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帝国的密码
7640800000002

第2章 商鞅变法

公孙鞅来到秦国,在朋友的帮助下见到秦孝公。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促膝长谈。

公孙鞅对秦王嬴渠梁说:“对于一门学问怀疑,绝对不能成功;对于一项国策表示怀疑,也绝不能成功。一个立志改革事业有真知灼见的人,必然被目光短见的世人排斥。不能与愚昧的人谋划前无古人的创新事业,只能让他们看到改革的成果。从事大功业的人,只同少数志同道合的人策划,不去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国家要富强,只有进行全面地改革。”公孙鞅劝说嬴渠梁要变革法治,整治刑法,内政要奖励农耕,发展农业,让百姓过上丰衣足食吃饱穿暖的安稳日子;对外要积极扩张,占领更多的土地,统治更多的人口;对于在对外战争中死去的人,要对家属进行安抚,奖励钱财,鼓励人们为国家战死。这样,国家用不了多久,就会强大。

嬴渠梁十分赞赏公孙鞅的建议,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负责国家的改革事业。

公孙鞅在颁布变革法令之初,为了做到令行禁止,树立法令的权威,让人们信任尊重政府,把一根十米长的木棍立在首都京城的南门,下令说:“如果有人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奖励十两黄金。”人们表示怀疑,害怕政府言而无信,说话不算数,欺骗玩弄百姓。因为自古以来,政府的法令朝令夕改,变化无常;官员们说话更是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承诺不兑现的事情司空见惯,不讲诚信的人太多了。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欺诈盛行,政府起了很坏的榜样作用。鉴于此,公孙鞅要树立政府的威望,要人们相信政府言出必行。

当大家都不相信政府的话时,公孙鞅又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黄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在金钱的诱惑下,有一个胆大冒险的人,尝试把木棍从首都的南门搬到北门。在人们惊叹羡慕懊悔的目光中,那个勇敢的人,如数领到了政府承诺的五十两黄金,发了一笔横财,过上小康富裕的日子。这个故事,迅速的传开,在全国引发轰动,人们意识到政府从今往后,是要动真格的,说话是要算数的,讲信用的。改革的法令,得到贯彻执行。

公孙鞅在秦国推行的变革法令,主要内容有几点:统一度量衡制度;建立完善的各级地方政府机构;每一个成年人必须有正当的职业,不准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用优厚的待遇条件鼓励别国的民众移民秦国,增加秦国的人口劳动力兵源,为秦国对外的扩张战争储备足够的军队士兵;鼓励农耕生产,耕田织布成果突出的,免除国家的赋税劳役;在对外战争中建立功勋者,国家给予丰厚的奖励;政府官员中,升迁者必须是凭借自己的战功;奖励检举犯罪者,对藏匿犯法的人,给予重罚;在普通民众中推行礼仪道德,男女有别,必须分室而居等。

公孙鞅的变法,涉及秦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俗习惯等,是全方位的改革。变革的成效是显著的。秦国只用了十九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弱小的落后贫穷的国家,一跃而成为东方一个强大的国家。

公元前三四零年,公孙鞅率领秦国大军进攻魏国,大败魏军,魏军统帅被俘虏,秦国占领了魏国的大片土地。魏国被迫迁都到河南开封。诸侯各国对秦国开始恐惧。

公孙鞅在秦国进行的变法,史称“商鞅变法”。这是中华文明史上最重要最成功的一次改革。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六国建立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多民族的中华大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