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神农的功德之一就是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淮南子·修务训》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远古时期,疾病和毒蛇猛兽的伤害是人类生存最严重的威胁之一。为解除疾病和创伤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炎帝神农深入山野,辨尝各种草木的性味,从而发明用草药医治疾病和创伤的方法。
正是由于炎帝神农氏不懈的努力,人类终于发明了用中草药医治自身疾病的理论与方法。炎帝神农氏为中国古老的医药事业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我国医药学的开山始祖。
但是,炎帝神农没有料到,在他身后的漫长历史当中,同样是在荆楚这块热土上,悬壶济世的名医圣手灿若繁星,妙手仁心的人间佳话不断演绎。特别是被称为“鄂东四大名医”的庞安时、万全、李时珍和杨际泰,他们均出自鄂东大别山,皆是一代名医,都为祖国传统医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毋庸置疑,无论是名气,还是成就,李时珍均名列“鄂东四大名医”之首。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明代蕲州(今湖北蕲春)人,著名医药学家,被誉为“医圣”。
李时珍出生于一个世医家庭,自幼刻苦好学。24岁起,李时珍开始在家乡行医,因为他善于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医术提高很快。由于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李时珍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医生。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李时珍发现以往的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重复或遗漏,决心重新编著一部新的本草专书。于是,他开始了重修《本草》的浩大工程。
李时珍首先在家乡周围做了大量实地考察工作,后来又扩大调查范围,一边行医,一边调查研究和著述。年近五旬时,李时珍还多次离家远行,与徒弟一起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以及安徽、江苏、河南、河北、江西等地,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实验解剖、整理标本、搜集方剂等等。在外调查期间,李时珍深入民间,不耻下问,广泛收集单方秘方,精心编选,反复实践,就地采药,填补空白。
与此同时,李时珍还涉猎群书,参考了800多种书籍,作札记数百万言,对前人的著述与经验广罗博采,取其精华。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时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访万余人,耗尽半生心血,历时27年,三易其稿,于万历六年(1578年)写成《本草纲目》这部皇皇巨著。
《本草纲目》共52卷,190万字,载方1万多个,记药物1892种,其中新增药物374种,并对每种药物的产地、形状、颜色、气味、功用都作了说明,同时附图1000多幅,是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本草纲目》还纠正了前人很多药物学方面的错误,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也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相关学科如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1596年11月,湖广黄州府青年李建元挑着沉甸甸的一担书籍,千里迢迢地来到京师,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将父亲李时珍用心血写成的《本草纲目》进献给当朝的万历皇帝。然而,使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等待他的是薄薄的一纸圣旨,上面仅仅9个字:“书留览,礼部知道,钦此。”
但是,是金子终究会发光。不久,《本草纲目》就洛阳纸贵,很短时间内就被翻刻30多次,医家几乎人手一部。
此后,《本草纲目》流传到日本,并被翻印多次,再传朝鲜和越南;约17世纪传到欧洲,先后译成德文、英文、法文、俄文、拉丁文等许多种文字,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在世界医药界占有重要的地位。
“鄂东四大名医”中,生活时代距离我们最远的当属北宋名医庞安时。
庞安时(约1042—1099年),字安常,蕲州蕲水(今湖北浠水)人。庞安时出生在一个医生世家,自幼聪颖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他除了向父亲学习医术外,还十分重视《黄帝内经》、《灵枢》、《太素》、《甲乙》以及涉及医学的其他书籍,兼收并蓄,颇有心得,而尤精于《伤寒论》,以善治伤寒名闻当世,时人有“庞安时能与伤寒说话”之称。
在一次大病后,庞安时的耳朵失聪了,从此他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将全部身心投入医学领域。
经过数年积累,庞安时的医术终于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地步,并能时出新意。他既精于伤寒,也熟谙温病,对于内妇儿科,皆有研究,为人治病,大多手到病除,成为远近闻名的医生。他“穷究岐黄之术,融会贯通百家之言”,著成《伤寒总病论》,后收入《四库全书》,被人称之为“德公”、“医王”。
庞安时性情豪爽,好结交高人逸士,与北宋名人黄庭坚、叶梦得、张耒等人交情甚厚,苏轼的《东坡杂记》和《仇池笔记》、张耒的《明道杂志》以及叶梦得的《避暑录话》等宋人笔记中,都有关于他的记载,说明他的医术在当时的确有很大的影响,为时人推崇。
北宋元丰年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因此得以结识一代名医庞安时,并与他结下深情厚谊,谱写了一段人间佳话。
苏轼贬官到黄州后,患上左手臂肿的疾病,听说庞安时医术高明,慕名前去求医。因为庞安时耳朵有些聋,所以苏轼就将自己的病情写在一张纸上,才写几句,庞安时就看懂了苏轼的病情。
苏轼十分钦佩,开玩笑地说,“我以手为口,先生以眼为耳,都是非同寻常之人呀!”
