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风筝不断线
7646600000013

第13章 难得欣赏(2)

摆弄了十几年的文字,到现在也没摆弄出什么名堂。除了早生华发,又疏于交往,仕途上更不会有什么起色。虽然每年都有一些作品在全国多种报刊发表,但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响。不少人劝我说:干什么都比你爬格子强,费那个劲干啥?说的人多,时间一长,自己的热情也渐渐凉了。加之工作一忙,便不再去费劲摆弄那些文字,作那些文章了。

前段时间,到基层走访,遇到一位普通工人,当他得知我的名字时,便问我是不是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我点头答应。他显得兴奋,说非常喜欢我的作品,并立刻谈起我写的几个人物,还从自己的衣箱里拿出一本剪报让我看。我随便翻翻,没想到里面居然有我发表过的几十篇文章!我自己都没这么细心地收集和保存过。当时,我很感动。像我这么个无名小卒,只在报刊上登些豆腐块,居然会有如此热心的读者,真的让我无话可说!正是从那天起,我又重新拿起笔,用那位普通工人给我燃起的热情,继续专心致志、兴趣实足地摆弄起那些文字。

人生在世,无论你做什么,只要有人欣赏,哪怕是一个人欣赏,你就不白做,就值得做,就应该认认真真地做。因为,人生难得的是欣赏。想想看:你官再大,你钱再多,你长得再漂亮,你才华再出众,要是没人欣赏,又有什么用?

相反,你虽很平常,很普通,只是一个老百姓,但有人欣赏你,这就是你的价值,是你的荣幸。一个人,只有当别人需要和欣赏时,活的才有价值,活的才有意义。失去了别人的需要和欣赏,也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不管你做什么,怎么做,都不要忘记:人生难得的是——欣赏。

后窗

千里

在我的记忆中,许多琐碎的场景都已经被岁月无情的抹去,变得几乎模糊一片,然而,有一幅美丽的图画却深深的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这幅画面永远是那样的清晰,笔调是那样的柔和,色彩是那样的缤纷,那就是我曾经居住过多年的老房子的后窗。

六七十年代正是我人生中的蹉跎岁月,我从城里被赶到了荒僻的乡下,贫穷、劳累、愁苦,以及绝望摧毁了我所有的信念,几度挣扎只落得神疲心碎,无情的时光又使我成了农村的大龄女子,我终于认命了,决定嫁人。然而,面对的只能是一些被别人挑剩下的大龄青年,可想而知,不会有中意的。介绍给我的这个人不仅体弱多病,不善农活,而且家境极其贫穷,父亲残疾,母亲狭隘刁蛮,可念其本人还算有点文化,其他的也就不计较了。认识后不久,他就领我去他家,我一踏进门坎,一下子就被那扇后窗吸引住了,那绝对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它像传说中的魔镜一般迷住了我的眼,也迷住了我的心,使我对他的家徒四壁,还有总在端着碗接涎水的残疾父亲以及一脸恶相的母亲都视而不见,只被后窗风景的美丽而迷醉了,便毅然踏进了这个家门,也走进了婚后的噩梦。

啊,后窗啊,是你用美妙引诱我吞吃了多少苦果,喝了多少苦水,我本该恨你,然而忍不住我还是深深地爱你,因为你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的。

我的婆家虽然贫穷,可他们住的房子却是全村最好的,那原是地主的房子,土改时他家既是贫农,又是烈属,所以就得到了最好的待遇。这座老宅不仅宽大明亮,而且位置也优越。它的后面四五十米处便是一条静静的小河,河宽不过十米,河对岸就是山,一条宽宽的赶牛道直通山顶,道的尽头便与蓝天白云接壤,使人产生到了天边的感觉。赶牛道的两侧长满了野玫瑰和五颜六色的野花,再往两旁延伸,便是繁茂的树木了。在正对后窗的地方山峰高耸,山势陡峭,常有雪白的山羊游弋在岩石和绿树中,造就了一幅有动态的立体挂画。赶牛道的东侧是一条狭谷,一股山溪长年在狭谷中流淌,汇入山下的小河。每当夜深人静,躺在炕上便可隐约听到那潺潺的水声。

后窗的景色是随一年四季而变化的。

春天,粉红的山桃、杏花和洁白的李花、梨花竞相开放,浓郁的花香被阵阵春风送进屋里,沁人心脾。放眼望去,山坡一片新绿,嫩嫩的枝叶和娇艳的花朵沐浴在春光中,使整个山体都显得柔情似水,有如身披彩衣的女孩子般多姿、烂漫。

夏雨洗涤过的青山更是净明通透、青翠欲滴,树叶上残留的水滴在雨后的阳光照射下像无数颗珍珠,闪着奇异的光芒。汹涌起来的山溪更加唱起了欢快的歌。

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后窗中的景色更是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绿与黄中间夹杂着浅红、深红和淡紫色,在晶莹如宝石般的蓝天映衬下更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到了白雪皑皑的冬季,后山便成了孩子们嬉戏的乐园。一张张雪爬犁带着欢声笑语从山顶滑向山脚,鲜艳的围巾和红红的笑脸使洁白的山体蓦然生动起来。

