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猪博弈也常常被用来形容企业的创新决策。一般认为,行业中的大企业相当于大猪,中小企业相当于小猪,踩踏板相当于进行创新,所得到的回报就是猪食。大企业占据雄厚的资金、人才、生产、营销资源,通过开发创新产品能够获取高额利润,所以大企业往往是创新的先行者。而小企业的占优策略就是等待大企业进行创新,从而跟在大企业之后,从中分一杯羹。
如果小企业不顾市场现实,盲目进行创新,就会像小猪踩踏板一样,吃力不讨好。当年万燕开发VCD就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小猪踩踏板的案例,当时,在国内家电市场,万燕是个小品牌,是一个典型小猪。万燕开发出VCD后,进行市场培育和推广。结果紧随其后的那些大猪们,迅速投入大批量生产,降低成本,同时迅速占领市场。于是,作为小猪的万燕付出的成本比获得的收益更高,由此导致了破产的命运。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大猪和小猪的关系,体现的是一种利益博弈。小猪们要充分把握市场,分析市场形势,根据市场的需要,采取合适的策略进行市场竞争。小猪们善于守弱,就一定能成为大猪,这个过程是积聚实力的过程。作为大猪,也必须要注意到小猪们纷纭而上所带来的竞争压力,因此,在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时,要提升行业的进入门槛,就能有效地遏止小猪们的市场瓜分。博弈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非常强调策略的运用,企业家在竞争中,一定要从企业发展的需要和实际出发,制定合理的决策。
在博弈中使自己保持优势地位
企业家要善于运用博弈思维,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就必须采取合理的策略,无论是占优策略,还是被占优策略,都是一种思维方法。企业家善于从思维的角度,理解和运用博弈思维,将产生巨大的实战效果。
立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能充分说明企业家运用博弈策略和思维的重要性。1992年立邦进入中国,它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广建筑涂料,培育了建筑涂料市场,并使立邦成为水性建筑涂料的代名词,销量占据10%以上的市场份额。
但是,立邦的高速发展历程,也反映出其策略上的失当。当立邦这头大猪斥巨资培育出中国建筑涂料市场时,它才发现市场被8000多个涂料厂家分享,小猪们的跟进,使市场竞争非常残酷,以至于立邦的市场份额远没有达到30%的垄断地位。为此,立邦开始调整它的推广战略,2003年针对木器漆市场,推出1687木器漆系列。从产能提升、销售网点、服务体系等方面开始布局,期望能弥补其在木器漆方面的不足。但由于竞争异常激烈,推广4年多来效果并不明显。
作为一个建筑涂料的超级大猪,立邦为什么放弃在水性建筑涂料上的优势,而向油性木器漆领域进军呢?显然,立邦试图规避竞争中的风险,担心自己推广水性建筑涂料太早,被小猪们抢占先机,重蹈覆辙,所以它在等待机会。 一旦时机成熟后,就发挥其水性漆的整体优势,后来居上,坐收渔人之利。
由此,我们看到大猪的疑虑和担心。在市场博弈过程中,如果小猪们不踩踏板,那么大猪难道一直等待吗?所以,立邦显然有前车之鉴,之所以不运用自己的优势,正是对市场控制缺少把握的表现。其实,立邦的这种策略选择也是有风险的,这种规避风险的方式,是被动的,看起来很有智慧,但恐怕很难奏效。
与之相反,TCL这头家电行业的大猪,则逆向运用智猪博弈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
2004年5月18日, TCL举行“开启中国大屏幕液晶电视新时代发布会”, TCL宣布将全面下调大屏幕液晶电视价格,降幅为30%。
这一消息立即引发国内二三线液晶电视企业的担心,他们开始大规模地上液晶生产线,试图抢占市场。然而,此时液晶电视市场总容量却偏低、成本结构不稳定,存在迅速降价风险,更糟糕的是消费者对液晶电视认知度不高,需要厂商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市场普及。
在TCL开启 “液晶彩电新时代”之后的一年里,市场上活跃的,全是二三线品牌的身影。TCL的高层一定在偷着乐呢,因为,TCL把液晶电视这把火烧起来后,却并没有任何新的市场动作,而是加紧技术研发。
当小猪们过早介入液晶电视市场后,无疑落入TCL设好的迷局中。到2005年初,在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等产品持续近一年的“论战”中,消费者对液晶电视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国内液晶电视市场逐步走向成熟。
2005年4月,TCL在国内液晶电视市场开始发力,TCL王牌银弧A71液晶电视系列产品正式上市;9月,TCL王牌以“液晶‘七剑’PK国际巨头”的独特视角对薄典B03液晶电视展开了一系列整合营销传播活动。
经过5~6个月的市场争夺,二三线品牌市场份额迅速缩水,并渐渐退出市场。而实力雄厚的大猪们则争取到更好的上游资源,并具有规模化的优势,TCL等大品牌主导液晶电视市场速成定局。
在这场液晶电视市场的博弈中,TCL等大猪们逆向运用智猪博弈策略,以退为进,鼓动小猪们先踩踏板,使小猪们忽视了自己在竞争博弈中的地位和作用,诱使他们投入大量费用,催熟市场,而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坐收渔利。
这一案例启发企业家,竞争充满了变数,市场机遇的把握最终要靠实力。企业家在进行决策时,必须对决策后果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分析,盲目地抓住所谓的市场先机,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市场风险,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企业家必须具备深远的战略眼光和敏锐的思维力,才能准确地把握市场,赢得市场。
延伸阅读
中国历史上的合纵连横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频繁,强弱之势逐渐形成,到战国后期,秦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而齐、楚、燕、韩、赵、魏逐渐衰弱。
