颢拨给源子雍兵力,让他做先锋。当时,整个东夏州境内到处都有贼寇聚集,源子雍奋力出战,90天之内出战数十次,东夏州终于被平定,征收税粟补给统万城。夏州、东夏州因此得以保全。

崔延伯马革裹尸

北魏莫折大提造反,莫折大提去世后,一子莫折念生自称天子,另一子莫折天生驻扎黑水,势力强大。

梁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岐州刺史崔延伯被北魏任命为征西将军、西道都督,率领5万大军讨伐莫折天生。

崔延伯与行台萧宝夤驻军在马嵬。崔延伯向来骁勇善战,萧宝夤催促他出战,崔延伯说:“明天一早出战摸清对方底气。”

于是挑选精兵数千名,向西渡过黑水,直奔莫折天生的军营。萧宝夤作为后援驻扎在黑水东岸。崔延伯直接抵达莫折天生的军营前,并不交战,只是向对方展示军威,然后率领士兵从容返回。

莫折天生的军队看到崔延伯的士兵很少,争先恐后打开营门,一路追击,人数10倍于崔延伯的军队,把崔延伯逼到河边,萧宝夤见了,惊得脸色大变。

崔延伯亲自殿后,避免与敌军交战,让手下的士兵先渡河,军容整齐,莫折天生的士兵不敢贸然进攻。

一会儿,队伍全部渡过河后,崔延伯才从容不迫地渡河,莫折天生的士兵也撤回了。

萧宝夤大喜,说:“崔君的勇敢,胜过关、张二人。”

崔延伯说:“这些贼子岂是我的对手,明公尽管安稳地坐着,看老夫怎样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

正月初八,崔延伯率领军队向敌军进发,萧宝夤领兵跟在后面。莫折天生全军出动,崔延伯身先士卒,先打败敌军的前锋部队,将士锐不可当,大败敌军,俘虏、斩首了十几万人,一直追击到小陇。岐、雍以及陇东地区遂告平定。

敕勒酋长胡琛造反,占据高平为王。胡琛派大将宿勤明达、万俟丑奴等人入侵北魏泾州,将军伊甕生、卢祖迁前往讨伐没有成功。

四月,萧宝夤、崔延伯打败莫折天生之后,率领军队在安定与卢祖迁会合,总计士兵12万、战马8000匹,兵强马壮。万俟丑奴驻扎在安定西北7里处,时常派轻骑挑战,不等大部队交锋便已溜走。

崔延伯凭借着勇敢与新近战功,提议担任前锋去进攻。崔延伯另外造了大盾,里面安上锁柱,让壮士抬着前进,把辎重放在里面,士兵在外面,前往敌营。

交战在即,有几百名骑兵拿着信件、诈降的名单前来,请求暂时停战。

崔延伯、萧宝夤还没有顾得上查看,宿勤明达率领军队从东北方抵达,那些诈降的骑兵却从西边冲下来,从背后大军进攻。

崔延伯跳上马全力攻击,向北一直追到敌人营垒。因为敌人全是骑兵,崔延伯骑兵与步兵结合,交战时间一长,兵马疲惫,敌人趁机冲进排城。

崔延伯大败,死伤近两万人。萧宝夤聚集残余,退守安定。

崔延伯无法忍兵败之耻,厉兵秣马,招募骁勇的士兵,又从安定向西进发,在距离敌人军营7里远的地方安营扎寨。

十八日,崔延伯没有报告萧宝夤,就单独向敌军进发,大败敌军,没多久,敌人的几座栅围就被夷平。敌人看见崔延伯的将士只顾争抢财物,乱作一团,又趁机杀了回来,魏军大败,崔延伯身中流箭阵亡,士兵战死1万多人。

尔朱荣立新帝

北魏胡太后再次摄政之后,亲小人远贤臣,政事不修,恩德不施,威信不立,导致国内盗贼

梁大通二年(公元528年)二月,北魏孝明帝元诩出乎意料驾崩,胡太后立皇女为帝;几天之后,又立前临洮王元宝晖的长子元钊为帝。元钊当时年仅3岁,胡太后为了自己能够长久地掌权,所以才选中年纪尚幼的他。

尔朱荣为北魏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同时兼任并、肆、汾、广、恒、云六州讨虏大都督,重权在握,朝廷也很畏惧他。听说胡太后立了个小皇帝,尔朱荣震怒,对并州刺史元天穆说:“皇上19岁驾崩的时候,天下人还称他为小皇帝,现在立一个三岁小孩统治天下,国家怎么能长治久安呢?我准备率领骑兵奔赴国都,哀悼皇帝,除奸安民,另立一位年长的皇帝,如何?”

