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荆楚文脉
7535500000033

第33章 期思陂:“百里不求天”

期思陂,位于今河南省固始县境内,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

春秋时期,随着楚人向江汉平原纵深推进,楚人很快就从楚蛮、扬越、淮夷那里学来水稻种植方法,并将其与华夏农业生产经验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实现了相地宜、尽地力,兼收南稻北粟之利。楚地处水乡泽国,在享受水利资源丰富的同时,又常受洪涝之灾。因此,在农业空前勃兴之际,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以兴利除弊,成为当务之急。

见于史料记载,楚国最早出现的大型水利工程,是楚庄王时期孙叔敖主持兴建的期思陂。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因受家庭官司之累,曾隐居期思(今河南固始)一带。孙叔敖心地极为善良,幼年孙叔敖的一件事情,一直在当地被传为美谈:

有一天,叔敖在野外玩耍,突然遇见一条两头蛇,他心里害怕极了。因为据民间传说,两头蛇是不祥之物,见到两头蛇的人很快就会死掉。孙叔敖想:糟糕!这下子我是必死无疑了。于是,他很伤心地哭着往家里跑。刚跑几步,他猛然想到:如今自己肯定是活不成了,但如果还让这双头蛇活着,还不知要害死多少人?如果在我死前将它除掉,不让其他人再见到双头蛇,不是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吗?想到这里,他马上收住眼泪,急忙转身追上两头蛇,狠狠地将它打死并挖坑埋掉,让人永远看不到这个不祥之物。

做完这一切,孙叔敖心里感到轻松多了,便急忙回家见母亲最后一面。想到马上就要死去,再也见不到自己的母亲,他强忍内心悲痛,偷偷擦拭眼泪。这一切都躲不过慈母的眼睛,母亲关切地问他出了什么事,孙叔敖便把看见双头蛇的事情告诉了母亲。母亲听后,急切地问叔敖:“那条双头蛇呢?”孙叔敖回答:“我怕它再害人,就将它打死埋掉了。”听到这里,母亲欣慰地笑了,对叔敖说:“好孩子,别发愁,你做了好事,老天爷会保佑你的。你不但不会死,老天爷还会赐福于你。”

传说终究是传说,孙叔敖果然安然无恙,一直活得好好的。这件事传开后,大家认为,孙叔敖小小年纪,在自己面临生死的关头,考虑的却是他人的危难,实属难能可贵。所以,乡亲们都认为他长大后一定会大有出息。

果然,孙叔敖也没有辜负父老乡亲们的殷殷期望,隐居期思的时候,孙叔敖了解到期思地区最大的危害是水旱灾害。于是,他决心带领民众修建排水引水灌溉工程,解除水患,造福百姓。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期思河道水量丰沛有余,与此相反,期思东面雩娄(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南)河道水量不足,因此,期思容易闹水灾,雩娄则经常闹旱灾。

了解这一情况后,孙叔敖不畏劳苦,跋山涉水,勘察地形,走村串户访问有经验的农夫,广泛收集资料,精心设计方案,争取地方行政长官对这项工作的支持,广泛发动农民投入这项水利工程建设。

在孙叔敖的带领下,工程开工了。具体方法是:即利用大别山上来水,在泉河、石槽河上游修建陂塘,形成一座大水库。再在雩娄开挖渠道,引水分灌这一带的田地。陂,即陂塘或陂池,就是利用自然地形而修建的蓄水工程。灌区有渠有陂,上游来水由河入渠,由渠入陂,由陂入田,形成“长藤结瓜”式的灌区,既可灌溉,又可防涝。

人们将孙叔敖领导修建的这项水利工程称之为“期思陂”,它充分利用水资源,蓄水灌溉,突破此前水利工程只具备蓄积雨水和导引沟水的功能局限,增添了截河蓄洪与分流排灌功能,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流域性的大型农田水利工程。期思陂引水渠和浇灌渠合计长约一百二十里,其下游也仿此开渠引水,不仅免除了水患,更灌溉了数千顷良田,使这一带老百姓广为受益,“家富人喜,优赡乐业”。因此,故期思陂工程又被形象地称为“百里不求天”。

由于期思陂效益明显,明嘉靖《固始县志》盛赞期思陂“固始之富饶盖赖此”。《孙叔敖碑》称誉期思陂水利设施“钟天地之善,收九泽之利”。这项工程后代屡有整饬维修:东汉章帝建初八年(83年),庐江郡太守王景主持修复;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扬州刺史刘馥兴修江淮间水利时,再修“期思陂”;曹魏正始二年(241年),邓艾又一次修治“期思陂”……1958年修建的梅山水库中干渠,就是利用期思陂的旧渠道――清河渠改建而成的。至今,古老的期思陂仍然发挥着巨大的抗旱排涝作用。

期思陂是我国亘古以来第一个社会性的农田水利工程,比我国历史上早期的著名水利工程――魏国的西门渠、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分别要早约200年、300年和360年。而且,期思陂的设计修建也足堪称道,不论是渠址选择,还是地势勘察、水量调节、排洪灌溉诸方面,都达到相当科学的水平,堪称我国古代农田水利建设事业上第一座不朽的丰碑。有专家称,自大禹治水始,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治水的历史。楚国期思陂有幸为悠久灿烂的中华民族治水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据记载,孙叔敖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还有安徽寿县的“芍陂”(安丰塘)、湖北江陵的大型平原水库“海子湖”等,这些水利设施经历代修复,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淮南子·人间训》记载:“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庄王知其可为令尹也。”因为设计修建期思陂,孙叔敖显现出过人的才气与能力,他的名声也传到了以选贤任能著称的楚庄王耳中,庄王于是任命孙叔敖为楚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令尹,辅佐其成就霸业。

两千六百多年来,孙叔敖领导修建的期思陂“纳川吐流”,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1958年深秋时节,毛泽东主席视察河南,途经信阳,在火车上接见信阳地委负责人时曾说:“孙叔敖是伟大的水利专家。固始有‘百里不求天’,这项工程就始于孙叔敖治水,你们应该把它修好用好。”

诚哉斯言!

(刘玉堂张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