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帝国的密码
7640800000072

第72章 礼仪之邦文明故乡

孔子出生在今日山东曲阜鲁国故地。

周代幽王、厉王执政期间,君王荒淫暴虐,礼崩乐坏,文明礼仪音乐被践踏遗弃。华夏地区众多诸侯国王胆大妄为,横行不法,春秋五霸王相继登上历史舞台,发号施令,号令天下。周王朝天子权威衰微,无法维持中央集权统治。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互相攻伐,战乱不休。

孔子忧伤王道废弃而邪恶歪道兴起。为了恢复中华文明悠久礼仪传统,孔子开始编辑记载华夏礼仪规范制度的《诗经》《尚书》等典籍,提倡礼乐文明。

孔子在齐国游学,听到《韶》乐曲后,陶醉其中,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内,吃饭时品尝不出肉的美味香甜。

孔子从卫国回到鲁国,演奏推广礼乐,使《雅》《颂》乐歌广为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爱礼乐。

孔子编撰《春秋》史书,传播王道正统思想,文辞优美,内容博大精深,成为千古流传的儒学经典著作。

孔子去世后,孔子的七十多名学生四处游学,传播儒学思想。有的学生在各地开馆授课,教授年轻的学子。有的学生担任了诸侯国王的老师大臣,实践儒学治国的理念。儒学自成一家之言,流传于世。

在齐威王齐宣王执政期间,儒家后起之秀代表人物孟子荀子,继承孔子的事业,将其发扬光大。儒家学说名扬天下。

秦始皇残暴无道,焚毁《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著作,坑杀儒生。陈胜率先起兵反抗暴秦的统治。山东鲁国故地的儒生,对秦帝国摧残儒学满怀仇恨,前去投奔陈胜的起义军。孔子的后裔孔甲担任了陈胜的博士官职,为起义军出谋划策。

楚汉相争战火纷飞的年代,山东鲁国故地的儒生们,仍然在讲诵儒学经典著作,演习礼乐,歌声乐声不绝于耳。这是古代圣贤遗留的文明风范,是礼仪之邦的象征。孔子出游陈国时,曾经感叹地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鲁地乡里的年轻人志向高远,才智过人。我不知道该怎么样去教导他们。”鲁国故地的民众,自古就崇尚文明礼仪,从不厌弃。这是他们的天性。

大汉帝国建立后,儒学名师叔孙通担任了朝廷的高官,负责制定帝国朝廷规范百官行为的礼仪制度,做了朝廷的太常官。与叔孙通一同制定大汉帝国礼仪制度的儒生一百多人,全部担任了朝廷的官吏。

汉武帝执政期间,窦太后逝世,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罢黜黄老、刑名等百家学说,聘用了数百名儒生担任帝国朝廷的官吏,独尊儒术。山东鲁国故地儒生公孙弘凭借精通儒学经典《春秋》,而从平民升任到丞相的官职,位列帝国朝廷最高官阶的三公显贵,封平津侯。自此,儒学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正统主流的学术地位,流传千年,经久不衰。时至今日,儒学仍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津津乐道,研习诵读儒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