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帝国的密码
7640800000054

第54章 英雄豪杰的本色

大秦帝国崩溃后,天下大乱。汉王刘邦与楚王项羽争夺天下,张耳作为刘邦手下的大将军,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战功显赫。刘邦打败项羽后,登基称帝,封张耳为赵王。二年后,张耳因病去世,他的儿子张敖继位做了赵王,娶了刘邦的大女儿为妻。

刘邦亲自率兵出征讨伐匈奴,失败而归,路过赵国,住在赵王的府中。赵王张敖对身为皇帝岳父的刘邦,精心侍奉,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怠慢,早晚亲自给刘邦进献食物,态度谦卑,礼仪周到,没有失礼的地方。刘邦因战败心情不快,烦躁异常,常常无故责骂张敖,傲慢轻视他。

张敖体谅刘邦的心情,心中没有怨言。但是,张敖下属官员贯高、赵午等人,已是六十多岁的人,是张敖父亲张耳从前的部将,跟随张耳在战场上厮杀,见多识广,生性豪爽义气,喜好打抱不平。贯高等人看到刘邦对张敖如此无礼,百般羞辱,张敖又没有任何过错,心中愤愤不平,谈论说:“张敖真是懦弱的人啊!”他们找到张敖说:

“秦二世皇帝残暴无道,官逼民反,天下****。英雄豪杰并起,谁有才能,谁就称王。现在,您对皇上恭敬有礼,皇上却对您非常无礼,侮辱谩骂,请让我们替您杀了他吧。”

张敖听了贯高几人的话,大惊失色,连连说道:“不可不可。”张敖把自己的手指咬破流出血来,对他们斩钉截铁地说:

“你们说的话完全是错误的。我的父亲遇难,凭借当今皇上的救援,才转危为安。先父的恩德能传给子孙,都是皇上的功劳恩典。希望你们今后不要再说这件事了。”

过后,贯高和赵午等人私下悄悄地商议说:“这是我们做的不对。张敖是忠厚有良心的人,不肯背弃皇上的恩德。我们不愿看到赵王受到别人的侮辱放任不管。皇上无缘无故羞辱唾骂我们的主公,我们感到羞耻,忍耐不下去,所以想要杀掉他。何必牵连主公呢?如果我们的计划成功,归功于大王。如果我们的事情失败,我们就自己承担罪责。”

第二年,刘邦巡游归来,途经赵王的封地。听到消息后,贯高等人密谋在刘邦住宿的周围埋伏武士刺杀刘邦。刘邦因故没有在赵王封地停留就走了。

不久,与贯高不和的人得知了贯高等人谋刺皇帝的阴谋,立刻向大汉帝国朝廷检举告发。刘邦立即派人逮捕了赵王张敖、贯高等人。

参与谋杀行动的十余人都争着要自杀。贯高怒骂他们说:“谁叫你们这样做的?赵王张敖确实没有参与谋反,却被逮捕。你们都死了,张敖的清白无辜,谁来证明?”

大家听从贯高的意见,都乘坐囚车,随同赵王张敖来到帝国首都长安,接受审讯,为张敖作证,证明他没有参与谋反。

贯高在出庭受审时供述说:“谋刺皇帝的行动,都是我们下属这些人背着赵王张敖谋划干的,张敖确实一点也不知道。”

狱吏不相信贯高说的话,严刑拷打他,用烧红的烙铁刺他。贯高全身受了重伤,没有一处完好的皮肤。但是,贯高始终不再开口说话。

主审贯高一案的法官,将贯高受审的情形供词报告给皇帝刘邦。刘邦对大臣们说:

“贯高真是英雄壮士啊!谁与贯高是旧交?可以私下去与他谈一谈吧。”

大臣泄公自荐说:“我是贯高的同乡,很早就认识他,了解他。他在赵国地区一向是讲信誉从不违背信诺的人。”

于是,刘邦派泄公去狱中牢房探望贯高。

贯高见到泄公,问道:“您是泄公吗?”泄公答道:“是的。我们是同乡的朋友。”

泄公与贯高聊起年轻时的话题,谈得很投机。最后,泄公问贯高,赵王张敖是否参与了谋刺皇帝的阴谋计划。贯高动情地对泄公说:

“人之常情,那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呢?现在,因为我的罪责,我的家族中的上百亲戚,都将受到牵连被判处死刑。难道我会为了赵王张敖,白白的无辜牺牲自己的这么多亲人吗?确实是因为张敖没有参与谋反,只是我们这些人策划,瞒着赵王张敖做的事情。”

然后,贯高对泄公详细叙述了他们谋刺皇上的原因和谋刺行动的方案,都是张敖所不知道的情况。

泄公将贯高说的话全部汇报给皇帝刘邦。刘邦根据贯高的供述赦免赵王张敖无罪,释放了他。

刘邦赞赏贯高做人的英雄豪杰气概,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仍然坚守做人的良知底线,不推卸自己的罪责,不无辜陷害别人,宁肯自己遭受酷刑的折磨,生不如死,也不改初衷。刘邦再次派遣泄公去见贯高,告诉他张敖获释的消息,同时,皇帝敬佩他为人正直,敢担当,守信诺,也赦免了他的罪责。

听到张敖获释的好消息,贯高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又追问了一遍:“赵王张敖真的释放了吗?”

泄公说道:“是真的,千真万确。陛下敬重您做人的品格,也赦免了您的罪责。”

贯高感激地说道:“皇帝圣明,了解了事情的全部真相,做出了正确的决定。现在,我所以体无完肤受尽痛苦还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证明赵王张敖没有参与谋反,是无辜的。现在,赵王已经无罪释放,我的责任已尽到了,死而无憾了。我担负谋杀皇帝的罪名,哪里还有资格再侍奉皇帝呀?皇帝陛下宽宏大量,不杀我,难道我的内心不感到惭愧吗?我罪该万死。”

说完,贯高就仰着头,自己割断喉咙死去。

贯高诚实守信杀身成仁的英雄事迹,传遍天下,人人称颂,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