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楙听说我蜀军到,一定会弃城逃跑。这样长安城中就只剩下御史、京兆、太守这些文官了。长安的粮食,足以供我的军队取食。等魏在东方集结起军队,还需20日,但那时我军可从斜谷出来接应,也够时间抵达。这样,一下子就可以平定咸阳以西各个地区。”
诸葛亮认为这个计划过于冒险,想采取稳妥的方法,可以顺利夺取陇右地区,成功的机会大而没有风险,所以没有采用魏延的计策。
诸葛亮扬言从斜谷道进攻郿城,让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做疑兵,防守箕谷。魏明帝则派遣曹真统率关右诸军,驻扎在郿城。诸葛亮亲率大军攻打祁山,行军整齐,号令严明。
开始,魏由于先帝刘备死后,蜀汉几年来都没有什么动静,因此几乎没有做什么防备;结果突然听说诸葛亮出兵,朝野上下都非常恐惧,并且天水、南安、安定都纷纷归降蜀汉,朝野震动,大臣都不知道该采取什么对策。
魏明帝说:“诸葛亮以前凭借天险进行固守,现在自己前来,正合兵书所说的诱敌出动的策略,我们定能取胜。”于是统领步兵、骑兵共5万大军,派右将军张郃监管军务,向西抵御诸葛亮。
越嶲太守马谡才华横溢,喜好谈论军事谋略,诸葛亮十分器重他。刘备临终前曾对诸葛亮说:“马谡为人浮夸,超过他的实际才能,不能委以重任,希望你明白。”
诸葛亮却不这么主为,任命马谡为参军,时常召他来议论,从白天一直谈到夜晚。等到从祁山出兵,诸葛亮任命马谡统率各路军队在前面,与张郃在街亭交战。
马谡不听诸葛亮的指挥调度,竟舍弃水源到山上驻扎,而不在山下据守城池。张郃切断马谡水道,发动进攻,马谡大败,蜀军溃散。诸葛亮失去了前军的据点,于是攻取西县1000多户人家返回汉中。回到汉中后,下令斩杀马谡。诸葛亮亲自前去吊丧,痛哭流涕,养育其子女,恩待如马谡生前一样。
蒋琬对诸葛亮说:“过去晋楚相争,楚王下令杀贤臣,晋文公喜形于色。现在天下尚未平定却杀掉有智谋的人,是不是不合适?”诸葛亮流着泪说:“孙子之所以能够无往而不胜,是因为执法严明;因此有人触犯法令,魏绛就杀了他的仆从。如今我国北伐,如果置法度于不顾,如何讨伐贼寇呢!”
马谡尚未战败时,裨将军王平一再规劝马谡,马谡不肯听从;等到失败,兵众四下逃散,只有王平率领1000人击鼓守营,张郃怀疑他设有伏兵,所以不去进逼,于是王平召集残部,率领人马返回。
诸葛亮诛杀马谡与将军李盛以后,还废除了黄袭等人的兵权,而王平的功劳则尤其突出,于是提拔他为参军,统领五军兼管军中大小事务,官位晋升为讨寇将军,封亭侯。诸葛亮自降三级,蜀汉后主任命诸葛亮为右将军,兼理丞相事务。
当时赵云、邓芝也在箕谷战败,赵云坚守不降,所以损失不大,但也被牵连贬为镇军将军。
诸葛亮问邓芝说:“街亭兵败撤退,全军溃散。箕谷兵败撤退,兵将还能够聚集,这是什么原因呢?”
