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风筝不断线
7646600000012

第12章 难得欣赏(1)

日记之缘

谢燕敏

在十三岁生日那天,我为自己买了一个大日记本,晚上写完作业,在柔和的台灯下写下了我的第一篇日记,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无论做完功课已经多晚,我仍要迫不及待地翻开日记本,走上一段令我沉醉的道路。

日记中记录着自少年以来我的思想及情感。我常常觉得心中有一种声音在和我谈着许多的话,可是无论我与周围的朋友或亲人怎样滔滔不绝地聊天,仍感到有许多感受没能表达出来,意犹未尽,如果不写出来,就会若有所失,像有什么东西堵在心头,压抑得什么也干不好,而一旦用笔尖全部倾洒在日记上了,心中便情不自禁地涌出一种轻松、释然的感觉。于是,成功的时候,日记和我一同分享喜悦,让我不至于太骄傲自满;失意的时候,日记和我一同承担苦涩,让我不至于太悲观失望。

多少年来,我与日记已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我的好朋友,她衷心地倾听着我内心深处的独白。偶得偷闲翻阅一本本日记,仿佛看见自己从年少时代慢慢走来,曾经幼稚、单纯、充满幻想,曾经懵懵懂懂、不知怎样分辨是非,走到今天,身影逐渐变得成熟,目光逐渐变得深远,如今的我虽然没能实现少年时的理想,但我仍是快乐满足的,这很大程度上都应归功于日记,成长的道路上,是她为我理清了思路,指引了生活的目标,是她陪着我慢慢走过了人生重大转变的历程。我和日记由陌生到熟悉,经过了几个轮回的考验,目前已经是淡如水却不可分离的了。我想,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日记将会永远伴随着我了。

成为人母之后,儿子的第一声啼哭便流露出乖巧和对陌生世界的好奇,儿子充满依恋目不转睛看着我的样子使我想起自己长大后的日子,总会绕在母亲身边,缠着母亲给我讲小时候的故事。虽然那些事母亲已经翻来覆去讲许多遍了,但我仍然听不够,总在追寻着自己儿时的影子。儿子的人生道路刚刚开始,这是一个充满灵性的生命,是伟大而可爱的,多年后,儿子是否也会像我一样想听儿时的故事?我心怦然一动,拿出一个精美的日记本,憧憬着儿子成为英姿勃勃的少年时,在他的生日里我能送给他一份意外的礼物,便开始了为儿子写日记的生活。

儿子的日记主要偏重于生活点滴、细节小趣,儿子的第一声啼哭、第一次翻身。儿子长的每一颗牙、每个月体检时的身高体重,甚至在六个月大的时候,丈夫特意买回来几条金鱼,放在盆中,端着让儿子“观察”鱼时,儿子一头栽进金鱼盆里,以及儿子第一天去幼儿园、第一次背着书包走进学前班等等都如实地记在了他的日记本里。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新增添的这项工作让我把日记之缘续给了儿子,不但没有成为我的负担,反而使我感到幸福、充实。

不知是由于少年时期的心里本来就善感,还是由于写了多年日记之后变得善感了,对周围许多客观事物常常会有自己完整的一套分析、见解,因为日记形式太纯真自由、不拘一格,于是在写日记的同时,我开始尝试着去写文章,几篇小文陆续付梓,对我有了一定程度的鼓励,虽然这条道路是艰辛漫长的,但我想,我会像写日记一样,一往无前地继续下去。

告别走过的日子,想起曾经看过的几句话:挥一挥手,难说再见过去的一切,亲近又遥远不必问昔人,光辉是否重现执著的追求一生都不会改变。

说不清的苍茫与恐惧

木青

这是五六年前的事。

我带十几个文艺工作者下到偏远的山乡体验生活,省人大常委会还给我另加一个任务:摸摸农村乱收费情况。由于村里无法集中安排我们住处,只好将我们分住两处,一处在本村,另处在邻村,两村相距不过两里。

我想这几步路无所谓,就同意了。我和三位年龄稍大的同志到邻村,而让喜欢凑热闹的年轻人留本村。

对此安排有人皱眉头,怕有事现找来不及。为此,我还特意给大家讲了五十年代初下乡搞宣传时的艰难情景。临分手,我笑呵呵地说:拜拜,明儿个一早我来堵你们被窝。然而,第二天一早,问题恰恰就出在我身上。

