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
【原文】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西京杂记》晋·葛洪
【释义】形容勤奋好学,刻苦夜读。
汉朝时候,有个叫匡衡的人,非常喜欢读书。但是因为家境贫寒,买不起蜡烛,夜间无法照明读书。
匡衡的邻居家里日子过得挺好,每天晚上都点起蜡烛,屋里照得通亮。他想到邻居家里去读书,可是遭到了拒绝。
后来,匡衡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偷偷地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邻居家里的亮光就透过来了,他把书本对着这光,读起来也挺方便。
匡衡读的书愈来愈多,可是他没有钱去买书,怎么办呢?有一天,他发现县里有一个财主家,家里堆放许多书,他就去帮助财主家干活,不要工钱。
财主很奇怪,问他:“小伙子,你为啥白白给我家干活呀!”
匡衡也不隐瞒,就说:“我给你干活,不想得到工钱,只想借你家里的书看看,不知你答应不?”
财主非常高兴,就把家里的书,全都借给他。后来,匡衡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昭然若揭
【原文】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庄子·达生》
【释义】昭然:明显,显著的样子;揭:原意为高举,现也指揭开。原指非常明显,好像是高举着太阳和月亮在行走一样。形容真相或本质暴露无遗。
在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叫孙休的人,他经常和他的老师扁庆子探讨修身处世的问题。
有一次,他来到了扁庆子的家,一进门他就唉声叹气地说道:“我的命真苦啊,我做什么也不顺利:我在田里种庄稼,却得不到好的收成;我出去作官,却又遇不到英明的国君;我被放逐到乡间,却要受到乡官的嫌弃。我到底有了什么过错而得罪了老天,要遭到如此报应呢?”
扁庆子十分同情他,因此安慰他说道:
“你不知道圣人怎样确定自己的行为吧?他们是十分清高的,所以他们能忘记腹中的肝胆;他们对外面的事情,能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以他们的心胸之中能够坦坦荡荡,不容纳一粒灰尘,好像生活在尘世以外。可是你呢,天天想着俗人的事,满足自己的欲望,表现自己的才能,是那么明显,就像高举着太阳和月亮走在人群之中,一点也不掩盖。这怎么能做到像圣人那样呢?你的身体长得非常完全,五官健全,生下来以后也没有因为生病或天灾而变成了聋子、瞎子和跛子。你还生儿育女,享受人间的天伦之乐。这不是已经非常好了吗?难道你还有工夫埋怨老天吗?我劝你赶快回家去,别再浪费时间啦!”
孙休被扁庆子教训了一顿,低着头回家去了。
朝三暮四
【原文】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庄子·齐物论》
【释义】朝:早晨;暮:晚上。原意为变换手法骗人。现比喻反复无常。
战国的时候,宋国有一位老年人,非常喜欢猴子,家里养了好大一群,整天跟前眼后,围着他转悠,同他闹着玩,就像他的孩子一样。所以,左邻右舍都称他“狙(ju,古书里指猴子)公”。狙公很会揣摩猴子的心理,猴子也听得懂狙公的话。他们和和睦睦地生活在一块儿,十分快乐。
狙公的家境不太好,口粮也不多,而猴子们吃东西时总是狼吞虎咽,一个比一个胃口大。狙公宁愿自己勒紧裤腰带,也不忍心让猴子们饿着,就这样,斗里吃完了,吃瓮里的;瓮里吃完了,吃罐里的……眼看一个个都底朝天了,这可怎么办呢?
