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执业药师路
随便在大街上找个人,问他:“你知道药师是做什么工作的吗?”十有八九人家会说“抓药的”或者“卖药的”。有一次我的同事坐出租车,在车里和司机聊天,司机问她是做什么的,她答“做药师的”,司机就直接理解为“做钥匙的”,这让她感到无比沮丧。这些对药师的称呼让人感觉它是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的工作。
在中国,药师的认知度和社会地位非常低,有些人甚至不知道有这样一个职业存在。我在微博上写科普文章、回答网友的用药咨询时,尽管我一再强调我是药师,仍然有无数人将我当作医生,称我为“冀大夫”。在普通人看来,“抓药的人”是不会有能力为他们解决用药问题的。他们有这样的观念也无可厚非,在长期“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下,去医院随便看个感冒发烧,都能带回家四五种药。医生开的药越来越多,发药窗口的药师也只能忙着埋头发药了,而人们对药师的认识往往源于对窗口药师的刻板印象。事实上,药师要比人们想象的重要得多。
在国外,药师比医生的可信度还高
国外药师的社会认知度和社会地位一直很高,因此病人对药师也非常尊重,非常信任。药师按照医生处方为病人调配药品,为病人解释药品的服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病人会很耐心地去倾听。对于不严重不需要看医生的头疼脑热等小病,病人常常会直接来到药房,请药师为他们提供非处方药的选择建议和用药指导。对于不适合用非处方药治疗的疾病,药师会及时建议病人去看医生。
我在一家外资医院工作,这里接待的病人有一半都来自国外,他们相对来说要更信任药师,不会像我们国人一样,只会把药师当成“抓药的”。
一次夜班,我正忙得团团转,住院病房的护士打电话过来,说住院部刚刚收治了一个来自美国的孕期病人。医生知道她处于孕期这一特殊时期,为她开了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规定的孕期安全分级为B级的药——甲硝唑,并给她作了解释:甲硝唑是孕期使用安全的药。但护士执行医嘱时却遇到了障碍,病人希望听取药师对甲硝唑的孕期使用意见,所以希望药师能去她的病房,和她面对面解释甲硝唑孕期使用安全性有多高。于是,我带着文献资料进了病人房间。病人很焦虑,不仅为自己的病情焦虑,更为因不确定要使用的药品对胎儿的安全性焦虑。我把带来的资料一点点解释给她听,让她知道甲硝唑是使用时间很长的安全药物。孕期使用这个药的临床资料也很多,目前为止没有明确报道孕期使用甲硝唑导致胎儿畸形的案例。听了我的解释,病人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叫护士进病房,顺利地用了药。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对药师是非常信任的。并且,美国2012年盖洛普(美国权威调查机构)职业可信度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药师的可信度排名第二,比医生还要靠前。
在我们医院里,医生和药师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在病人的治疗药物选择中,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医生们遇到用药方面的难题,也习惯了打个电话问药师。日常工作中,药师为医生们提供用药选择以及药品不良反应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审核医生开写的处方,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会及时和医生沟通;医生们非常愿意听取药师的意见和建议,也常常主动请药师为他们进行药品使用方面的培训,以弥补他们在药品知识和信息方面的不足。
