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成语一看通:影响中国的300则成语故事
7504700000047

第47章 Y(4)

“你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再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

讨论下来大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渤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觉得愚公很可笑,特地来劝愚公说:

“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你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活几天?”

愚公回答说:

“你这个人自以为聪明,其实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世世代代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

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上帝报告了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原文】蚌方出暴,而鹬(yu)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啄。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战国策·燕策二》

【释义】鹬:鸟,嘴细长,趾间没有蹼,常在浅水边或水中吃小鱼、贝类、昆虫等。鹬和蚌互相争斗,结果让渔翁一起捉住,渔翁占了便宜。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让第三者从中得利。

战国七雄之间经常相互攻伐,到了战国末期更是愈演愈烈,战争几乎接连不断。有个叫苏代的听说赵国又要去攻打燕国,就急忙赶到惠王的王宫去劝阻。他先向赵惠王说了个寓言故事:

一天,蚌趁着天晴,张开两片硬壳,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鸟见了,快速地把嘴伸进蚌壳里去啄肉。蚌急忙把硬壳合上,钳住鹬的嘴不放。

鹬鸟啄肉不成,嘴反被钳住,便威胁蚌说:

“好吧,你不松开壳就等着。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把你干死?”

蚌毫不示弱地回敬说:

“好吧,你的嘴已被我钳住。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把你饿死!”

就这样,蚌和鹬鸟在河滩上互相争持,谁也不让谁。时间一长,它们都精疲力竭。正好有个渔翁经过这里,见到它们死死缠在一起,谁也不能动弹,便轻易地把它们一起捉住拿回了家。

苏代讲完这个故事后,又对赵惠王说:“如果赵国去攻伐燕国,燕国竭力抵抗,双方必然长久相持不下弄得疲惫不堪。这样,强大的秦国就会像渔翁那样坐收其利。请大王认真考虑再作决定。”

赵惠王觉得苏代说的很有道理,就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后来,人们从苏代讲的这个寓言故事中引申出成语“鹬蚌相争”,并常和“渔翁得利”一起连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往往用来比喻双方相争,结果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获利。

欲盖弥彰

【原文】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章”同“彰”)。《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释义】弥:更加;彰:明显。原意是说想掩盖声名,结果却更有名。现多用来形容企图掩饰过失,结果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

崔杼是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他掌握着齐国的军政大权。

棠公是齐国棠邑的大夫。棠公死后崔杼去吊唁。棠公的妻子棠姜是个绝色美人,崔杼一见到她,就给迷住了。便不顾众人的劝阻,娶了棠姜。

齐国国君庄公,也是个好色之徒。明知崔杼娶了棠姜,却与棠姜私通。事情给崔杼知道了,崔杼非常气愤,便有意谎称自己有病,呆在家不去上朝。

不久,庄公借探视崔杼的机会,来会棠姜。于是崔杼就设计把庄公杀了。

庄公死后,崔杼立景公为齐国国君,自己做了丞相。齐国负责撰写国史的官员是个正直的人,崔杼多次暗示,要他把这事搪塞过去,他却仍以一个历史家的耿直,如实记述,说:“崔杼杀了他的君主”。

杀掉自己国家的君主,乃是十恶不赦之罪,为万人所不耻。崔杼看后自然十分气恼,他想:“你既然不能网开一面,那我岂能给你生路。”就把那个史官杀了。

谁知继任的史官仍秉笔直书。崔杼想:“既然杀一还不足以堵住你们的嘴,我又何妨再杀一个,看你们怕不怕。”崔杼就又把史官杀了。

接着他又杀了第三任史官。

到了第四任史官,仍坚持原则,不为所动。老杀人总不是个事呀,没办法,崔杼只好放弃了自己的努力。

后代阅读历史的人看到这一节,都说,崔杼想把自己的丑事掩饰过去,但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这真是欲盖弥彰。

约法三章

【原文】如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史记·高祖本纪》

【释义】约:约定;法:法令;章:条款。泛指立订简单的条款,供大家共同遵守。

在秦末的反秦义军中,项羽与刘邦的力量最强。那时,以项羽为首的起义军在河北一带全歼了秦将章邯率领的主力军;同时,以刘邦为首的义军长驱直入,攻下了秦朝首都咸阳。

刘邦的军队进咸阳后,将士们纷纷争着去拿皇宫里的金银财宝,闹得乱哄哄的。刘邦来到阿房宫,见宫殿那么豪华,宫女那么美丽,简直都不想离开了。

这时,他的部将樊哙(kuai)闯了进来,说:“您是要打天下,还是要当个富翁呀?正是这些奢侈华贵的东西使秦朝灭亡的,您还要它们干什么?还是赶快回军营吧!”刘邦不听劝告,说:“让我歇歇吧。”碰巧张良也进来了,听到樊哙的话,也说:“樊哙说得对啊!”刘邦一向很尊重张良,就下命令封存皇宫的仓库、财物,任何人不得擅自动用,自己则率领大军退出城外,驻扎在霸上。

为了严明法纪、安定民心,刘邦召集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开会,说:“你们已被暴秦折磨惨了,现在我宣布废除秦的一切严刑苛法,地方官吏照常各行其职。我们是为父老们除害来的,不是来欺压你们的,请大家不必害怕!”刘邦还与众人约法三章:第一,任意杀人的,要判死刑;第二,伤害别人的,要办罪;第三,对偷盗抢劫的,也要惩罚。这三条法律被广泛宣传,受到老百姓的一致拥护。他们拿着牛肉、羊肉和酒食来慰劳刘邦的部队,刘邦不收,说:“我们的军粮很充足,岂敢烦劳父老们破费?”从此,刘邦的威望更高了,老百姓都希望他能继秦为王。

运筹帷幄

【原文】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史记·高祖本纪》

【解释】运筹:策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在军帐内筹谋战略,拟订方案,发号施令,进行全面的策划、指挥。

张良是汉朝的开国功臣。他本是韩国人,祖父、父亲都做过韩国的相国。韩国被秦国灭掉时,张良还年轻,为了替韩国报仇,他变卖家产,到外面去结交英雄好汉。后来,他果然认识了一位勇士,就随他去刺杀秦始皇。张良为此专门铸造了一个重120斤的大铁椎。遗憾的是,这次刺杀行动失败了,张良受到通缉,便逃到下邳(今江苏邳县)。他在下邳隐姓埋名,一面钻研兵法,一面等候时机。

下邳距刘邦的家乡沛县很近。刘邦起兵后,张良就参加了他的部队。张良身体不好,从未带兵作过战。但他足智多谋,为刘邦出了许多好主意。因此,他和萧何、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成为刘邦的主要谋士。

公元前202年,刘邦正式当上皇帝,称汉高祖。汉高祖举办了一次盛大的庆功宴会,席间他对大臣们说:“我们今天欢聚一堂,说话不要有顾忌。你们说说,我是怎样得天下的?项羽又是怎样失天下的?”

大臣王陵等说:“皇上对将士有封有赏,所以大家肯为皇上效力;项羽嫉贤妒能,打了胜仗,忘了人家的功劳,所以失去了天下。”

汉高祖笑了笑。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知道,是成功还是失败,全在用人的得当与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应军饷,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无战不胜,无城不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当代的人杰,我能用他们之所长,正是我取得天下的根本原因。项羽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还谈什么拥有天下呢?”

大家都佩服汉高祖的高见。一年后,张良被封为“留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