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速登王位
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正月,魏武王曹操抵达洛阳。二十三日,曹操逝世。
当时太子曹丕正在邺城,洛阳军队开始骚动。大臣们想先保守秘密,暂时不公布曹操去世的消息。谏议大夫贾逵却认为应尽早公布。
有人建议把守城将士都换上曹操嫡系的谯县人和沛国人,魏郡太守徐宣反对:“现在天下一统,人人都愿意为国效忠,为何一定要任用谯县、沛国之人,而伤害原来那些守将的感情呢?”撤换的事情于是作罢。
青州籍的原黄巾军士兵擅自击鼓逃走,众人都认为应该阻止,如果有人不服从命令,就应立即处死。贾逵说:“这样做不行。”并且还写了一篇很长的文告,命令青州兵所到之处的地方官府照料他们的饮食。
鄢陵侯曹彰从长安赶来,询问贾逵曹操的玺绶在什么地方。贾逵怒斥他:“国家已经确立了正式的继承者,先王的玺绶之事,并非君侯您能打听的。”
噩耗传到邺都,太子曹丕放声痛哭,悲痛欲绝。中庶子司马孚安抚道:“先王驾崩,陛下应振奋精神;应当上为宗庙祭祀的延续着想,下为天下百姓的生计考虑,怎么能像普通人行孝一样,只知道号哭呢?”太子于是强止住眼泪,说:“您说得对。”
这时群臣听闻魏武王的死讯,聚在一起痛哭,朝堂之上毫无行列章法。司马孚在朝中大喊,说:“现在君王去世,天下震动,新君宜尽早即位以稳定全国局势。你们难道只会哭吗?”于是下令让群臣退朝,加强警卫,料理丧事。
群臣认为太子即位应该等待皇帝的诏令。尚书陈矫说:“大王突然去世,举国惶恐不安,太子应当节哀,继承王位稳定大局。况且还有先王宠爱的其他儿子在一边觊觎此位,万一发生变故,那么国家就会有危机了。”于是立即安排官员备办礼仪,一天之内全部准备齐全。
次日一早,借用王后的名义命令魏王太子即位。汉朝皇帝也马上派遣御史大夫华歆前来授予曹丕丞相官印、魏王玺绶,让他兼任冀州牧。
火烧连营
刘备攻打孙吴为关羽报仇。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刘备从秭归出兵,治中从事黄权进谏说:“吴人剽悍善战,而我们的水军顺长江而下,易攻难退。我请求充当先锋,而陛下您坐镇后方。”刘备没有听从,反而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让他统领长江以北各路蜀军;自己则领兵从长江以南翻山越岭,行至猇亭。
陆逊,东吴大将,火烧蜀军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
东吴的将领想马上痛击蜀军。陆逊说:“刘备领军东下,锐气正盛,而且凭据高山、扼守险要,我们很难迅速取胜,即使取胜,也很难把他们完全打败。如果进攻失利,将会损害我们的整体布局,得不偿失。现在只需暂且鼓励将士,运用各种谋略,等待形势的变化。如果这一带是平原旷野,我们还要费心追逐;现在他们沿着山岭行军,兵力无法展开,早被草木山石所牵制,等他们筋疲力尽,我们再趁机偷袭。”将领们却都以为陆逊害怕刘备大军,各自心怀不满。
蜀军从巫峡建平直到夷陵附近安营扎寨,以冯习为总指挥、张南为前军指挥,从正月开始直到六月,还没有交战。
刘备命令吴班率领8000人在平地扎营,吴军将帅都要求出击。陆逊说:“不急,我们先观察一下。”
