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过度紧张
7703900000034

第34章 可恶的帮凶心理(2)

婚书相当于今天的收据或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上面会清楚表明,哪家的女儿,多大年纪,嫁给哪家的男子,男子多大年纪,男女双方在家中各自排行第几,以及送了哪些聘礼。在婚书的最后,会有婚主、女方、保亲以及媒人的签名或者手印。这些都是可以作为呈堂证供的。

有了婚书之后,两家就算是正式定亲了,一旦出了事情,官府就会出面帮忙解决。到了清代的时候,除了婚书之外,还有媒人券,或者称媒券。这媒券就类似于今天的各种法律条文规定,上面会写上各种注意事项,以及解决办法等。比如,其中必写的一项就是不许赖婚,如果赖婚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关于这点,还有一个较为有趣的小故事。清朝时候,浙江一带的画舫游船非常流行,也很有名。有一对夫妇就是以画舫游船谋生的,这对夫妇结婚多年,但一直没有子嗣,最后两个人商议,领养了一个女儿,将其抚养成人。

女孩长大之后,亭亭玉立,好不漂亮,因为有她在,使得这对夫妇的游船生意大盛,很是赚了些钱财。有一个秀才,对这女孩尤其喜欢,最后花了上千两的银钱,才将女孩娶到手。

女孩的父母虽然有钱,但极其吝啬,将千两银子据为己有,不给女儿分文。女儿气不过,便设了一个计策,卷了彩礼钱,跟丈夫远走他乡了。老两口知道后,又恨又气,又惋惜那一大笔银子。可是又无计可施,因为媒券在女儿手里,即使他们老两口想要报官,官府也不会替他们主张,因此,两个人只有自认倒霉了。在古代那种社会文化环境之下,媒券竟然能够让父母对子女无可奈何,媒券的约束力可见一斑。正是因为社会赋予了媒妁如此的权力,很多媒人才敢满嘴胡言,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撒些不切实际的谎。其中不仅有利的作用,更有社会言论给她们带来的底气。事实上,有些媒人确实是很大胆的。

据《三国志》记载,许允是一个官至吏部郎的将军。媒人给他介绍卫尉卿阮共的女儿,做他的妻子。媒人跟许允说,这阮家小姐不仅漂亮,而且有才,各种家务事自然不必说了,还擅长诗词歌赋,是绝对远近闻名的大才女。许允一听,觉得这女子不仅才华好,出身也不错,因此就下了聘礼,并择日约娶。

大婚之日,来了很多亲朋,大家欢聚一堂,都为许允将军贺喜。夜晚时候,宾客散去,酒席已了。新郎新娘也进了洞房,这时候,许允满怀欣喜地揭了新娘的盖头,一看之下,不禁大为吃惊。原来,那阮家的小姐不仅没有媒婆说的那么美貌,简直就是一个超级丑女。

许允非常生气,拿起行李,去书房睡了,并从此不再进内室。一个大将军,竟然也被媒人忽悠得团团转,且没有任何办法,可见媒人也是不好对付的。那个媒婆之所以连将军都敢骗,不仅在于贪财,也是算准了这将军虽然生气,但也不会闹出大动静来。如果将军因为妻子丑陋,从此不与她亲近,是没问题的,但如果将军因为妻子长得丑,就将其休回家去,结束这段婚姻,那么他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人们定会非议他,给他安上一顶“好色”的帽子,这是将军不愿意也不敢戴的,因此,他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暗自体验苦楚。

将军的这种想法,正是那些没正事的媒婆敢于四处哄骗的原因。因为她们知道,即使某家对媒婆介绍来的媳妇或女婿不满意,觉得跟媒婆当初所说不合,也大都只能是自己在家埋怨几句,很少会去外面宣扬的。因为古代的人家,讲究的就是一个团结,如果哪一家说媒婆的坏话,那么人们定然会认为他家不团结,这是很没面子的事情。因此,即使是家中有矛盾,在外人面前,也往往是表现得很和气的样子,因为怕人笑话。报家丑,是谁都不愿意的。因此,媒婆知道,很多人虽然受了自己忽悠,私下里不喜欢自己,也不会挑得太明,四处言说,破坏自己名誉的。这,正是媒婆作恶的环境原因。有了这样的环境,她们自然就很大胆,敢对将军下手,也就不难理解了。

人们羞于提起自家的不快,正是媒人们作恶的原因。她们利用的,正是人们爱面子的心理。确实,爱面子的人更容易被别人利用。这样的人,只要稍微被别人激一下就会马上失去理智,做出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来。

为什么揭伤疤者比制造伤疤者更可恨?