元天穆说:“您这么做就是伊尹、霍光再生。”

于是尔朱荣上书朝廷,表示怀疑皇帝的死因,要求太后让他回到京城,参与国家大事,调查元诩的死因,诛杀朝中奸佞,重新遴选符合条件的皇家子弟继承大统。

尔朱荣的堂弟尔朱世隆时任直阁。胡太后派他去晋阳安抚尔朱荣。尔朱荣想把他留在晋阳,尔朱世隆说:“朝廷怀疑兄长才派我来,如果我不回去,就会让朝廷预先防备,这个提议不好。”于是尔朱荣送尔朱世隆回去。

尔朱荣跟元天穆商议,认为彭城武宣王元勰功勋显著,他的儿子长乐王元子攸素来名声不错,于是想立元子攸为帝。

尔朱荣又派侄子尔朱天光与心腹奚毅、奴仆王相到洛阳,与尔朱世隆密谋此事。尔朱天光与元子攸见面,告诉他尔朱荣的打算,元子攸答应了。

尔朱天光等人回到晋阳之后,尔朱荣仍然下不了决心,于是用铜为皇室成员铸造铜像,只有元子攸的铜像铸造成功。因此尔朱荣从晋阳起兵,尔朱世隆从京城逃往上党与尔朱荣会合。

胡太后得知后十分害怕,把王公大臣全召进宫商量。宗室大臣都非常怨恨她,无人发言。只有徐纥一个人说:“尔朱荣这个胡人胆敢谋反,攻击京都,禁军一定可以制服他。只要守住关隘,以逸待劳,他们长途跋涉,兵马疲惫,必败无疑。”

胡太后认为徐纥说得有理,于是任命黄门侍郎李神轨为大都督,率军抵挡;副将郑季明、郑先护率领士兵守护河桥;武卫将军费穆屯兵小平津。

军队抵达河内之后,尔朱荣派王相悄悄潜入洛阳城,迎接长乐王元子攸。四月初九,元子攸与哥哥彭城王元劭、弟弟霸城公元子正偷偷地从高渚渡过黄河。次日,在河阳与尔朱荣会合,将士们高呼万岁。

十一日,大军渡黄河成功,元子攸登上皇位,任元劭为无上王、元子正为始平王;尔朱荣为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领左右、尚书令、领军将军、大将军,封为太原王。

郑先护一向与元子攸关系不错,听说他已即位,就与郑季明一起打开城门,迎接尔朱荣的军队。李神轨到达河桥,听闻北中已经被攻陷,马上逃了回来。费穆干脆抛下军队,先投降了尔朱荣。

胡太后把元诩的后宫嫔妃召集起来,自己与她们一起削发为尼。

尔朱荣召集群臣迎接皇帝车驾。十二日,群臣捧着皇帝的玉绶,准备法驾,从河桥迎接孝庄帝元子攸。

十三日,尔朱荣派骑兵抓获了胡太后和小皇帝,把他们送到河阴。胡太后苦苦恳求,尔朱荣拂袖而起,后来下令把胡太后和小皇帝沉入了黄河。

元颢附梁攻北魏

梁大通二年(公元528年),北魏北海王元颢投奔梁朝,梁武帝萧衍封他为魏王,并派东宫直阁将军陈庆之率军护送他回北方,元颢袭击并占据了北魏的铚城。

第二年四月,元颢与陈庆之趁北魏不备之机,由铚城出发,出兵攻占了荥城。之后又进逼梁国。北魏守将丘大千有7万士兵,先后修筑了九座城寨,来抵御进攻。陈庆之从早晨到下午一直进攻,攻下了三座,丘大千只好请降。

当月,元颢在睢阳城南筑起祭坛,登坛祈祷,自立为帝,改年号为孝基。

元颢任命陈庆之为卫将军、徐州刺史,率军西进。陈庆之很快攻占取了荥阳,又打退了北魏增援部队的反攻。紧接着,陈庆之进击虎牢,守将弃城而逃。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为了躲避元颢的大军,准备离开京城,但不知去往何处。有的人劝他去长安,中书舍人高道穆说:“关中荒芜破落,不可以再到那儿去!元颢的军队人数少,乘虚深入,由于我们的将领不合适,他们才侥幸攻到这里。陛下如果亲领禁军,重金招募士兵,拼死一战,我们肯定能打败元颢的孤军。