刘备看到此计无效,只好带领埋伏的8000人从山谷里出来。陆逊说:“我之所以不让诸位进攻,就是猜到有埋伏。”
陆逊向吴王上书说:“夷陵一带,是进入我国的关口,虽然易攻也易失。失去它,整个荆州都会受到威胁。如今我们争夺夷陵,一定要取得胜利。刘备违背常情,不驻守巴蜀,却胆敢自己送上门来,我虽然没有大的本事,但凭借您的威名,打败刘备还是没有什么可担忧的。我起初担心刘备会水陆并进,现在他却舍弃舟船,从陆路进发,到处设立营寨,一定不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变故。希望大王您高枕而卧,无须为这件事担心。”
闰六月,陆逊下令发动进攻,属下说:“进攻刘备应当在一开始他还没有站稳脚跟的时候,现在他已深入我国五六百里,敌我对峙了七八个月,他的各个要害都已派兵固守,攻击他不易取胜。”
陆逊说:“刘备非常狡猾,经验又很丰富,他的军队刚刚集结的时候,考虑问题一定非常周详深入,并非好的进攻时机。现在蜀军驻扎了那么久,仍然找不到我们的漏洞,将士疲劳,士气低落,再也无计可施。要想大获全胜,就在今天了!”于是先向蜀军的一座营寨发起进攻,战斗失利。
将领们都说:“白白送死而已!”陆逊却说:“我已知破敌的办法了。”于是命令士兵每人拿着点燃的茅草,用火攻之计,终于将营寨攻克一座。
攻克了一座,陆逊马上通报其他各支军队,命令他们同时用同样的办法发起进攻。斩杀了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人,攻破蜀军营寨40多座。
刘备登上马鞍山,安排兵阵。陆逊督促各路军队,从四面压缩,蜀军土崩瓦解,战死1万多人。刘备连夜逃走,一直到白帝城。
蜀军的船只、器械,水、陆军队的军用物资,全部损失殆尽;士兵伤亡无数。刘备既惭愧又愤怒:“我竟然被陆逊折辱,这是天意啊!”
将军傅肜负责断后,虽然主军战没,他却愈战愈勇。吴军劝降,傅肜叱责说:“吴狗,汉将军哪会投降!”于是战斗而死。
从事祭酒程畿坐船逆流而退,部下说:“追兵将至,应该把联结两船的方舟解开,轻舟撤退。”程畿说:“我不会在敌人面前逃跑的。”也战斗而死。
先前,诸葛亮和尚书令法正兴趣不同,但他们都欣赏对方为公守义,诸葛亮总是很赞赏法正的智谋。刘备伐吴惨败之时,法正早已去世,诸葛亮感叹说:“假如法正仍然在世,一定能阻止主上进攻东吴;就算未劝阻成功,也一定不会惨遭失败。”
当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蜀军树桩立栅,营寨相连700多里,就说过:“刘备不懂打仗,哪有营寨相连700里还能与敌人对峙的!‘在不利地势安营的军队,一定会被敌人打败’,这是兵家大忌。刘备战败消息马上就要到了。”过后7天,吴军大破蜀军的消息果然送到了。
白帝城托孤
魏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汉主刘备去世,临终前拜托丞相诸葛亮并尚书令李严一起辅佐太子。
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一定能治理好国家,并完成光复汉室的大业。
如果刘禅还能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争气,你就取而代之吧。”
诸葛亮痛哭道:“我一定竭尽全力,以忠贞之节相报效,至死不渝!”