和我同住邻村老乡家的是个搞创作的老蔫儿,人说他“一杠子压不出屁来”。

这一夜,或许因为新换地方,我这一向睡眠很好的人竟也折了一夜饼子。傍天亮,才稀里糊涂小眯一会儿。待睁眼一看,纸窗上已现鱼肚白。扭头看一眼身边的老蔫儿,被子已经叠好,走了人。我呼地坐起,自责起晚了,在农村须起早,否则老乡会笑我们“央子”(懒人)。等我洗漱完出了屋,再望望天,还是灰蒙蒙的,几道明显的浮云,绕着尚未退走但已不那么明晰的月亮,就像在等待远行的命令。

我伸个懒腰,心说:好安祥的秋晨,空气像掺了白糖,甜丝丝的。这样好的空气,在城里根本享受不到,不外人家外国有卖空气罐头的。我扯嗓子喊了声老蔫儿,没应,只好独自向大伙住的那个大屯子走去。昨晚来,天黑,无法辩清路径,全凭模糊印象走。然而越走越觉不对,头晚好像很快就到了,这回怎么走半天也没见村子影啊?我不禁停住了脚步,回身四望,一片灰蒙蒙的荒山野岭,别说人影儿,就连房子影儿也没有,远处还时隐时现一只灰狼,像在急切地寻食……我忽地产生一种恶梦的感觉,昏沉沉,脑袋发胀……这是哪儿?哪儿呀……分明一早起来追赶老蔫儿,咋没跑几步就进了这没人烟的世界?莫非是幻觉?还是真像神话故事里讲的一步掉进了什么地狱?魔窟?反正不是天堂。霎时间,我吓出一身冷汗,天哪,我该怎么办?原路回去,对,原路回去,而且这次千万注意别错步。

这时,远处那只大灰狼,不知怎么竟跟童话里写的一样突然出现在我面前。我浑身哆嗦不停,不由自主地往后退,退……我想到小时母亲讲的吹鼓手夜里遇狼的故事,这吹鼓手先是划着火柴,狼怕火,见火苗儿吓一激冷,回头跑了几步,又折了回来;吹鼓手又想到用响动驱赶,他于是拿起随身背的喇叭,使劲儿吹起来,这回灵,那狼望风而逃……不过这吹鼓手从此再也没敢停吹,一直吹到回村进家,老婆从他手里抢下喇叭为止……可眼下的我,既无火柴,又无什么可以发出响动的东西,咋办?我心一横,反正不能白送死,我用小孩吓狗的法子,猛地猫腰捡石头打,这狼见势,噌地跳起,冲我狂吠起来。这一下,我反而不怕了,这不是狼,是狗,狼只会呲牙咬人,不会狂吠。我来了章程,顺手掰根树棒,朝狗打去,那狗边叫边往我身后的小路跑,我眼前一亮,跟着它,我正要回村呢。结果,没跑过两分钟,就看见炊烟缭绕了。原来我走岔了道儿,上了北山梁。事后,人们大笑不止,一说,一步之差,即是阴阳之界;二说狼狗难辨,狗成狼,狼也是狗。一念之差,把为人引路的狗当成了吃人的狼。还有人责怪老蔫儿,干么临出来不叫着老主席。

继后不久,我作为代表团团长带四位年纪均超过六十的作家翻译家,赴意大利参加意大利伟大诗人莱奥帕尔迪诞辰二百周年纪念活动,整个会议不到四天工夫,余下十多天便是渴望中的游览了。按说对于我这个原本科班学音乐的人来说,文艺复兴期的意大利,当数世界的顶尖,老早就是崇拜向往的地方,然而,真让我单枪匹马跟一个陌生的汉学家开汽车旅行,却起心发怵了。因为同来的几个在意都有亲朋,不愿跟我们一块儿活动。这样,在我和汉学家上路不到两天,我眼里看的和心里想的,便开始出现强烈的游离状态了。尽管我们去的地方是世界有名的威尼斯水城,是文艺复兴期美术雕塑的画廊佛罗伦萨,是英雄显示的大罗马斗兽场……可是我依然有种步入无人迹的“阴阳界”感觉,好像又走错了路,只是这回没见有什么像狼似的狗之类。这种比方似太残酷,太没边儿,可我当时确实这么想的?我自问,为什么会错把天堂美景看成地狱?多么不应该的闪念!归拢起来想,大抵由于文化的差异吧,再加上当时我身体欠佳,急于要回家。而在国外,吃不惯,睡也不惯,瞅哪儿都生,都无法与自己连起来,尤其意大利保护古建筑放在重中之重位置,连黑紷紷的断垣绝壁也成胜地,这就越发使我想入非非了。我甚至想,倘有个投脾气的朋友在身边,或许不会这么寂寞,也或许不会出现如此坏的心情。看来人各有志,我这号性情中人,到国外“天堂”,也会当成地狱。