邓芝回答说:“赵云亲自负责断后,各种军需物资都未遗失,兵将没有理由散乱逃失。”
诸葛亮准备将剩下的军用物资以及绢帛等物品赏赐给众将,赵云说:“战事失利,哪有赏赐!请先行入库,等到十月作为冬季慰问品再行赏赐。”诸葛亮对他的回答极为赞赏。
有人劝说诸葛亮率大军再次出征,诸葛亮说:“上次大军在祁山、箕谷两个地方的兵力都超过敌人,但却都没打胜,这说明问题不在兵力不够,在于缺少良将。现在我想精简兵将,明令赏罚,反省过错,再谋未来取胜之道。如果能做到这些,士兵多或少影响就不那么大了!从今以后,凡是要为国家谋划效忠的人,希望多和我提意见,那么大事就能够成功、敌人就被打垮,功业只需跷着脚等它到来了。”
于是有功之人,一定加以奖赏;对壮烈之士加以选拔;引咎自责,把自己的过失在国境内公开宣布;砥砺将士,宣扬武道,以备他日之用。结果兵将精练,百姓也忘记了以往的失败。
诸葛亮病死五丈原
魏青龙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全国10万大军从斜谷出发前去伐魏,并派遣使者前往东吴商议联合进攻。
孔明病死五丈原
诸葛亮到达郿县,大军驻扎在渭水南面。魏军司马懿率军过河,并沿河筑营抵抗诸葛亮。司马懿对将领们说:“诸葛亮如果从武功出发,依山往东进发,那么形势危险;如果向西前往五丈原,我们就高枕无忧了。”诸葛亮果然在五丈原驻军。
雍州刺史郭淮对司马懿说:“诸葛亮肯定会争夺北原,我们应先取此地。”许多人不认同此议,郭淮说:“如果诸葛亮跨过渭水登上北原,和北山连兵,断绝长安与陇西的通道,会导致民情不安,不利稳定大局。”司马懿便派郭淮驻防北原。堑壕和营垒尚未筑成,蜀军就已杀来,郭淮带兵迎战,击退了蜀军。诸葛亮以前出兵,都因为粮草不足才未成功,此次让部分部队实行屯田,作为长期驻军的基础。屯田的士兵和渭水之滨的百姓相安共处,百姓安居乐业,军队不生私弊。
司马懿同诸葛亮对峙百来日,诸葛亮屡次挑战,司马懿就是不出战。诸葛亮就把妇女用的服饰赠予司马懿,以示羞辱;司马懿恼羞成怒,请求应战。
魏明帝派遣卫尉辛毗去节制司马懿的行动。姜维对诸葛亮说:“辛毗持符节到来,敌人定不迎战了。”
诸葛亮说:“司马懿无意迎战,因而才向朝廷请求出战,是要向部下表示自己不害怕出战而已。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如果他真能够打败我,哪里还需要向魏帝请战呀!”
诸葛亮遣使司马懿,司马懿向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事务多寡,而不打听军事的消息。使者回答说:“诸葛先生早起晚睡,事事亲为;吃的饭食不到几升。”司马懿对别人说:“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烦劳,身体坚持不了多久的!”
诸葛亮病重,后主派遣尚书仆射李福来军营探病,并咨询国家大事。李福和诸葛亮谈完话,离去几天后再次回来。
诸葛亮说:“上次我们虽然谈了一整天,有些事却还没有交代,所以你又回来询问,以后凡事询问蒋琬。”
李福道歉说:“请问您百年之后,谁可以担当重任;再请问蒋琬之后,谁可担当重任?”
诸葛亮说:“费祎可以继任。”
李福又继续询问,诸葛亮没有回答。
这个月,诸葛亮在军中去世。长史杨仪整顿军马撤退,有人将此消息泄露给了司马懿,司马懿率军追赶。姜维让杨仪调转战旗顺序,擂响战鼓,像是要向司马懿进攻。司马懿见状,命令军队后退,驻扎原处,于是杨仪结阵离去,进入斜谷之后才发丧。百姓为此事编了一句谚语说:“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仲达是司马懿的字)。”
司马懿听后,说道:“我只能猜测活着的诸葛亮,不能够猜测死了的诸葛亮。”司马懿前往蜀军军营察看,感叹说:“真是天下的奇才啊!”追到赤岸没能追上蜀军,于是率领军队返回。
大军返回成都。朝廷宣布大赦,赐诸葛亮谥号“忠武侯”。以前,诸葛亮曾和汉主说:“我在成都有桑树800株,薄田15顷,供给家人衣食完全没有问题,我也不另置产业来增加收入。我死的时候,家中仅够小康,决不置办家产而辜负陛下。”最后真的就像他说的那样。
丞相长史张裔曾称赞诸葛亮说:“先生行赏不会不留意生疏之人,处罚不宽恕熟悉人,封爵不乱给无功之人,刑责不因为权贵而免除。这正是无论贤愚都能够忘身报国的原因啊!”