出于面子而保护家丑还会在我们中间产生这样一种倾向,那就是真正让我们怀恨在心的,往往不是那些骗我们、害我们的人,而是那些将我们上当、受伤害的经历公之于众的人。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对后者的痛恨程度是大于前者的。在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当中,一个大嘴巴的人,总是比一个喜欢做坏事的人遭致更多的唾骂。

这涉及中国人的隐私观念。这个问题上,我们一直很纠结,很紧张。

首先,我们自己保护隐私,那是我的家事,你别管,这是我的私事,你别碰。谁泄露了我的隐私,我跟谁没完。但是另一方面呢,我们又不喜欢那些保护自己隐私的人。

人们最喜欢的就是当面锣对面鼓式的坦诚,因为这样彼此才有安全感。如果一个人有隐私,那么大家都会觉得害怕,这人不实在,不可靠。我们喜欢对方对自己袒露心扉,把自己展现得一清二楚,干干净净,就差躲在别人的窗户或者门口往里窥探了。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对生活在自己周围的人缺乏信任,在自己生存的环境中缺乏安全感,这就导致我们想对别人刨根问底。同样,也是出于不信任和安全感的缺失,我们极为重视自己的隐私,重视保密,搞得每个人都神神秘秘,紧张兮兮。

这是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

****的稀缺,让媒婆成了替罪羊

根据前面的介绍,我们看到,媒婆是有作恶的动机和环境的。但如果说媒婆有多坏,也不尽合适,因为她们最多也就是说说谎话,夸大其词。这些,虽然是骗人,但还不算什么大恶,跟那些强盗小偷比起来,是算不得什么的。

可是,虽然事实如此,但人们对媒婆的评价,却是另一番情景。就拿文学作品来说,我们的文学作品中,有劫富济贫的侠盗,有行侠仗义的神偷,甚至有类似宋江那种替天行道的山大王。但是,很少看见哪个职业媒婆的文学形象是善良和正面的。像红娘那种做好事的牵线人,只在某件事或者某两个人结合的时候充当中介者,并不是职业媒婆,而且,她也有利益在,根据那时候的习俗,她是会跟小姐一起嫁过去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她不仅是在为小姐选夫婿,也是为自己找男人,不过走了迂回路线罢了。文学中的职业媒婆们,往往都是一副丑恶的中年女性的嘴脸。这是很有趣的一种现象,为什么杀人的强盗有人去歌颂,而撒谎的媒婆就只能挨骂呢?

这就跟人们对封闭禁锢文化的潜意识反抗有关了。我们都知道,在古时候,爱情,在社会中是极度稀缺品,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拥有真正的爱情。但是,爱情却又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因此,就引起人们强烈的渴望。所以,人们虽然也在内心中虔诚地将婚姻视为自己将要完成的父辈交给自己的一个任务,但是,内心中却也是渴望享受爱情、拥有美满的婚姻的。可是,残酷的现实决定了他们虽然有这样的渴望,却没有相应的选择能力,而只能靠运气。他们获得幸福的唯一方式,就是媒婆们随机点来的鸳鸯谱中的男女,恰巧正是彼此喜欢的类型。这个概率有多低,可想而知。

但由于思想的禁锢,人们很难看清造成自己不幸的真正原因是在文化,在制度。在长期禁锢文化的统治之下,人们的思维已经僵化了,早已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有的则是明白问题所在,但不愿去反抗。不管哪种原因,他们内心的失落都是一定的,这失落需要释放,需要有一个发泄的渠道,更需要一个发泄的对象。这对象自然不能是自己的父母,那么,高度参与世俗婚姻组成过程的媒人,自然就是最好的发泄对象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单独一个媒婆,是很难破坏一桩婚姻或者缔结一桩不美满的婚姻的,其中必须要有父母们的配合,没有这配合,媒婆即使再高明,也很难做出什么来。而且,在这整个过程中,父母往往更具有决定权,但是,我们好像很少有人将这个责任归结到父母的身上,而是把一腔怨气发泄给媒婆。