小国家为了生存,往往求助于其他国家,这样就形成了合纵的局面。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联合抗秦的外交策略。但是小国家之间的联合如果失败,小国家又会投向强大的国家,以求自保。
秦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苏秦就把弱小的国家联合起来抗秦,苏秦的“合纵”谋略,符合当时弱国的需要。秦乃虎狼之国,对待弱国“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饕餮之欲无厌。若弱国供奉越频,则秦国侵害越急。面对秦国的贪得无厌,苏秦选择了弱者联合,苏秦的成功,在进退博弈论中就是弱者合作的成功。
但是作为强者的秦国也有自己的应对之道,这就是连横。连横即一强连一弱以破获众弱,指以上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外交策略。张仪通过各种手段,终于瓦解了六国连横,从而为秦国最终扫平六国奠定了基础。
苏秦、张仪,二人皆为“鬼谷子”先生的门生,施展“合纵”、“连横”之术,将战国晚期各诸侯及天下形势掌控于股掌之中。太史公司马迁曾经评价二人,“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其实,合纵和连横,充分说明,囚徒困境的问题,在历史上就已经存在,中国古人在这方面的谋略,充分体现出他们卓越的博弈思维能力。
加减法思维:多元化还是专业化
古老的阿拉伯世界流传一则充满智慧的故事。
有位老人死后,留下一张遗嘱给他的三个儿子:他的财产是十七只骆驼,按照这样的方式划分,大儿子可以得到一半数量的骆驼,二儿子则是三分之一,三儿子则是九分之一。
但是这样的话,问题并不好解决,十七只骆驼不能整除于二、三或是九,结果是势必要将两只骆驼宰了分尸才可以。可死骆驼又不值钱,三兄弟为了这个问题大伤脑筋,闹得不可开交。
最后,他们请德高望重的族长来裁判。族长了解情况后,想了想告诉他们,为了使三兄弟和睦相处,他决定再送他们一只骆驼,以凑成十八只。
这样,老大就得了九只骆驼,老二、老三则分别拿到六只和两只。
颇为有趣的是,三兄弟的骆驼加起来还是十七只,多的那一只,仍旧回到了族长手中。
这则故事被收录在各类脑筋急转弯的书籍里。这位族长用什么样的方式解决了问题呢?显然是增加了骆驼的数量,这种用加法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思维,我们称为加法思维;反之,则是减法思维。
对于企业家而言,加减法思维,并不是简单的数据运算,而是一种战略和谋略。在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减法思维,对于企业家如何进行企业战略选择及谋略改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加法与减法,两种相反相成的思维方式
加减法思维,首先涉及的是思维方法。加法思维和减法思维是两种相反又相成的思维方式,它们既具有各自特点,又能够充分统一。我们首先分别分析加法思维和减法思维。
1加法思维
加法思维的前提是加法视角。加法视角就是认识问题的方式发散,既可以是数量的增加,也可以是范围的扩大,甚至是不同事物的组合,从而产生新的功能。
在香港市场上,中国、泰国、澳大利亚的大米声誉不错。中国大米香,泰国大米嫩,澳大利亚大米软。三者各有特色,各具优势。但奇怪的是,三者都销路平平,不见红火。或许是特色太突出而难以吊人胃口吧。米商很发愁,思考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一天,米商突发奇想,将三种米混合起来如何?自家试着煮着吃,味道好极了。他如法炮制,自己“加工”出“三合米”,谁知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同,赢得了一片好行情。人们说,这种米去掉三种大米突出的特色,又兼有三种共同的优点。
三米合一,十分简单,却耐人寻味。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共生共存,取长补短——三优相加长更长,三短相接短变长;三者杂处,长处互见,短处互补。
其实,人们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广泛的创新。比如鸡尾酒是多种酒的混合、酱醋辣的三味合一的调味品、农业上的复合肥、医药上的复方药……
很多时候,人们发现,充分利用各种事物之间的优势互补,通过一定方式的加法,可以产生一种新的事物,比如文摘类刊物的出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人沃利斯面对越来越多的报纸杂志,产生了将各种报刊中最优秀文章的精华汇集在一本刊物里的想法,并很快付诸实施。《读者文摘》创刊后,深受欢迎,获得巨大成功,仅在美国就发行达近千万册,并翻译成10多种文字发行。这种办刊方法也为他人所效仿,在我国,目前此类报纸杂志已有数十种,最著名的就是《读者》杂志。
作为一种思维视角,加法思维使简单事物变得复杂化,单一功能复合化,从而产生一种复合的作用。但是,一旦事物的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也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2减法思维
与加法视角相反,减法思维则是将复杂事物简单化,减法视角就是将多样功能专一化。
派克先生原来是一个销售自来水笔的小店铺的店主。他每天凝视着那些待售的笔发呆,真想制造出质量更高的笔,但是他无从下手。
终于有一天,他豁然开朗,把这一问题分成若干部分进行思考:从笔的成分构成、原料组成、造型、功能等多个方面分开分析,并对现有笔的长短处进行综合分析。如从笔的构成方面分析,就可将之分为笔杆、笔尖、笔帽等,这几个方面又可以进一步细化。如笔帽从功能方面分析,就有旋拧式、插入式、流线型等。
最后,他对笔进行改进,其发明的流线型、插入式的笔帽结构获得了专利。
这就是世界著名的派克自来水笔的由来。
派克笔的成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和我们许多人一样,派克先生在开始进行研究时,也是一筹莫展,不知从何处入手。但是,他将笔的各种要素进行分解研究,这样就很清晰地找到了下手的着力点,终于取得了非凡的创新成就。
加减法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对烦琐的事物进行简化,从而提升效率、增加收益。
但是,对于企业家而言,加减法思维就不仅仅是一种思维视角,还是一种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