“假若担心不分胜负,可以渡过黄河,命令大将军元天穆、大丞相尔朱荣各自率领军队,前来会合,形成掎角之势,共同讨伐叛军,不出一月,保证可以取胜。这是万全之策。”

孝庄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二十三日,元子攸向北进发,夜里,到达河内郡。孝庄帝命令高道穆借着烛光起草了数十张诏书,布告天下,于是各地知道了皇帝在哪里。

元颢进入洛阳,黄河以南的州郡大部分向他投降。元子攸只是自己骑马逃出城来,侍卫和后宫嫔妃仍然留在京城。

元颢夺取政权之后,百姓都希望看到他做出成绩,但元颢却认为自己的帝位是上天赐予的,很快就变得骄傲轻慢,独断专权。亲朋好友受到他的宠爱,干涉朝政,整天喝酒,置军国大事于不顾,从南朝带来的梁兵又无恶不作,因此朝野上下都很失望。

高道穆的哥哥高子儒从洛阳出逃,追随元子攸。元子攸向他询问洛阳城里的情形,高子儒说:“元颢马上就会失败,没有必要担忧。”

尔朱荣听说元子攸逃往北方,马上乘坐驿车到长子谒见,赶路的同时布置好了军队。元子攸即日就从长子南返,尔朱荣做前锋。不出10日,集合了大批北魏军队,粮草、物资、兵器都先后准备妥当。

元颢既然大权在握,就私下里与临淮王元彧、安丰王元延明密谋造反。因为大势未定,只好借用陈庆之的兵力,因此表面显得团结,实际上各怀鬼胎,言语中诸多猜忌。

陈庆之也暗地里防备,劝元颢说:“现在长途而来,还有许多人尚未归附,他们如果知道了我们的虚实,四下联合兵力,我们就无法抵挡了。应该上奏天子,请求增援精兵,并敕令各州,全部送回流落在那里的梁人。”

元颢想依照他的建议行事,元延明说:“陈庆之只有几千人兵力,就已经非常不容易控制,现在再增加兵力,他将不再听从您的指挥。大权一旦失去,就要依照别人的要求行事,大魏朝的宗庙,就要倾覆了。”元颢因此没有采纳陈庆之的建议。

元颢担忧陈庆之暗地里上奏梁武帝,就主动上表说:“现在河北、河南已经平定,只有尔朱荣尚在殊死抵抗,我与陈庆之一定能够抓获他。各州郡刚刚归附,应该以安抚为主,不宜再增加兵力,令百姓不安。”梁武帝萧衍于是下诏,命令各军队停止进发。

洛阳城里的梁军不足万人,而羌族、胡族的军队多达10万,军副马佛念对陈庆之说:“将军威名远扬河、洛,声震中原,功高震主,引起元颢猜忌,如果发生不测,能不让人担忧吗!不如乘元颢不备除掉他,占据洛阳,这是天赐良机。”陈庆之没有听从。

元颢先任命陈庆之为徐州刺史,陈庆之推辞想去彭城,元颢感到畏惧,不派他去,说:“圣上把洛阳委托给你,如果突然听闻你离开洛阳想去彭城,会说你是为了荣华富贵,而不以国家利益为重。这不仅对你不利,恐怕也会连我一起受到牵连。”于是陈庆之不敢再提。

闰六月,尔朱荣与元颢的军队在黄河对峙。陈庆之驻守北中城,元颢据守河桥南岸。陈庆之三天之内出战11次,尔朱荣部伤亡惨重。

有一名夏州义士为元颢守护河中小岛。他暗中与尔朱荣串通,请求为攻破河桥效力。尔朱荣率领军队赶到河桥,桥被攻破之后,尔朱荣的部队却没有接应上,夏州义士等全被杀掉,尔朱荣十分遗憾。

元颢又派安丰王元延明固守黄河,魏军缺少舟船渡河,就商议准备返回北方,日后再做打算。黄门郎杨侃对尔朱荣说:“大王从并州出发之前,已经知晓夏州义士的计划因此前来接应,还是想施展您的抱负匡复帝室呢?

“用兵打仗这件事,难免会有溃败与损失,何况现在并没有损失;不可以因为一件事失败,就把全部的计划都作废!

“现在天下百姓所盼望的,全部系于您这一念。假若没有成就就很快撤回,一旦百姓失望,各自考虑去留,胜负就难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