当然,我们是不会考虑这样做是否公平,因为饱受压抑而过度紧张的中国人必须找一个发泄口,那么既然是你媒婆拉上这条线的,你就承担这个罪责吧。

《清稗类钞》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名叫姜渭,是个小有名气的才子。这姜渭和一徐姓人家的长女相互欣赏,最后私定了终身,约定要做一世的夫妻。两个人约定之后,姜渭便托媒人去徐家提亲。然而,徐家员外却不答应,他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两个人之前有私情。他认为,这个姜渭竟然敢跟自己的女儿私下来往,简直是不将自己放在眼里,既然你不把我放在眼里,那么我就不同意你的婚事。于是,推辞了姜渭请来的媒人。

不久后,有人贪羡徐家的财富,便上门提亲,要娶徐家的长女。徐员外因为对姜渭和女儿的事情一直不满,因此那人来提亲之后,他马上就答应了。这一来,徐家的大小姐可气坏了,她见父亲如此不体谅自己,便解下裙带,悬梁自尽了。还好,家人发现得早,将大小姐又救了过来。不过虽然阎王门口走了一遭,但爱情观念没变,跟她父亲说,自己如果嫁,就只嫁给姜渭,不嫁给他宁可出家。徐员外也是个犟拧的人,他竟然答应了女儿终生不嫁的请求。从此,徐家大小姐每天在家诵经念佛,不再出门。

姜渭听说了徐家大小姐为自己而寻死的事情,非常感动。他找到了浙江学使,请求浙江学使为自己撮合婚姻。学使很欣赏姜渭的才华,也感动于徐家大小姐的一片痴情,因此答应了姜渭。他找到了州牧,说了此事,并请求州牧出面做媒,帮姜渭提亲。州牧也是个热心肠,觉得这是善事一件,便托人向徐员外转达了自己的意思,先通个气,改日好上门帮才子提亲。可是,徐员外听了州牧派来的人的话之后,却并不买账。跟那些人说,子女的婚姻,是由父亲做主的,这是千百年来的规矩,即使部院大人来了,又能如何呢?他也无法代替我这个当父亲的责任吧!来人只好悻悻然回去禀报,州牧听了下人的禀报,也拿徐员外没办法,人家不嫁,总不能强求吧!于是如实回复了浙江学使。

由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真正主宰少男少女命运的,其实并不是媒婆,而是其父母。如果父母不同意,即使是州牧那样的官员当媒人,也是没有用的。媒人只是见证者,而不是决策者,她们所起的作用就像前面所说的媒券一样,本身是不具备效力的。随便拿一个媒券来,就相当于废纸,只有男女双方和媒人共同签字,媒券才有效力。

由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人人性中的另一面,这一面还是面子。

那员外将自己的面子看得比女儿的幸福更加重要,可见是个糊涂虫,是高度自我化的。但是,有传统文化给他做后盾,谁也拿他没办法。古时候,很多少男少女就这样牺牲在了长辈们的面子当中,可悲可叹。当然,更可悲更可叹的是,今天还有很多爱面子胜过爱一切的人,他们也还在制造着可悲可叹的事实。

言归正传,媒人本身并不能决定一对男女是否能一起生活,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当事人父母的决策,从而达到目的。她们即使有罪恶,至多也就是蛊惑之罪,但现实中,往往都会将不幸婚姻的全部责任都算到她们的身上。至于原因,前面已经说过了。不过,如果这段婚姻,两个家族和结婚双方都满意,那么媒人肯定有功劳,但功劳绝对不会全落在她的身上。更多的是两个家族的长辈们有眼光,两个家族积了德,才会有皆大欢喜的局面。

如此,我们就能看到了,如果媒人介绍的这一段婚姻是美满的,那么,功劳她不能一个人全部纳入囊中。但是,如果这段婚姻是失败的,她就成了彻底的罪人,责任都在她的身上。所以,媒婆才会落下那般讨厌的模样。世间事好像并非如此简单,媒人还是有人做的,而且很多人还在无意识地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