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80年前后,正值初唐之际,二十初度的青年陈子昂由蜀入楚,这是他第一次离开故乡,东入洛阳求取功名。这位年轻诗人对前途充满了无限的信心和憧憬,浑身洋溢一股昂扬奋发的豪迈气概。当他经荆门入楚地时,写下一首风格豪迈、气势雄浑的五言律诗《渡荆门望楚》: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踌躇满志,负笈远游,求取功名,一展抱负,一个崭新的天地即将在诗人面前打开。陈子昂这首诗作,昂扬有力,气势流动,被称为“初唐第一佳作”。诗中的章台,即章华台,是古代楚国一处著名建筑,故址在今湖北潜江市。
西周早期,楚国原本是一个地处偏僻、“土不过同(一同为方百里)”的蕞尔小国。楚人筚路蓝缕,励精图治,到春秋中期,国势日臻强盛,开始虎视中原。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领大军北上争霸,饮马黄河,问鼎周室,楚国霸业进入了鼎盛时期。国力强盛后的楚国,对外不断扩张,在内则大兴土木。据记载,楚国历代君王都修建了大量的离宫、苑囿,如章华台、强台、匏居台、五仞台、层台、钓台、小曲台、五乐台、九重台、荆台、乾溪台、渐台、阳云台、渚宫、兰台宫等20余座,其中尤以章华台最为著名。
实际上,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筑有“章台”,是专门用于举行大型活动如祭祀、接待、宴享、庆祝、阅兵、观天等的重要场所。“华”与“花”相通,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有华丽、豪华、漂亮的意思。楚人取“章华”命名高台建筑,既言明该高台的用途,也不无夸耀其文化繁盛之意。据称,这个美称立即被其他大国学去,如齐景公建有章华台,秦国还设有专司章华台事务的章华大夫一职。
公元前540年,楚灵王即位,立即着手修筑章华台。好大喜功的楚灵王承袭了楚国先君好筑高台的遗风,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炫耀国力,威镇诸侯,他决意“穷土木之技,殚珍府之宝”,举全国之力,在古云梦泽修建一座宏伟宫苑,以豪华富丽夸耀于诸侯。
到公元前535年,历经六载,一个占地方圆四十里、以章华台为主体、由二十二座宫殿组成的大型建筑群拔地而起,气势雄伟,蔚为壮观,史称“天下第一台”。
章华台这座“举国营之,数年乃成”的宏大建筑“台高十丈(按楚制约23米),基广十五丈(约35米)”,相当于一座近十层的高楼。
关于章华台的规模与布局,因为台址早已毁圮,无从知晓。但我们从相关记载中,不难一窥章华台曾经的风采。据《国语?吴语》载,楚灵王“筑台于章华之上,阙为石郭、陂汉,以象帝舜。”帝舜葬于九嶷山,其陵立于山,傍于水,由此可知章华台的总体布局由台、湖、陵三部分组成,是一个以主体台为中心,其他单体建筑为辅的复合建筑群,是我国帝王园林化离宫别馆的先导。自楚灵王兴建此台,我国台类建筑的历史进程便产生了质的变化,园林化离宫建筑体系应运而生。
章华台落成,楚灵王兴奋不已,很想邀请众诸侯前来共庆盛典,不料遭到各国诸侯的拒绝,只有鲁昭公一人前来参加,令楚灵王很没面子。据说,其他诸侯之所以不愿前来参加章华台的落成典礼,只是因为本国高台建筑过于低矮,与巍峨奢华的章华台相比,自惭形秽。为了不被楚人轻视,因而选择缺席。楚灵王感念鲁昭公前来祝贺,一时头脑发热,竟把楚国的传国之宝大屈宝弓赠送给鲁昭公,事后又后悔不迭,命大臣设法讨回。
此后,但凡到楚国访问的国君和使者,楚灵王都要邀请他们登临章华台,感受泱泱大国气象。一次,处于偏远北方的狄国使者访楚时,也在章华台上受到了楚灵王的热情款待。章华台宫阙巍峨,不仅高耸,而且四周曲栏环绕,连绵十余里。由于台阶太高,拾级而上非常消耗体力,以致这位远方的使者在登临章华台时,体力不支,中途休息了三次,才登上台顶。看来章华台确实是巍然高耸,名不虚传,这也是章华台又名三休台的来历。
相传楚灵王还有着比较独特的审美观,即特别喜欢细腰女子在宫中轻歌曼舞,不少女子为求媚于楚王,节食减膳,以求细腰,于是章华宫又有“细腰宫”之称,如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这种传言甚至被写进了志书,如清代《四川志》中就明确记载:“巫山治西北,楚襄王所游之地也,有古楚宫,遗址尚存,所谓细腰宫也。”由于楚灵王这种审美偏好,导致民间流传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说法,连唐代诗人李商隐也不得不发出感叹:
梦泽悲风动白茅,
楚王葬尽满城娇。
未知歌舞能多少,
虚减宫厨为细腰。
据说章华台竣工之后,楚灵王带着随侍伍举登台赏景。楚灵王十分得意地对伍举说: “章华台美轮美奂,天下闻名,你认为它怎么样?” 孰知伍举不以为然地回答道: “臣以为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都没有害处的,才是美的。而修建章华台却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虽然好看,又怎么谈得上美呢?”