我爱那一扇后窗,每天清晨,我都早早的打开后窗。看河上那淡淡的薄雾和山岩上最初的一缕朝阳,听百鸟清脆的鸣叫,饱吸那如甘露般清新的空气。

每到炎热的盛夏,从地里疲惫的归来,喝上半瓢清凉的井水。洗去脸上的汗污,往凉丝丝的北炕上一躺,边歇息边欣赏后窗中的风景,那种惬意是难以形容的。黄昏来临,火红的牛群和洁白的羊群吵着叫着一拨拨从赶牛道上下来了,伴随着牧人清翠的鞭声和吆喝声,向着山下炊烟中的家园回归。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田园牧归图。

每当这时,我便不得不收拾起留恋的目光,去拾掇晚炊了。

老房子后来终于不堪岁月的重负而坍塌了,但是那扇美丽的后窗却永远的印在了我的心中,它不仅陪伴我度过了艰难困苦的十几年的下放生涯,也在不断地让我在万般艰辛中不至于消沉到绝望,因为无论怎样,这个世界还有美的一面,即使在一栋黑暗、衰朽到令人窒息的旧屋子里也有这样一扇给你希望与信念以及美感的后窗,那么这人生还有什么不可逾越的坎儿呢。

永留人间的彩虹——茅以升

王德风

人们常把彩虹喻为人间的桥梁,茅以升就是以他的生命,化作了彩虹,永留人间。可以说,桥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和炽热的情感,桥凝聚着他的聪明才智和奉献精神。

我因为职业的关系,与茅老曾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是1987年的春天,《桥的故事》书稿刚完成,便去北京请茅老题写书名。他的秘书说:“他正在住院,我可以转达你的请求。”

第二天茅老带信儿说让我把书稿送给他看,我深知茅老的治学态度向来严谨,办事认真,重求是精神,就将书稿奉上。过不了几天,我拿到了书稿和茅老题写的书名。看到那刚健、优美的字体,真想象不到是出自九十二岁老人之手。可谁知这却是最后为他人题写的字了。当我得知我写《桥的故事》一书已出版时,正是中央电视台传来桥梁专家茅以升逝世消息的第二天。真是遗憾啊,茅老没能看到他题写书名的样书,就与世长辞了!看到“桥的故事”四个金光闪闪的烫金大字,让我又联想起了第一次见到茅老时的情景:记得1982年5月,我们打算办一张为全国少年普及科学知识的报纸,以填补向少年进行科普教育的空白,于是想请茅老题写报头;他是中国科协副主席,是一位最热心科学事业的著名科学家之一,是一向关心、热爱青少年工作的老一辈科学家,但是能否如愿以偿,心里没底。当我们来到他的住处时,他和家人正在吃午饭。茅老听说有人找他,便放下碗筷来到客厅接待我们。我们感到很不好意思,甚至有些局促不安,但是一感受到茅老平易近人的语态,我们很快就平静下来了。在他的客厅里除了一些古朴的陈设外,最引人注意的则是墙上挂着的一幅少年儿童送给他的水彩画“钱塘江大桥”。

我立刻想到,他和孩子们的心贴得多么紧啊!孩子们又是多么理解他的心啊!当我们说明了要为全国少年创办一张科学普及的报纸时,他容光焕发,声音洪亮地说:“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张专门为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的报纸,你们的想法很好,是开创新局面啊,我非常支持,支持!”接着他说:“家里有人正准备出国,待送走后,立刻给你们写,你们可以先干其它工作。”于是,我们留下了地址,便告辞了。当我们从安徽、浙江、江苏等地组织完“创刊号”的稿件返回抚顺后,一上班就接到他的来信。信简短、热情而客气,在“遵嘱为贵报题写报头,奉上”的文字之后,附了两行“少年科普报”的柳体大字,字体刚健、清秀、活泼。这就是沿用至今的《少年科普报》报头。我们深为茅老办事认真、说到做到的态度所感动,从心眼里崇敬这位著名的科学家。我在创刊号上撰写了《茅爷爷为我们题报头》的文章,并将副刊定名为“桥”,以表感激茅老为孩子们建造知识桥梁之情。从此,我们和茅老之间也搭起了桥:为报纸题词祝贺节日,接受我们采访等。1984年“六一”儿童节前,我们又请茅老为孩子们题字,他欣然写下了“立大志,惜寸阴,做新时代的小主人”几个大字,我们发了头题,以告诉全国少年儿童,尊重科学家的教导,为做时代的小主人而努力。是啊,茅老曾说过:“我是学桥梁的,大半辈子都和桥梁打交道,过去架设连接江河两岸的桥梁,现在看来,更重要的还是架起科学与人民之间的桥梁,让千百万人掌握科学技术。”所以他身体力行,亲自撰写科普文章,他写的《桥话》得到毛泽东主席的称赞,他的《中国石拱桥》至今还是中学课本中重要的一课,《没有不能建的桥》一书获“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他曾不顾高龄,为北京的中小学生做科普报告。在茅老的直接关怀下北京创建了全国第一个青少年科学基金会和中国第一个科普创作协会。

