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过度紧张
7703900000035

第35章 可恶的帮凶心理(3)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二。第一,是利益,媒人是一段婚姻的牵线者,也是见证者。这段婚姻虽不是她们的,她们却高度参与其中,很多环节都要她们来做,其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自然不在话下。既然付出了这么多,肯定是要有回报的。而媒人也确实都能得到回报,不仅能够得到一笔钱钞,而且有的地方逢年过节的时候新人还要拿着礼物去看一看媒人。这部分利,是很多媒人做这件事的动因。就像本节最开始的那个小故事中,陆老太之所以愿意给对方牵线搭媒,为的就是张葆手中的银子。

第二,就是心理原因了。我们的文化中最稀缺的就是平等,但大家却又最愿意用平等标榜自己。在我们的眼中,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有。如果这件东西自己有,而别人没有,很多人就会不开心,不快乐,他会觉得,没有这东西的人是个异类,是应该给予同情和怜悯的。如果一样东西别人有,而自己没有,那么,就会觉得自己不如那人,是个失败者,而想要拼命去获得别人已经有的东西。在以上的过程中,那样东西是否真的适合自己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别人和自己都必须全都拥有。

在这一点上,尤其是感情上,更是明显。看看你的身边,如果有一个大龄的单身,不管是男是女,大家都会以异样的眼光看着他,就像看一个怪物一样。人们会觉得他们不正常,这么大了还不成家,而且会极力撺掇他们,赶紧找一个人成亲。在我们的眼里,别人都是一对一对的,而他们却只有自己,是很违和的,一点也不适合我们的审美观和世界观。必须要让他们成双成对了之后,我们才会觉得较为顺眼,否则,总会觉得像是缺了点什么一样。

但是,当周围的人用自己的方式劝说那些单身者,催促他们赶紧找另一半的时候,这些单身的人,往往会出于面子等因素,表示自己过得很好。他们会说,自己所喜爱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他们会说单身更了无牵挂,生活起来更轻松,而且,自己是事业型的,并不急于完成婚姻。然而,其内心真正的想法,却未必如此。

为什么做这样的判断?从这些人的行为方式中就能看的出来。很多单身者一旦结婚之后,马上就会是另一种模样。他们早已忘了自己之前描述的单身的种种好处,而是换了一个角色,由原来的被围观者变成了围观者。他们会秉着一颗好奇的心,跟身边依然还在单身的人讲述有了另一半的好处,对别人的单身状态表示着急。当那些人对他说单身有更多的自由的时候,他们在内心会将对方看成是怪物,觉得这种思想简直让人难以理解。此时,他们早已经忘记了,就在几个月前,自己还曾说过类似的话。

以上是一个简略的概括,虽有例外,但相信还是能够体现出大多数国人的行为模式的。人们想当媒婆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很多人都有一种想要消灭天下单身的欲望。在他们的眼中,自己的生活是美满的,而那些单身者不美满,那么,他们就显得不协调了,所以自己一定要给他们介绍另一半,以改变这种状况。媒婆们自然都是有这种情结的。因此,在她们的眼里,自己的行为是在做功德。

我们常能在生活中看到很多热心男女,整天都在为别人的婚事操心。一旦见到单身男性或女性,马上就会在心里启动计算模式,搜索着认识的人中哪一个与眼前的这个可以成为一对。这些都是人们的俗常反应,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常态。可以说,我们的民族中,好像天生就有媒人的基因一样,每个人,尤其是女性,或多或少都有一点这类的情结。

这表现出了我们热心的一面,但很多时候热心往往办坏事。由于我们从未产生过个体意识,因此人们很少会尊重彼此的隐私,所以,很多人的这种热心,不仅没有帮上忙,反而侵犯到了别人的隐私,给对方带来苦恼。在我们的文化中,热心是具有正义属性的。如果我们拒绝别人的热心,往往就会给那人带来不快,甚至从此让人觉得你这个人不好相处。这热心,更多时候,给别人带来的是负担和累赘。