写到这里,读者也许会有疑问,医生不是应该很熟悉药品才对吗?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医生很熟悉的领域是诊断病人的疾病,找到病人的致病原因,他们会有自己很熟悉的药品,但那通常是他们常用的专科药品,不会是所有的药品。但是,有时候病人的疾病会涉及几个专科,因此病人吃的药,也不单单是一个专科的药,这时候就需要对药品有全面了解的药师为医生提供药品选择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比如说一个神经科的医生,他可能对神经科的药品相当精通;但对妇产科的药品,他可能就不了解,也不知道怎么用,这个时候他就需要找药师帮忙。这也就是医院里有会诊这样的制度存在的原因之一。
所以,我们应改变对药师的看法,不要再将药师当成“抓药的”了,而是应该重视他们在给患者治病时所起的作用,利用他们的专业所长,拿药时,尽量从他们那里得到更多更全的药物知识,以保证自己的用药安全。
成为专业的药师,并不容易
现在作为一名有些影响力的药师,我用我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不仅能在临床中帮助我的病人,还能通过虚拟的网络帮助更多人,我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感到自豪。但我成为专业药师的道路并不平坦,为了能帮助更多的药师成长,也希望更多的国人能重视药师给他们带来的价值,我在这里简单分享一下我的药师成长历程。
我高中毕业要填报高考志愿时,对社会的认识还非常有限,也不知道究竟选哪个专业好。于是我妈妈带着我去咨询了一位远房舅舅。这位舅舅在医学院里当教授,他建议我报考医学院的临床医学系。用他的话讲,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生病,医生这个职业,一辈子都不愁没饭吃。舅妈则反对他的建议,舅妈是舅舅所在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医生,她以自己切身的工作体会告诉我,女孩子选择做医生不明智。当医生既辛苦又操心,不如报考药学专业,将来当药师,既可以在有事业单位编制的医院里工作,捧上铁饭碗,又不用直接接触病人,下班后还不用惦记医院里病人的情况,干净又省心。听她的建议,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药学专业。
进了大学后我才知道,当时的大学药学教育并不适合培养医院药师。药学专业最初设立的时候,我们国家还处于缺医少药的年代,药学院培养药师的目标是毕业生可以到药厂从事药品的制造生产,保障临床药品的供应。几十年过去后,到我上大学时的20世纪90年代初,药品的供应已经基本得到保障,医疗行业内已经开始提出“药学服务”的理念,即药师利用专业知识和工具,向公众(包括医护人员、病人及其家属等)提供与药品使用相关的服务。如果要是适应社会需要的话,大学里药学教育的模式理应进行相应的调整。遗憾的是,直到我毕业,我也没能看到这样的调整,尽管我和我的同学们毕业后大部分被分配进了医院,但我们在校期间主要接受的却是与药厂制药相关的教育,与医院工作对药师专业知识的需求是脱节的。
毕业时,我被分配进了一家大型三甲医院的药剂科,工作在门诊药房。审核医生处方和给患者发药是我的主要工作内容。一方面,审核医生处方上开的药品是否合理,需要非常强的专业知识,但我接受的大学教育里恰恰缺少药物治疗学方面的培训。因此,尽管我在大学读了4年的书,我仍然没有能力审核医生的处方。另外,我渐渐发现,即使有这个能力发现医生处方的不合理之处,我也常常很难改变医生的用药决定。“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下滋生的药品回扣等乱象已经使得药品的使用偏离了它真正的用途。另一方面,就我当时的知识储备和临床经验而言,当有病人多问两句药品的不良反应、药品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时,我又常常回答不上来,请教老药师们,他们给出的答案又似是而非,而且那时也没有现在这么便捷的网络检索工具。所以,我当时做的就是按照医生的处方把药从架子上找出来,只要别拿错就可以,很多老药师就是这样做了一辈子,从他们身上,我看不到自己未来的希望,并且,我为不能真切地帮到病人,心里有深深的挫败感,于是我选择离开。