为答谢茅老对孩子们的关心,我们选送了抚顺特产工艺珍品——煤雕。当我将煤雕送到茅老家时,茅老抚摸着煤雕,回忆起了五十年代视察煤都抚顺的情景,他的记忆力是那样好,真令人叹服。我早就知道他小时就能将圆周率背到小数点后一百位,而在他九十多岁时仍能一口气背下来,为此我们在《少年科普报》上,还登过他这段故事呢!

平时,我常常以茅老的治学精神激励自己,在办副刊“桥”的时候,就产生了写一本桥的故事的愿望,后来潜心努力和桥打起了交道。于是我出版了《桥的故事》和《桥史》两本书,在书中,我理所当然地为“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单列了一节,题名为“钱塘江上不屈桥”。如今钱塘桥依在,它不仅是中国桥梁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吟颂茅老的一首赞美诗。

茅老,中国引以自豪的桥梁专家,他的为人与他的伟绩一样将是永留人间的彩虹。

幽幽梧桐

王权利

骄阳六月,郑州梧桐竞翠之幽,别有一番妙趣。

在文化璀璨如织,梵宇琳宫、崇楼杰阁、名胜、遗迹遍地的中原大地,郑州市尤有胜景,这就是由一种梧桐树组成的地上“苍龙”。

假如你登上市中心的紫金山或亚细亚大厦,眺望纵横长街,你会惊异地发现,一条条修林茂密,特具魅力的梧桐“长城”。

佼佼梧桐,高达数丈,大可合抱。成树主杆挺拔、遒劲,皮纹斜旋奇倔,展示男子阳刚之气;其枝,伸向街心,姿态横生俊逸,神似大雄宝殿的飞檐斗角,凌空迭送;其叶大如掌,碧色翩然;树冠隽茂、苍郁,萌生连绵云翠,颇有女子阴柔之美。树下,平路如带,洒满斑驳光点,明灭摇曳,相映成趣。这一杆、一枝、一叶,青白凝重,恬静、洒脱,意态豪纵,蕴藉脉脉情韵,真乃天然雕饰,精美诱目。

树间最是避暑好去处。摇步其间,路径幽邃,典雅清爽,莽苍冠顶,别有洞天,使人沉浸在和谐、浑朴、秀致的氛围之中。

纵然骄阳似火,又奈我何!正如一首诗中所云:“三伏炎蒸人欲死,清凉到此顿疑仙。”

若在晴日,凭树环视,远眺郊外广畴细亩,麦浪万顷,野水云桥,桐林村落;近观群楼雄峻,工厂林立,酒馆茶肆、店铺小摊有如雨后春笋。市民悠然,表情明朗。老少漫步、小憩,女士彩裙斗艳。商旅络绎,行色匆匆。汽车、板车、自行车,穿梭如流……此乃动静相宜,远近入画,各具胜概,宛若一幅新风俗画。若是晨曦初染,薄月朦胧,树间晓露莹珠,缭烟拂岚,气色殊异。常有练者骑马蹲裆,气功入境,修身之诚不逊于少林、白马者。郑州入夜而不夜,树旁掌灯白如昼。摇扇独步者、携侣带眷者,步履舒缓浪漫,来来往往如常。夜宵成为美谈,游人兴味十足。当地小吃胡辣汤、砂锅面、小烙饼、灌汤包……一应俱全,生意兴隆。时过午夜,人们才慢慢散去。

若是雨后初晴,虹霞卧野,新光萦绕,翠冠紸紹,陶然相抱,满地晦明变幻,色彩斑斓,宁谧之中再镀一层灵光,景色明丽之至,令游人一吐附庸风雅之俗气,心境绝佳,情绪昂奋,报国之志尤坚。

美哉,梧桐!我能走出山,走出水,却难以走出你那天造地设的意境。一旦步入你的坦怀,恰如受宠的贵宾,如饮一杯清洌甘泉,浏览一幅斐然丹青,使我每每步入桐林,常常忘了回程,与其说是悦目赏心,不如说是游子的销魂。

啊,苍龙!多美的郑州一景。谁曾想到,解放前,这里竟叫“风沙之城”,饱受战乱、水患、盘剥的劫难。啊,梧桐!你不仅给人民创造了一个优良的、天堂般的生活环境,而且你是郑州乃至河南大地由沧海变桑田的历史见证。你凝结着“二·七”革命传统,刻意象征着郑州改革开放,各项事业生机勃发、欣欣向荣。我相信,有这广袤的梧桐,一定会引来更多的,赐福于人间的金色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