但毋庸置疑,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章华台无疑是一座十分华美的建筑。以《楚辞?招魂》所谓“高堂邃宇,槛层轩些。层台累榭,临高山些”来描述它,十分贴切。因其雄伟高峻,登台可以极目远眺;又因其空灵绝美,赏之令人心旷神怡。
楚灵王不惜耗费人力物力,大兴土木,建造了豪华而壮丽章华台,他自己最终却又因此而遭到国人唾弃,孤寂地死于荒野。唐朝诗人胡曾在《章华吊古》中嘲讽道:“茫茫蓑草没章华,因笑灵王昔好奢。台土未干箫管绝,可怜身入野人家。”
由楚灵王一手监造的章华台的命运也是凄凉多舛。战国末年,章华台毁于秦军战火,雕梁画栋顿成砖屑瓦砾,千古名台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从此,章华台的所在成了一个难解之谜,只引得后代骚人墨客吟咏诵唱,历史学家苦苦寻觅,不由得发出“千古风流章华台,宫楼巍峨费钱财。当年细腰繁如锦,灵王旧址今何在”的无限感慨和惆怅。
据史料和传说记载,章华台的地望,主要有湖北潜江、监利、沙市和湖南华容、安徽亳州、河南商水诸说,长期以来扑朔迷离,莫衷一是。
1986年,随着位于故楚国中心的湖北潜江龙湾遗址的发掘,笼罩章华台两千五百余年之久的一层神秘面纱渐渐拂去。龙湾,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落,就是繁华过后的楚国章华台遗址所在。
1983年,时任潜江博物馆负责人的罗仲全在一本书上看到这么一个说法:“三国时期的古华容城不在监利,而是在今天潜江熊口附近。”他为这不经意的发现而震惊不已,当即萌生了寻找神秘章华台的强烈愿望,因为此前他从史料中知悉,楚章华台就在古华容城内。
次年,湖北省开展文物普查,罗仲全率队负责寻找古华容城遗址。当搜寻到潜江龙湾镇马场湖村时,他和队员发现了大量的陶片、鬲足等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从此,龙湾遗址终于重见天日。
龙湾遗址位于湖北省江汉平原中西部的潜江市城区西南约30公里处,分布区域跨龙湾、张金两镇,西北距楚故都纪南城50公里,南距长江50公里,北濒汉水35公里。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1公里,总面积达2平方公里。遗址的东部有连成一线的四个台,其中最高的一号台,俗名“放鹰台”。根据已暴露的建筑遗迹和勘探提供的信息,初步推测潜江龙湾放鹰台一号台宫殿基址的台基东部为三层台建筑(系宫殿主体建筑,其朝向为坐北朝南);西部为两层台建筑;台南地貌平坦,似为广场式建筑;台北、台东为亭廊环绕的园林式建筑。台周曲廊环绕,台内曲径穿梭于一、二、三层之间,台东有河流蜿蜒,台西、北有湖水漾波。整体布局充分利用了高岗、湖泊等地理环境。
龙湾遗址出土的遗物中,有精美的青铜门环和彩绘圆形瓦当。考古学家还惊喜地发现了一条贝壳路,这条贝壳路长10来米,宽1米,应该是一条专门为王公显贵铺设的幽雅小径,一般人是不准在上面行走的。这1米宽的小路中间略呈弧形凸出,上面铺着清一色的玉石般的白色贝壳,呈“人”字形,中间用“紫贝”、“鱼鳞贝”点缀。这些都和屈原笔下关于楚宫“紫贝径”的记载相吻合。
中国古代的道路一般为土路,如果铺了鹅卵石的路就是比较高级的道路了,而这样用贝壳镶嵌砌成的路,在我国古代道路建筑中还是第一次发现。
在贝壳路东侧,发现有灰色瓦砾遗迹,当为宫室外围的散水设施。
根据研究推测,放鹰台一号宫殿基址的建筑面积达13000平方米,主要由高台、廊庑、庭院、道路、广场、水榭等多个建筑体组成。在建筑风格方面,讲究高低错落有致,动静相宜。
龙湾遗址内还发现有6座八角形台,这反映了台筑形制的多样化。龙湾遗址放鹰台的土木结构高台建筑是楚人卓越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楚国高超的建筑技术的集中体现,在先秦建筑史上,开创了高台建筑的先河。放鹰台的贝壳路则反映出了楚人奇妙的构思,贝壳表面洁白如玉,花纹自然天成,也体现了楚文化的浪漫色彩。
龙湾遗址一经发现,立即轰动了学术界,中国考古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众多专家纷至沓来,经过实地考察后,大家基本认定龙湾遗址就是楚灵王修建的章华台。
龙湾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时代最早的离宫别馆遗址群落。章华台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高台园林建筑基址,是我国园林建筑的鼻祖。2000年,楚章华台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章华台遗址的发掘,不仅为我们研究楚宫殿提供了实证,而且对楚国历史文化研究也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是继楚国纪南城遗址后的又一处重要遗址。
2011年,潜江龙湾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列入荆州片区大遗址保护项目之一。如今,在潜江龙湾遗址,楚章华台宫殿基址保护与展示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假以时日,沉睡2500余年的“天下第一台”――楚章华台宫殿基址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北有兵马俑,南有章华台。”毕生从事潜江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罗仲全老人有生之年最大的希望就是看到楚章华台全面开发,和西安兵马俑一起,成为辉耀华夏的两大奇观。随着龙湾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逐步展开,沉睡古云梦泽两千五百多年的“天下第一台”,将再次惊艳登场,罗仲全老人的愿望也将会变为现实。
(刘玉堂张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