我离开了公立医院,放弃捧了1年的铁饭碗,选择继续读书深造,在协和医科大学接受了3年的研究生教育。再次从学校毕业后,我有幸进入高端涉外私立诊所——北京国际SOS救援中心诊所工作。在这里,我真正开始了我作为一名有价值的药师的职业生涯。诊所地处北京三里屯使馆区内,主要病人是世界各国的大使以及驻京外企的高管们,这里的医生也来自世界各地。病人看病实行预约制,医生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诊疗费而不是药品费用,所以医生决定是否给病人开药以及开哪种药,完全取决于病人病情的需要,医生靠自己的诊费而不是靠给病人开药获得体面的收入,病人对医务人员都很信任,也很尊重。正是在这样一个医生、药师、病人相互信任的良好环境中,我开始真正热爱自己的职业,建立了职业荣誉感,并且为成为一个优秀的药师而努力学习大学教育缺少的专业知识,不但向这里有丰富临床用药经验的资深药师们学习,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积累临床经验,还利用工作之余自学。对专业的热爱而迸发出的工作学习热情,让我快速地成长为一名与国际药师接轨的药师。3年后,我有机会到了美国,在美国很顺利通过了外国药师同等资格考试,进入美国沃尔玛连锁药房工作。
4年前,我回到北京,来到北京和睦家医院。和国际SOS救援中心诊所一样,这里也是涉外国际医疗机构,这里的医生同样来自世界各地,操着各国口音的英语在一起工作。但这里已经不再单纯是“诊所”,而是一所设立了内、外、妇、儿等各专科的综合性医院。这里给了我一个更大的职业发展平台,让我快速成长为今天的和睦家康复医院药房主任。
转眼间,我离开体制内的医院已经十几年了,但体制内绝大多数药师的境遇仍然没有真正改变,在药品回扣的利益纠葛下,药师对药品安全把关的作用仍然微乎其微,药师审核处方拦截用药错误的这最后一道“关卡”仍然形同虚设,那些本该被药师拦截的用药错误让中国老百姓深受其害。
经常有体制内的药师问我:“老师,要能像你一样指导病人用药,我该怎么做,有什么书推荐吗?”我常常很无奈地对他们说:“药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光有理论而没有一个临床实践的平台的话,读什么书也不能真正帮到病人。”
因此,药师这一职业更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我在这里呼吁,国家能改革“以药养医”的体制,让药品收入与医生的收入脱离关系,使得药品回归它真正的价值;呼吁尽快出台《执业药师法》,在法律上保障药师可以平等地和医生一起为病人的用药负责;同时呼吁大学里的药学教育应更贴近临床,给将要去医院里工作的毕业生以更多临床实践的机会。
一路走来,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朋友
2011年11月,当我注册“@和睦家药师冀连梅”这一微博账号,开始在新浪微博普及安全用药的知识时,想不到两年后能有机会收获30万粉丝的信任,也想不到这些科普文字能有机会转化成十几万字的书稿得以出版发行。现在静下心来回首这两年的科普历程,除了自己的真诚付出外,真要感谢科普路上给予我支持和帮助的朋友们。没有他们,或许不会有这本书的面世。
其一,感谢我所就职的和睦家医疗集团。和睦家医疗集团将国际医疗的理念引入中国,搭建了一个药师和医生紧密合作为病人服务的平台,使得我能够在这个平台上真正帮助到病人,并且实现自身的价值。
其二,感谢我的同事们。首先,要感谢北京和睦家医院院长盘仲莹。被称为“在华外资医院管理第一人”的盘院长,一直以开明的态度鼓励医院的医务人员服务社区,科普大众。有了医院领导的支持,我才能够以V字认证的实名身份在网络上为大众提供科普知识,迅速取得网友的认可。还有,要感谢院长助理孙迪和电子商务部的原亮,在我申请微博实名认证、进行微访谈以及熟悉微博传播方式等方面提供了很多帮助。另外,要特别感谢药房同事刘瑞凝药师,她帮忙做了最后的书稿审阅工作。
其三,感谢30万的微博粉丝。粉丝的认可和信任是我两年来不间断做科普工作的源泉和动力。特别要感谢那些在微博上传播和转发科普知识的粉丝们,以及那些呼朋唤友来关注我的粉丝们。
在书稿的编辑整理过程中,我虽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但疏忽、表述不清楚或者不妥之处仍然在所难免,欢迎读者不吝指正,以便再版时修订。
冀连梅2013年11月7日写于台湾花莲旅行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