雪霁高尔山

浩灵

一个城市有一座可供登攀、览胜和怀古的不太高的山总不是件坏事。赤峰有一座红山,镇江有北固山,桂林有七星岩,北京有景山,这些山好像都在城市的里面或是边缘,在山顶好像也都能看到脚下的城市。我觉得生在这样的城市是有福气的。而我们的家乡抚顺也有这样一座山。它踞于城市北端,向南俯视着全城,它不高大,也不雄伟,只是辽东丘陵中紧临浑河谷地的一个小山包。

历史上,它也似乎没什么名气,没有留下名人题词,也没发生过什么有影响的事件。如今,只有一座辽代的古塔和一座不大的寺庙还残留着一点旧时的印痕,让游览者产生一丝凭吊和追溯的念头。而其余的,几座亭台楼阁,都是近年所建,一些并不沧桑的树木也不足为奇。所以,这真是一座非常平凡的山。它,就是高尔山。

但是,这座平凡的小山仍然是重要的,因为尽管它其貌不扬,却是独一无二的,它是属于我们这个城市的山。

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想必有不少都是登过这座山的。住在山下的自不必说,闲时登高远眺一番应是开阔胸襟,抒发情怀的一件乐事,而住得稍远一些的,也常常会找个机会到此,放松一下心情,吐纳一些空气,再放眼四望一番,心内不禁涌起一些波澜,胸中浮现一些慨叹。我想,人们的需要大都如此。正像一些在童年的记忆中有山的影子存在的人那样,这样的山往往会陪伴这个人的一生。我的童年就是在村后那座山的背景下不断地浮现于遥远的回忆,因此我对那座陪伴我数年的山是有感情的。想必那些在童年曾经与高尔山谋过面和接触频繁的人也会有如此或深或浅、或浓或淡的感情吧?

学生时代,我曾数次到过高尔山,在不同的天气和不同的季节。而这一次的登临,则是在一场大雪过后。

远远看去,高尔山下的房舍还是与几年前一般凌乱,而山上的建筑也还是老样子。只是这一切在白雪的妆扮下全都透着一种苍凉的雄壮。白雪凝结了旧时的尘烟,也更改了往日的颜色。

沿着有些陡峭的石阶向上攀登,树上的积雪在光照下开始溶化,不时的有几滴水珠落下,天开始转为碧蓝,而亭台在朱色即将褪尽的情况下仍然静静的凝立。

在一所庭院中传来阵阵喧闹,原来是一群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在拍照,一个女孩子只穿着半袖羊毛衫靠在树干上摆好了姿势。在这雪后寂寞且稍显古旧的庭院里,这样一种青春的展现的确是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只是有谁知道,这座庙宇重重的所在,在那曾经荒凉过的山坡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笑声。我每次到此,都觉得这里透着一种荒凉,即使是在它看上去十分热闹的时候。不知道是为什么,也许是因为在我的印象中高尔山从未真正的热闹过。

离开那座到处写着“到此一游”的庭院,继续游览。一路上,我看到几对恋人在身边走过,看到一个老太太领着她的孙女上了台阶,还有一个年轻的妈妈将只有两三岁的小孩儿打得大哭不止,而只一会儿,那个可怜的孩子就又堆起了雪人儿。我在这非常熟悉的公园里度过了一段时间,这期间我当然要看一看那座古塔和到山顶上看一看整个城市。雪后的高尔山看起来的确是漂亮了许多,那座塔也显得有些雄伟,它应是这座山较早的见证,几百年的时间和许多次的战火并没有使它倾颓,它依然日夜守望着脚下这座并不十分庞大的城市。

它看着城市一天天的变化着,就像老人关注着自己的孩子。它的目光是慈祥而温和的,因为它在这几百年的凝望中始终没有放弃希望。这正像老人对儿孙的期待。可这时候的城市却并不能让人看得真切,雪后的天空还弥漫着一片雾霭,使得整个浑河谷地都迷蒙一片。但是雪霁后天空定然会晴朗,城市终将会美丽而清晰,这将是不可怀疑的。

曾经看过一幅摄于三十年代的老照片,那时候的高尔山光秃秃的没有树,只有一座塔和几栋房舍。山下是大片的旷野,远处是落陌的浑河,再远一点,是小得可怜的孤寂的城市。而如今,山上已是草木繁盛,城市也已经扩展到了山脚下。

想想未来,未来将会如何呢?

难得欣赏

牛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