由上,我们知道了媒人之所以那么多的原因,以及媒人被人冠以“恶”标签的原因。这些都在于我们那错乱的思维在搞怪。

当然,我们的文化中盛产媒婆,除了这个群体自己的积极主动外,可能更主要的是我们确实需要媒婆。

我国古代,社会稳定不仅有国家法律的功劳,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宗族式的自治。基本每个宗族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礼法,这些礼法,构成了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保障整个社会稳定而又有序地运行。它们力量之大,有时候都能超过法律。而这些礼法自然渗透到了人们的意识当中,很多已经进入当时人的骨髓了,所以每个人行事的时候,都有被礼法渗透的痕迹。而两家要结亲的时候,找一个媒人便是礼法之一。前面说过,媒人并不只是牵线者,很大程度上也充当着见证者的作用。还有就是面子作用。我们不仅个人讲面子,家庭、宗族也是讲究面子的。如果哪家看上了别人家的孩子,想要让他或她跟自己的女儿或儿子成亲,是不好直接上门说的,至少直接上门的少之又少。因为这样就有一种自己主动往前凑的意味了,那么在人们的意识中,只要一方有了这样的举动,就说明自己矮了一个身段。

而托媒人就不会有这种情况了,找个中间人去说,就有了是第三方觉得两家合适,从而从中撮合的意味,不存在谁比谁高一头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文化中盛产媒婆?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愿意当媒婆,我们也需要媒婆。这一点,直到今天依然如此,虽然没有以前那么昌盛了,但大抵也是不差的。只不过是今天我们需要的不再是职业媒婆,而是个人自愿的志愿者。

中国人是含蓄的,这含蓄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爱面子。在男女的情爱中一样如此。一个年轻人喜欢上了另外一个年轻人,但却不敢表达。

那些特别含蓄的,都是把这份爱放在心里,从不表达,只是一个人静静地玩味。稍微大胆些的,会造势,在自己的朋友圈内将自己喜欢上了某个人的消息传扬出去,然后通过人们不断的传话,让那人知道。再大胆些的,则是托朋友去问讯,看看对方是否对自己有意思。而喜欢上对方后,二话不说直接上前去追求的,则是少数。在我们的世界里,因为不敢表达而错过的爱情,比比皆是。究其根本,还是太多在意面子之类的东西,觉得被人拒绝后会很丢人,因此宁可不表达,也不去选表达之后被伤害的做法。

可是,表达之后被拒绝了,有什么伤害呢?本来那就是不属于你的,你没有得到并没有丢失什么。唯一缺失的便是面子了。而且,有些人已经被面子禁锢了。即使在一个陌生的,没有人认识自己,也不会有人当面嘲笑自己的环境中,依然不敢去表达,依然怕丢了面子。这时候,他们的面子不过是自己在头脑中营造的一个固定的情境罢了。这是面子对人产生的自我禁锢。这种禁锢的结果就是,很多人在没有人围观的情况下,依然会觉得自己丢了面子。至此,面子这种群体属性的东西,已经开始个体化了。我们,总是很紧张。

这是少年的恋爱。随着时间的流逝,少年总是会成长的,当他们步入社会,开始工作之后,就发现自己的圈子很小,能够接触到的异性也便少了,于是,大批量的相亲便开始了。

这时候,正是媒人们活跃的时候。不过今天少有职业媒婆,都是人们自愿客串的,算是志愿者。

由于怕被伤面子而造成的含蓄性格,决定了人们不仅需要媒人帮自己扩大朋友圈,还需要他们帮自己表达意向。由媒人介绍后说某个人不错,然后当事者不需要媒人传任何话便去追求的,是极少数的,大多数人都需要媒人在场。当然,在今天,尤其是在大城市,这种情况有所改观,很多是不需要媒人在场的,不过还是需要媒人在事前彼此招呼对方,表达出彼此的意思来。这是媒人隐性在场的方式,虽然媒人没有出现在约会现场,但他早已经给这次约会制造了一种暧昧的氛围。那对陌生男女早已经知道彼此的来意了,因此也便胆子大些了。而大多数人,在第一次约会之后,传达对对方的看法的时候,还是需要媒人的。他们会将自己是否看上了对方告诉媒人,然后由媒人转达。直接跟对方说自己感受的,也属少数。

可见,我们是离不开媒人的,即使没有媒人在的约会,一样离不开媒人,媒人为自己拓展人脉、增加结识异性的机会,然后还需要媒人帮助营造一种暧昧的氛围。因为含蓄的人都太紧张了,只有明确了彼此来意的时候,才敢于去触碰爱。

还是那句话,在我们的社会里,因为不敢表达而错过的感情,比比皆是。

在今天,还有很多群体跟媒婆一样,遭受着大于自己过错本身的非议,比如教师群体。

谁来洗刷“老师”的黑锅?