刘备给太子留下遗言:“人活到50岁而死已经不算‘夭折’,我活了60多岁,也没有遗憾,只是担心你们兄弟。要努力,再努力!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只有贤明和德行,才能够使人折服。你父亲德行浅薄,不足以令你学习。你要和丞相一起处理政务,并像尊敬父亲一般。”
白帝城先主托孤
四月,蜀汉先主刘备在永安病逝,谥号昭烈。丞相诸葛亮护送刘备尸首返回成都,让李严留下来镇守永安。
五月十七日,太子刘禅即位。尊奉先主皇后为皇太后,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建兴。
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兼任益州牧。凡事都听诸葛亮的意见。后来诸葛亮精简官职,修订法制,告诫百官说:“所谓参与政事、署理政务,就是要集合众人的智慧,广泛听取有益于国家的建议。如果因为一点小小的嫌隙而互相疏远,不能广集众议,对我们的事业将是重大的损失。听取不同意见并得出正确结论,才是为官之道。
“但人们常常做不到这一点,只有徐庶做到了。还有董和,参与政事、署理政务7年,万事处置稳妥,他都反复向我征求汇报,甚至能有十几次。如果你们都能做到徐庶的1/10、像董和那样勤勉,对国家尽忠职守,那么我们的百姓就幸福了。”
又说:“过去我结交崔州平,他常帮助我改正缺点;后来又结交徐庶,得到很多启发和教诲;原先和董和商议事情,他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与胡伟度共事,他也经常劝诫我,阻止我犯错误。
“我虽然生性愚昧,见识浅陋,不能全部听取他们的教诲,但与他们四人一直相处融洽,这应该能说明我能采纳直言。”
胡伟度,就是诸葛亮的主簿、义阳人胡济。
诸葛亮曾亲自校改公文,主簿杨颙走进来劝谏他说:“治理国家是有体制的,各级不能相互越。
“我不妨以治家为您打个比方:一个家里奴仆负责耕种,婢女负责做饭,雄鸡管报晓,狗看门防盗,牛拉车负重,马代步远行;事事无忧,主人高枕无忧,可以放心饮酒。
“如果哪天他想所有的事不再交给奴婢、牲口,而代之以自己的辛劳,结果为这种种琐碎的家务,辛苦至极却还闹得一事无成。这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不上奴婢鸡狗吗?当然不是,是因为他顾小弃大而已。
“因而古人说:‘坐在殿堂之上议论治国之法的人,叫做王公;在下面切实实行具体政策的,叫做士大夫。’所以丙吉不过问横在路中的死人,而担心农务;陈平不想知道钱粮收入的具体数目,而说‘自有具体负责的人’;这正是各司其职的道理。现在您要治理整个国家,却亲自去校改公文,整天汗流浃背,不正是因小而失大?”
诸葛亮马上承认错误。后来杨颙去世,诸葛亮哭了三天。
尚书邓芝对诸葛亮说:“现在主上年幼,应该派遣重臣再次向东吴表示诚意联合。”
诸葛亮说:“我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现在总算找到了。”
邓芝问:“是谁呢?”
诸葛亮说:“正是你呀。”于是任命邓芝为中郎将并派他去东吴重建友好关系。
冬,十月,邓芝到达东吴。当时吴王正在犹豫之中,因而没有立即接见邓芝。
邓芝便主动请求接见,说:“臣下这次来,也是为吴着想,并非只是为蜀。”
于是吴王接见他,说:“我确实愿意与蜀和好,但是担心蜀主年幼、蜀国势力微弱,如果被魏钻了空子,就不能够保全自己啊。”
邓芝回答说:“吴、蜀两国,疆域极大。大王您是当世的英雄,诸葛亮也是一代人杰;蜀国地势险要,吴国也有长江天险可守。
“如果两国联合起来,像唇齿般互相依存,进可以兼并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大王您现在若对魏退让,魏一定会得寸进尺,上则要求大王入魏朝拜,下则要求太子为人质侍奉;如果大王您不遵从,他们借机前来讨伐,蜀也会顺流而下寻找机会进攻。如此,江南将不会再属于大王您的了。”
吴王沉默许久后,说:“先生所言极是。”于是和魏断交,一心与蜀汉联合。
诸葛亮七擒孟获
魏黄初六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前往南中,平定叛乱,每战必胜。诸葛亮从越嶲进攻,斩杀了雍闿和高定。李恢从益州进攻,马忠从牂牁进攻,并最终与诸葛亮会合。
孟获收编雍闿残部对抗诸葛亮,孟获一直在当地受人敬仰,诸葛亮要求把他活捉。活捉后,带他参观蜀军兵营军阵,并问他说:
“这样的军队怎么样?”