针对苏轼的病情,庞安时采用针灸疗法,一针而愈。苏轼大为叹服,以后凡有不适,多请安时治疗,两人成为志同道合的莫逆之交。苏东坡与庞安时多有出游酬和,并留下《浣溪沙》、《西江月》、《答庞安时书》等佳作名篇。
有一次,两人相约同游清泉寺。清泉寺位于蕲水(今浠水)城外二里许,寺中有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洗笔泉,泉水甘甜,下临兰溪,溪水逶迤西流。
在清泉寺,二人吟诗饮酒,尽兴而归,苏东坡趁兴写下著名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一天,苏东坡正在书房看书,外面衙役来报:“启禀大人,庞先生求见。”苏东坡忙说“有请”。
庞安时在衙役的引领下来到书房门前,猛抬头,一眼看见门旁新挂了两只灯笼,他不由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一上联: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苏东坡正好迎出门来,心领神会,略一沉吟,随即续出下联:架鼓鼓架,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二人相视大笑,手挽手走进后院。院子的中央有一座小花园,庞安时看见园中翠竹葱绿茁壮,灵机一动,赞叹道:中暑最宜淡竹叶。
苏东坡随口对道:伤寒尤妙小柴胡。
两人在花园边坐下,衙役递上香茶,二人品茶谈天,好不惬意。
忽然,一阵微风拂过,送来阵阵花香,庞安时抬头一看,只见园中玫瑰盛开,妩媚妖娆。他触景生情,又出一联: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苏东坡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庞安时坐了一会,告辞出来,随口又出一联: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苏东坡含笑答道:春风来时尽着花,但闻藿香木香。
二人联中的“枳壳、防风、陈皮、半夏、竹叶、柴胡、玫瑰花、梧桐子、生地、熟地、藿香、木香”都是中药名,你来我往,工整和谐,妙趣横生。
明代鄂东名医当中,还有一位与李时珍医术不相上下,他就是万全。
万全(1499—1582年),号密斋,湖北罗田人。平生以《灵枢》、《素问》、《内经》、《难经》等典籍为初基,继而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脉诀》,然后博通群籍,融会诸学,根基深厚。
万全对儿科、妇科、内科杂病有精深的研究。特别是在儿科方面,他提出不滥吃药,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颇有创见。他发明的“万氏牛黄清心丸”,至今仍是治疗小儿惊风的一剂良药。
万全重视祖国医学遗产,但不拘泥守旧,而注重于具体分析病情,灵活运用古方。他写的诊断书言简意明,所开药方皆药少而疗效好,创造了不少起死回生的奇迹,因而被当时人们称为“神医”。万全成名后,足迹遍及黄冈、英山、浠水、蕲春、郧阳、襄阳、荆州、孝感以及江西九江等地,经他亲手救治痊愈的患者不计其数。
万全晚年,将其毕生所精研的医学理论进行了总结,写成《万密斋医学全书》,为我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因为医术出众,医德高尚,万全于清初被追授为“医圣”。
如今,在罗田县县城东北12公里大河岸西,静静地竖立着一块汉白玉的石碑,碑文上有“国朝加封医圣万公讳密斋之墓”的字样。一代名医万全就静静地安卧在这个小山坡下,任后人追思凭吊。
清代杨际泰也是“鄂东四大名医”之一。
杨际泰(1780—1850年),字平阶,湖北广济(今武穴)人。杨际泰擅长内、外、妇、儿诸科,妙手回春,救人无数,是蕲(水)黄(梅)广(济)一带的名医。
据传,蕲州府有一个老妇人,身患重病,卧床很久,家里请了很多医生都束手无策。后来,病人家属听说杨际泰的大名后,登门请他看病。杨际泰经过一番仔细把脉问诊,提笔开方,并有把握地说:“这几服药吃了后,一定可以起床进食。”病人家属闻言大喜,赶快抓药煎服。果然,几服药用完,病人精神大振,开口吃饭了。
老妇人大病初愈,身体虚弱,家人出于好心,熬了人参汤给她进补。老妇人喝下不久,浑身燥热难当,旧病复发。家人十分着急,赶快将杨际泰请来,语气中有责备杨际泰“用药不准,治标没治本”的意思。杨际泰认真察看老妇人病情,仔细审视自己所开的药方,坚信药方无误。于是,他详细询问老妇人用药后的情况,家人如实相告。杨际泰顿时明白了,提笔在原药方上写道:“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命无恩。”背起药箱就走。
老妇人的家人一见杨际泰的批语恍然大悟,因为大黄降火,人参大补,两种药相克,危及病人身体。他们马上追上杨际泰,一个劲儿赔礼道歉。
杨际泰在继承和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写成《医学述要》,凡36卷,数十万言,涉及“医学四诊”、“医门八法”、“脉象理论”、“伤寒”、“温病”、外科、儿科、内伤病、妇产科、五官科以及方药等,内容丰富,创见迭出,是近代中医学的百科全书。
在行医过程中,杨际泰发现很多乡亲吸食鸦片,吸坏了身体,吸垮了家庭,陷入家破人亡的悲惨境地。耳闻目睹鸦片之害,杨际泰忧心忡忡,彻夜难眠,奋笔疾书,撰写《告乡民书》。书中提到吸鸦片有“四耗”(神、精、气、血)、“十害”(一损精神、二耗脂血、三废正气、四耗钱财、五伤性命、六增丑态、七坏名声、八犯例禁、九泄机密、十入膏肓),力劝乡亲们戒吸鸦片。他还在《告乡民书》上画一幅《丑态图》,并附打油诗一首:
鬼是当年人,人是转眼鬼。
若要勤吸烟,便是速求毙。
死虽分上下,人鬼是一体。
请你看此图,问汝悔不悔?
与此同时,杨际泰出于医家道德和民族责任,决心利用自己的医术,寻找克制毒瘾的良方。杨际泰翻阅大量医书,查出鸦片的特性、药用与毒性原理,有针对性地配制解毒药物。经过不断试验,终于发明了一种戒断鸦片毒瘾的秘方,并根据配方配制解毒消瘾药,发给吸食鸦片者服用,治疗效果出奇的好。消息传开后,华中、华南、华东一带病人纷纷前来求方索药,治愈者无以数计,开创了中国药物戒毒的先河,被后人称为“鸦片战争的一位后方英雄”,也留下了“南有林则徐断绝毒源,北有杨际泰解除病根”的口碑。
悬壶济世、妙手仁心是中国医家的传统美德,这一点,在湖北古代名医特别是“鄂东四大名医”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刘玉堂张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