狙公犯了愁,想来想去只有忍痛减少猴子的粮食了。但他又担心猴子们不乐意,就哄骗它们说:“以后,给你们吃橡栗,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吃了吗?”猴子们听说早上只吃三颗,都生气了,“吱吱”乱叫,左窜右跳,有的去抓狙公的手指,有的去拽狙公的胡子,有的去挠狙公的痒痒,还有的干脆把狙公的鞋子藏了起来,弄得狙公哭不得笑不得。
狙公琢磨了好一会儿,突然灵机一动有了主意。他和颜悦色地对猴子们说:“好了,好了,别吵啦,我改正还不行吗?以后给你们吃橡栗,干脆早上四颗、晚上三颗算了,这样总可以了吧!”说完,还亲切地拍了拍一只小猴子的脑袋。
猴子们一听,早上增加了一颗,非常满意,摇头摆尾,好不开心。老猴子一声召唤,群猴一齐伏下身子,不住地给狙公磕起头来——它们是在向狙公感恩哩。狙公看着这情景,也捋着长胡子高兴地笑了。
枕戈待旦
【原文】(刘)琨少负志气……与范阳祖逖(ti)为友,闻逖被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xiao)逆虏(枭:悬头,这里指杀头示众;逆虏:敌人),常恐祖生先吾着鞭其意气相期如此。《晋书·刘琨传》
【释义】戈:古代一种兵器;待:等待;旦:天亮。头枕着武器等待天明。形容杀敌心切,毫不松懈,随时准备战斗。
西晋时,有个魏昌人叫刘琨,他精通武艺,能诗善赋,青年时代就有为国立功的大志。他和祖逖同为“司州主簿”,两人有很深的友谊,常常同卧一床,闻鸡起舞,互相激励。后来,祖逖被朝廷封为奋威将军,派到北方抗击异族侵略者去了。刘琨心急如火,写信给亲戚说:“我每日都是枕戈待旦,等待杀敌立功、报效朝廷的机会,可惜让祖逖先行一步了。”
刘琨不久被派往并州,当了刺史。当时那一带正在闹灾荒,饿死的人遍地都是,百姓流离失所,外出逃荒。盗贼也猖撅起来,搅得地方上很不安宁。刘琨招募了一千人,领他们去平定盗匪,保护群众不受骚扰;同时,又动员百姓掩埋尸体,耕种土地;社会终于渐渐安定下来。
后来,胡人骑兵来侵犯并州,包围了晋阳城。城内兵力很少,难以退敌,老百姓都十分着急。刘琨却非常镇静,晚上他趁着月光,登上城楼,吹起萧来。那萧声悲悲切切、如泣如诉,勾起了胡兵的思乡之情。他们静静地倾听着,百里营地竟没有一点声息。半夜,刘琨又吹起了胡笳,这边塞异族的乐曲更引得胡兵喟然长叹,不少人流下了眼泪。天快拂晓的时候,刘琨再一次吹响了萧,那哀婉凄楚的曲调牢牢牵动着胡兵支离破碎的心,他们不忍再听下去,纷纷骑着马奔驰而去了。
直言不讳
【原文】臣鉴先徵,窃惟今事,是以放肆狂妄,直言无讳。《晋书·刘波传》
【释义】直言:坦率地说出;讳:忌讳,避忌。指坦率地讲话,毫不隐讳。
公元383年,东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此,孝武帝命令熟悉北方情况的刘波坐镇北方,统督淮北各军。这时刘波正患着重病,接到皇帝诏书后,觉得以自己目前的身体状况去北方改变动乱的局面,实在是无能为力;但朝廷对自己又寄于厚望,内心矛盾。
考虑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刘波决定上一道奏疏,坦率地把自己的希望和建议等写出来,供朝廷参考。他在奏疏中写道:“我想起本朝开国的历史,联想起如今的国事,所以不顾自己放肆和愚妄无知,直率地、毫无忌讳地把话说出来。
接着,刘波建议孝武帝应该怎样治理好国家,怎样使用人才等等。不幸的是,奏疏写好不久,刘波就去世了。
指鹿为马
【原文】八月己亥,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史记·秦始皇本纪》
【释义】指着鹿说是马。比喻颠倒是非,擅作威福,倚仗权势欺人。
秦始皇死后,宦官赵高想乘机图谋不轨,篡夺朝中大权,因此他与李斯隐瞒了秦始皇的死讯,并且假传圣旨,令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自杀,立次子胡亥为太子,然后才宣布国丧。这以后,赵高就扶助胡亥当上了皇帝(即秦二世),而他自己,则当仁不让地做上了丞相,掌握了秦朝的军政大权。
赵高的野心越来越大,逐渐起了篡夺皇位的歹念。但他尚存顾虑,摸不透朝廷上的百官会不会服从他。于是他日思夜想,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坏主意。有一天上朝的时候,赵高牵来一头鹿,对秦二世说:“我将这匹马献给皇上。”秦二世笑道:“丞相在跟我开玩笑吧,明明是一头鹿,怎么说是一匹马呢?”
赵高严肃地说:“谁敢同皇上开玩笑呀!这明明就是一匹马嘛。皇上如果不信,可以问问朝廷上的百官,看我说得对不对。”
秦二世胡亥这一下可真的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来了。他用征询的目光扫了一周,然后问道:“你们看这究竟是鹿还是马呢?”
赵高的亲信和许多趋炎附势的大臣一迭声答道:“丞相说得对呀,这的确是一匹马!”“没错,就是一匹马嘛!”另一些正直的臣子,不愿说昧良心的话,颠倒是非,却又怕得罪了赵高会惹出大祸来,便干脆不做声。只有少数不惧怕赵高的大臣,敢于在朝廷戳穿赵高“指鹿为马”的谎言。赵高恨得咬牙切齿,暗暗记下了他们的名字,后来就千方百计地整治他们,陷害他们,使他们一个也没有逃脱死亡的厄运。
纸上谈兵
【原文】蔺相如曰:“……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其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义】纸上:书面上,文字上;谈:谈论;兵:用兵。在纸面上谈论用兵打仗。比喻只会空谈教条,却不能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