孟获回答说:“以前我不了解虚实才失败的;现在我参观了你的兵营军阵,如果只是这个样子,我还能取胜。”诸葛亮于是放走孟获,让他再来交战。
如此七擒七纵而诸葛亮还要再放他走,孟获留下不走了,说:“您啊,天降的神威,南边的人永远归顺了!”于是诸葛亮才前往滇池。
益州、永昌、牂牁、越嶲四个郡攻克后,诸葛亮依旧任用先前部落首领为四郡的长官。下属不解,诸葛亮说:“如果留下外地人做四郡的长官,就要留下驻守的军队,这首先需要粮草,这是第一个难题;这些夷族刚刚经历过战争,父兄多有死伤,如果留下外地人而不留军队,可能会起叛乱,这是第二个难题;另外,夷族多次废杀地方长官,自知有罪,如果留外地人为长官,他们难免疑心,这是第三个难题。
“现在我这样做,是想不费兵不费粮,而能使法纪大体确立,夷族和汉人大致相安无事啊。”
于是诸葛亮把孟获等旧长官任命为地方官吏,让他们每年上交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从此在诸葛亮有生之年,南中再也没有反叛。
出师表
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师北伐。三月,大军向北挺进,驻军汉中,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留守以管理内政。出发前,诸葛亮上书后主刘禅说:
“先帝刘备创立大业,宏志未成而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而为三,就数益州的蜀国最为弱小,现在是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然而陛下身边的近臣仍然兢兢业业在朝廷内尽职,忠诚的将士依旧奋不顾身在战场杀敌,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追念先帝不同寻常的礼遇,而想报答给陛下您。陛下应该虚心听取臣下意见,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振奋有志之士的气节;不应该妄自菲薄,出言不慎,以致阻塞忠臣进谏的渠道。
“宫廷和相府理应一致,提拔、贬黜、表彰、批评,都不应该有什么区别。如果有作奸犯科或者尽忠立功的人,应该交给有关部门按法律进行处罚、奖赏,以示公正;不应该偏心护短,使宫廷内外执法标准不一。
“侍中郭攸之、费祎和侍郎董允等人,善良诚实、忠心耿耿,因而先帝让他们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务,不论大事小事,都应当先向他们咨询一下再去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漏,获益良多。
“将军向宠,生性善良而不偏颇,精通军事,因而被大家推举为掌管禁兵的中部督。我想军中之事,都应该向他咨询,就一定能使将士相处和睦,任人以能。
“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前汉兴盛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这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当提起此事,常叹息痛恨桓帝、灵帝两位昏君。侍中、尚书、长史、参军,他们都是正直贤良、舍身报国的忠臣,如果皇帝能亲近并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盛,就无可忧虑。
“我本是平民百姓,在南阳耕田,只求能在乱世保全性命,并不想飞黄腾达、闻名天下。先帝不嫌弃我地位卑下、见识浅鄙,竟三顾茅庐来拜访我,询问我当今天下的大事。我由此感激万分,从此为先帝奔走效命。后来军事上遭遇失利,我在兵败之时承担重任、在危难之际接受使命,至今已有21年了。先帝了解我为人谨慎,所以临终前将辅佐之事托付给我。
“我自从接受先帝遗命,担心辜负重托,而损害先帝的知人之明。因此前年五月我率军渡过泸水,远赴荒凉的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兵马也已充足,正应当激励将士,统率三军,北伐平定中原。我愿意竭尽全力,铲除奸贼,兴复我大汉皇室,重返故都,这是先帝的心愿,也是我尽忠的职责与本分。
“至于处理朝政,进谏忠言,则是郭攸之、费祎、董允之职。请陛下把征伐国贼、兴复汉室的重任交付给我,如果我没完成使命,则请您将我治罪,因为我辜负了先帝;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疏忽职守,以表明他们的过错。陛下您也应多听多看多想,征询好的治国方略,听取群臣的意见,认真体会先帝的遗诏,我将受恩匪浅、不胜感激。眼看就要远离陛下,我极为不舍,眼含泪水,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
失街亭
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计划攻魏,与属下共商对策。
孔明挥泪斩马谡
丞相司马魏延说:“长安长官夏侯楙是曹操的女婿,此人胆小也无智谋。现在如果我能率领5000精兵5000口粮,直接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向东进发,到子午道后折向北方,不出10天,就能抵达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