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荆楚文脉
7535500000038

第38章 由“问津”至“兰台”:荆楚书院觅踪

相传,春秋末期孔子与门徒周游列国时曾到过今湖北境内,一次派子路问津,这个地方就在今天的武汉市新洲区旧街镇孔子河村。据载,约于公元前164年至前122年间,孔子河村附近曾掘出一块石碑,上刻“孔子使子路问津处”八个大字。由此,问津书院应运而生,成为全国唯一以“子路问津”的典故而命名的古书院。书院是传播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道场。我国古代书院,起于唐,盛于宋,止于清末学制改革,历时近千年。湖北是书院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清末有书院总计243个,著名的有问津书院(武汉新洲)、龙泉书院(荆门)、守敬书院(宜都)、江汉书院(武汉武昌)、经心书院(武汉武昌)、两湖书院(武汉武昌)、晴川书院(武汉汉阳)、兰台书院(钟祥)、武郡书院(钟祥)、昭君书院(兴山)、天门书院(天门)等。书院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举足轻重,不仅培养精英士子,也面向大众普及文化;一方面认真学习儒家思想,“礼下庶人”,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民间应用,“礼失而求诸野”。在湖北的黄冈、荆州、恩施等乡村,可看到农家里仍然摆放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这也许是书院教育的流风余韵。

湖北的书院,按照主管和投资情况,可以分为官办书院和民间书院两种类型。根据其行政级别,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第一是省级书院;第二是府级书院,为知府所创建;第三是州书院,为州官创建;第四为县级书院,为知县所建;第五为乡镇书院,为民间自建。此外,无论在省会、府、州、县都有私人书院存在。清代的湖北书院以县级书院为主体,以府、州级书院为骨干,以省级书院为鳌头,以乡镇级书院为辅助,形成了一个极为庞大的教育体系。宋代以降,以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在社会上日益风行,南宋理学主要靠书院来宣讲传播,理学家们的讲学活动活跃起来,出现了一个大办书院的高潮。书院以“明人伦”和“传道济民”为依据,设置了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经学为主体,以史学、子学为补充,兼修诗词歌赋的基本课程体系,在培养人才、“宣讲教化”、“敦励风俗”、传承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湖北的书院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例如,问津书院的前身是孔庙,是人们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庙自建立时起,就注重文化交流和讲学。朱熹、王阳明等著名思想家都到过问津书院讲学,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问津书院在清末时祭祀、教学等建筑一应俱全,有大成殿、讲堂、仪门、左右建两庑,东庑设仲子祠、隐士祠、洁粢斋、奉牲斋、饱德亭、理事斋;西庑设文公祠、诸儒祠、酬庸馆、斋宿馆,前有文昌阁、魁星楼、藏书楼、孔叹桥、照壁等,可谓气势恢弘。现存正殿和东西庑部分馆舍,殿内孔子塑像保存完好。由于地处大别山边沿山区,侥幸得以比较好地保存下来,吸引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台湾中华渊源文化研究会理事长洪武雄、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中巴(中国―巴西)学术交流中心主任西蒙娜?德拉图尔(Simonede La Tour)女士和执行主任凯文?德拉图尔(Kevin de La Tour)等先生的寻访。2012年3月,湖北省政协主持召开“问津书院修缮及景区建设推进会”,目前,问津书院的保护修缮工作已经启动。

再如,荆门市龙泉书院,相传曾是春秋时期我国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莱子隐居自耕奉养双亲的庄园,“老莱子斑彩娱亲”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其顺泉就是以赞扬老莱子的孝道而命名的。龙泉书院的陆夫子祠,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陆九渊在荆讲学的地方。龙泉书院内的白鹤亭、洗心亭、育德堂、东山草堂、春华馆、秋实馆、敬业斋、乐群斋、方塘书屋等,都有深刻的、浓厚的文化和教育底蕴与寓意。

湖北省书院文物保护单位(2002)

历史上书院多与孔庙合为一体,被称为“庙学合一”,既祭祀圣人,增强神圣感,又学习圣贤之书,提高自身修养,相得益彰。规模较大的书院,一般孔庙、书院的建筑群在平行的两条中轴线上。孔庙主殿为大成殿,内有孔子像,还有陪祀的“四配”即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的像。孔子塑像在湖北各地也不同,问津书院和沔城圣庙的孔子像就颇有差别。

明末以后,湖北的书院与会馆合为一体的比较多。例如,黄州书院,又名黄州会馆,位于襄阳樊城马街与交通路交叉口北侧商贸繁华地带,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黄州会馆,也称为齐安书院,在襄阳中山前街。徽州会馆,又名“新安书院”,位于襄阳皮坊街。商帮客居外地,仍然不忘学习知识,会馆和书院合一,体现了寓教于乐、学习与娱乐相得益彰的灵活风格。