蜀地民众请求为诸葛亮建庙祭祀,后主没有准许。百姓就常在路边祭祀。步兵校尉习隆等人向后主建议:请在沔阳诸葛亮的墓边修建祭祀之庙,使百姓不必再私下祭祀,后主同意了。
魏延屈死
蜀汉征西大将军魏延,勇猛过人,善待兵士。每次出征,总是请求诸葛亮给他1万人马,与诸葛亮分别行军,再在潼关会合,但诸葛亮约束他而没有允许。魏延常说诸葛亮胆怯,为自己没有建功立业
而叹息遗憾。
杨仪为人干练机敏,诸葛亮每次出兵,杨仪都负责筹措安排粮草,每次都做得非常好。军马的节制调度,都依靠杨仪办理。
魏延性格骄傲,当时大家都避而让之,只有杨仪不理不睬,魏延认为他最可恨,二人势同水火,互不相让。诸葛亮爱二人之才,不想因为偏袒一方而使另一方遭到埋没。
费祎出使东吴,吴主酒醉问话:“杨仪、魏延,牧童一般的小人物,虽然曾经立过小功,但是既然已经任用他们,势必不能再让他们受到轻视。如果一旦诸葛亮不在了,他们肯定会引发祸乱。
“你们不加以防备,难道这就是所谓留给子孙去解决的吗?”
费祎回答道:“杨仪、魏延二人不和,是由于私人矛盾,而没有英布、韩信那样的反叛之心。如今正要北伐,功业需要人才来成就拓展,如果舍弃他们这样的人才不加任用,而预防他们将来引发祸患,这就是舍大取小,不是能够一直使用的办法。”
诸葛亮病危之时,与杨仪还有司马费祎等安排自己死后军队撤退之事,打算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服军命,大军就自行出发。
诸葛亮去世,杨仪秘不发丧,让费祎去魏延处揣度他的意思。魏延说:“虽然丞相不在了,但我还在。相府亡人将遗体送还归葬,我会在这儿统率各路军马攻击敌军,为何因为一人之故而废弃天下的大事呢?何况我魏延是何等人,哪能被杨仪所约束,做断后的将军呢?”他就私自和费祎一起商议后事、下令西征,让费祎亲笔和自己签名签在一起,传告下面的将领。
费祎骗魏延说:“我去向杨仪解释,杨仪是个文官,不懂军事,一定会同意此举的。”费祎出来,策马飞奔而去。魏延马上后悔,但已经追不到费祎了。
魏延派人探听到杨仪等人计划按照诸葛亮之计,各营依次领军撤回。魏延大怒,抢先率领所属部队径自先行南归,每经过一个地方就把栈道烧断。
魏延、杨仪各自上表陈说对方反叛,于是。蜀汉后主就此事询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两人都相信杨仪而怀疑魏延。
杨仪等人命令砍伐山林打开通道,跟上魏延。魏延先到,占据南谷口,派兵迎击杨仪等。杨仪让何平前去抵御魏延。
何平叱责魏延:“诸葛公死,尸骨未寒,你们怎敢如此!”魏延的部众知道主将理亏,不肯为他卖命,纷纷逃跑。魏延只和他的儿子几个人逃往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击,斩杀了他们,并灭了魏延三族。
蒋琬率军北上处理纷争,走出几十里,听到魏延被杀的消息传来,于是返回。
当初,魏延想杀杨仪等人,希望得到的舆论支持自己代替诸葛亮辅政,所以不向魏投降而前去攻打杨仪,其实并无反叛的意图。
司马氏诛曹爽
魏大将军曹爽骄奢无度,一切行动都以皇帝的标准为准;尚方署的珍宝器玩,在他家里全找得着;他还私自留用明帝宫中的才人做歌舞乐伎。并且修建地宫,在四周布置了华丽的装饰,与党羽何晏等人在里面寻欢作乐。他弟弟曹羲对此非常忧虑,屡次痛哭劝阻,但曹爽不听。
司马懿定计杀曹爽
曹爽常邀兄弟出游,司农沛国人桓范劝说他:“你们兄弟总理万机,掌管禁兵,不应该同时出城,如果有人在城内兵变,关闭城门,无人在城内接应!”曹爽说:“哪有人敢这样!”
魏正始九年(公元248年)冬,李胜出任荆州刺史,前去和太傅司马懿辞行。司马懿让两个婢女侍奉着,他拿一下衣服,结果没拿住,掉在地上了;又说口渴,婢女端来粥,司马懿拿不动碗;让婢女端着给他喝,粥从嘴边流出沾满了胸口。
李胜说:“大家都说您中风之症复发,但没想到已虚弱到这个地步!”