古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就是帮人们解除困惑的,是受人尊重的。而且我国自古也确实有着尊师重教的传统,甚至师徒关系也被纳入了伦理范式当中,被比作父子。

可是近年来,很多老师却遭受到不同程度的非议,尤其是在一些公共事件中,大众一直在拷问教师的职业操守和个人品德。

前几年曾有过这样一则报道。一个学生因为跟老师发生了些许矛盾,被老师严厉地批评,学生由此轻生。家长得知这件事之后,天天堵在学校门口,找老师担责。社会上,尤其是网络中,人们对老师也是人人喊打,一片批评咒骂之声。同时,人们也通过这件事,彻底反思了老师们的作为,很多人想起了小时候受到过的来自老师的欺负,从而将老师们骂得狗血淋头。

这件事中,老师自然是要负起主要责任的,他对学生的伤害,是那个学生自杀的诱因,如果没有他的行为,学生自然是不会死的。这个老师自然要受到相应的惩罚。但是,如果仅仅是惩罚这名老师,怕也未必就能解决其他孩子身上的问题。

如果那个孩子有健全的心智,如果他的家人们对他的成长足够关注,给他足够的空间,那么,他也未必就会因为这点小事而自杀。这件事的发生,本身折射的就是孩子们心理的脆弱,这脆弱,肯定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造成的。假设老师没有做那件事,这个孩子或许可以安全长大,但心理必定是不坚强的,走到社会中,必然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麻烦。

所以,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老师是不负责任的,至少是不能完全解决孩子们的问题的。不过我们好像都习惯性地将这些问题的责任推到老师身上。这种情况跟媒婆们享受的待遇是同构的。老师们在某种意义上替家长背了黑锅。

一个孩子人格上的不健全,肯定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造成的。但是,相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家长是学生更为亲近的人。学生内心或许会觉得自己的父母有问题,但往往不会表现得那么明显,而会在潜意识当中将责任都推给老师,这自然就造成了老师的委屈。当然,看客们亦如此,伦理范式文化之下的人,自然会对父母有着偏爱,所以,让老师背黑锅也就无所谓了。还有就是,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人之父母,但只有少数人能够成为老师。而绝大多数父母又不愿意承认自己在教育上有毛病,因此便下意识地将责任都推给了老师。

这也是我们社会中反思少年成长问题时,更多将目光放在教育体制上,而少有人指责甚至反省家庭教育的原因。我们想要把责任推给别人,也一直在下意识地把责任推给别人。

然而,这件事最大的害处,还不在于老师受了委屈,而在于我们搞错了孩子们心智不健全的原因,将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去掉了。这对孩子们是极不负责任的,这才是最大的危害。

为了自己的站队意识,为了自己所谓的二分法,而将所有的罪恶都放在一个人或一类人身上,对于其他方面的恶视而不见,甚至有人提起的时候还上去谩骂,这样的人,实在可恨。他们的行为,唯一的作用就是让人们无法正常探讨,无法有效解决问题。因为他们刻意隐去了造成遗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这原因不被重视,其他环节做得再好,我们的孩子身上依然有各种各样的毛病。

对于媒婆、老师这些群体的非理性批判,往往是出于正义感的泛滥。诚然,这些人难辞其咎,但是过于迫切地拔刀拔剑,可能往往是为了掩饰什么东西。

也就是说,正义感泛滥的背后是逃脱自己责任的迫切,大家都在道德层面上说事,陈义甚高,夸夸其谈。然而缺的是对自己责任的扪心自问。

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恶果兜了一圈,最后又会回到自己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