湖北书院与革命遗址有着不解之缘。洪湖的瞿家湾,是湘鄂西苏维埃革命根据地、洪湖赤卫队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祥禄书院历历在目。瞿家湾的瞿氏以其祖先瞿胜祥、瞿胜禄两个人的名字,合成了祥禄书院,其目的是教育瞿家后代知书达理。碧波荡漾的湖水、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筑、油黑锃亮的青石板街、古朴小巧的石拱小桥,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气息。一文一武、文质彬彬的书院,能够在激荡的环境下成为革命所在,的确是瞿家湾红色文化亮点。湖北通山县工农政府委员会政府驻通山县城圣庙,1930年彭德怀率红军占领通山县城,红三军团指挥部就设在通山城内圣庙。公安县南平镇的文庙,也是革命圣地,1930年2月贺龙领导的红四军由桑植、鹤峰东下洪湖,与周逸群领导的红六军在南平文庙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这真是体现了“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西学东渐,书院在近代发生了转向。问津书院在1913年把讲堂改成为罗马风格的两层建筑,有拱形门多个和阳台走廊,其他建筑仍然是中国传统风格。这是近代西学东渐的体现,是中西合璧的见证。近代湖北的书院,教学内容注重西方知识学习,虽然仍然沿用书院名称,但是办学的方式、学生的去向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据统计,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迄宣统二年(1910年)间两湖书院官学化达到了极点,与官学无异,肄业生共64人中留学的有30人,占总数的47%。其中留日的24人,留美的2人,留欧的4人;留学时学教育的7人,学军事、警察的7人,学工业的2人,学法商的9人。这和原来书院仅仅学“四书”、“五经”和追求科举功名,迥然不同。

近代以来,洋务学堂猛烈冲击着传统书院教育。洋务运动中,新式西洋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改革旧式书院就成为大势所趋。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采纳张之洞、刘坤一建议,下诏将各省城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书院改为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至此书院制度走完了近千年的曲折历程之后,最终汇入了近代学校教育的洪流之中。许多书院由此实现由古代迈向近代、现代,得以贯通中国教育的血脉。例如,武汉的问津书院曾经成为速成中学、孔子河小学;民国元年(1912年),武昌勺庭书院旧址设勺庭中学,汉阳晴川书院旧址设晴川中学。武汉的两湖书院旧址,1906年张之洞办湖北两湖师范学堂附属小学,现在这里为武昌实验小学、武汉音乐学院;荆门的龙泉书院成为龙泉中学;荆州的孔庙一分为二,泮池所在地建立了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大成殿所在地建立了荆州市实验中学。襄阳襄城区积仓街1号的孔庙、杏坛、状元桥,成为襄阳五中校园。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修建的天门书院,后来成为湖北天门中学。宜昌墨池书院,演变成为宜昌市第一中学。钟祥市的兰台书院,曾经改成安陆师范学堂,不久后又改成安陆中学堂,民国时期为第四区兰台中学、湖北省立第七中学;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兰台中学。郧县的郧山书院成为郧阳中学、郧阳师范学堂。

在湖北省境内的西方教会,也以书院之名义进行文化传播和教育事业。但是他们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本土的传统教育大相径庭。武汉的博学书院为英国基督教会于1890年由英人基督教传教士马辅仁负责在汉口花楼街居巷一个茶箱厂旧址创立。1907年为了纪念英人杨格非来华50周年,遂将书院迁到韩家墩,改为博学中学(即今武汉市四中)。武汉基督教会吴德施倡导在武昌横街头创办了武昌文华书院,也属于此类型。

历史的沧桑巨变,使昔日的书院或者消失,或者残留,但是人们仍然可以通过地名的存在,感受到它们当年的辉煌,追寻到历史变迁的痕迹。

湖北以书院命名的地名简表

湖北的书院保护,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现存屈指可数的书院,成为历史文化的直接见证,人们非常珍惜。近年来,湖北的新兴书院不断出现,传统书院教育模式有复兴之势。读经典、穿汉服、学礼仪、重修身、童蒙教育(私塾、经典诵读)、养成教育,从幼儿到大学,在民间广泛开展,显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湖北书院,彰显了儒家文化和荆楚文化紧密结合的魅力。荆楚文化善于借鉴和吸收新思想、新行为,书院遍及荆楚大地,显示了荆楚文化强大的兼容性、开放性。现在,湖北的许多书院建筑,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物质文化遗产。与书院有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书院文化的种子,在湖北人心灵上打下的或多或少的烙印,可在读书人的言谈举止中看出。

(孙君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