司马懿气喘吁吁地说:“我年老体弱,卧病不起,恐怕就快死了。你担任并州刺史真是埋没你的才能,并州靠近胡地,要好好加强戒备。恐怕我时日不多了,这应该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我把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托付给你了。”
李胜说:“我回家乡荆州担任刺史,实在惭愧,不是并州。”
司马懿就假装糊涂说:“你将要去并州?”
李胜又说:“是愧为荆州刺史。”
司马懿说:“我年老糊涂,没听明白你的话。你恩威并著。趁着回荆州这个机会刚好可以建功立业。”
李胜告退后,禀告曹爽说:“司马公只比死人多一口气,精神已经和身体分离,不值得担心了。”过些日子,又流着泪对曹爽等人说:“太傅病危,令人悲伤啊。”
因此曹爽等人不再对司马懿加以戒备。司马懿则与他的两个儿子密谋诛杀曹爽。
魏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初六,魏帝祭扫高平陵,大将军曹爽和他的弟弟曹羲、曹训、曹彦等人一起陪同前往。太傅以皇太后的名义,命令关闭各个城门,带领士兵占据了军械库,并派兵出城据守洛水浮桥;命令司徒高柔当大将军,占据曹爽兵营;命令太仆王观代理中领军职务,占据曹羲兵营。随后向魏帝罗列曹爽的罪行。
曹爽得到司马懿的奏章,没有通报魏帝,但惶恐窘迫得不知所措,就把魏帝车驾留宿在伊水之南,伐木堆成抗砍的堡垒,并调遣屯田的士兵数千人充当护卫。司马懿派遣侍中许允和尚书陈泰去劝说曹爽赶紧服罪;又派曹爽所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对曹爽说。司马懿手指洛水发誓,投降以后只免去他的官职。
这时,有智囊之称的桓范从洛阳城逃出,赴伊水之南见了曹爽。桓范到了之后,劝说曹爽兄弟挟持天子前往许昌,然后调集四方兵马保卫自己。
曹爽还在犹豫不决,桓范对他说:“解决这件事很简单,真不知道你读书是干什么用的!像你们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在如今的危急形势下,就算想求得贫贱安稳的日子也已不可能了!而且普通百姓有一个人被劫持,人们尚且希望他能活命,更何况你们是挟持天子,天下谁敢不响应呢?”兄弟两人都沉默不语。
桓范又对曹羲说:“你中领军的别营就在城南,洛阳典农的军营也在城外,可以随意调遣。如今去许昌,不过两天两夜的路程,其武器装备也很充足;所担忧的应该是粮食,但大司农的印章在我这里,可以签发征调。”
曹羲兄弟沉默不答,一直从初更坐到五更,五更时,曹爽忽然把刀扔到地上说:“即使投降,我至少还能做一个有钱人!”
桓范哭着说:“曹子丹那么出色的人,其子孙却像猪崽、牛犊一样任人宰割!哪里想到今天受你们的牵连而灭族啊!”
于是曹爽将司马懿上奏的事通报魏帝,请求魏帝罢免自己,侍奉魏帝回宫。曹爽兄弟回家以后,司马懿调遣士兵日夜看守曹府;在围墙四角搭起高楼,派人在楼上监视曹爽兄弟的举动。曹爽到后园去,高楼上的人就高声宣唱:“前大将军去东南边了!”曹爽愁闷不已,但又不知如何是好。
初十,有关部门禀告说:“黄门张当私自把才人送给曹爽,疑心他们有阴谋诡计。”便抓捕张当问他,供词说:“曹爽与尚书何晏、丁谧,司隶校尉毕轨,荆州刺史李胜等人密谋造反,等到三月中旬发动。”
于是司马氏逮捕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还有桓范,把他们都囚禁起来,以谋反、大逆不道的罪名起诉,他们被灭三族,包括张当。
司马氏废弑二帝
太常夏侯玄在天下威名远播,司马懿发动政变诛杀曹爽以后,因为与曹爽是亲戚,所以不能受重用而郁郁不得志。张缉因为是皇后的父亲,被免去郡守职位在家闲居,因而也很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