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舒听到最后一句,才明白阎没、女宽是借吃饭来劝谏他。他非常羞愧,马上下令把梗阳那个女乐人辞退掉。
因势利导
【原文】孙膑劝田忌曰:“彼三晋(韩、赵、魏)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势而利导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释义】顺着事物发展趋势,加以引导,推动。
战国时候,庞涓是魏国的大将,因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很得魏惠王的赏识。
但是庞涓心中明白,他的同学、齐国人孙膑的本领比他强。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只有他掌握了祖传的十三篇兵法。
庞涓设计将孙膑骗到魏国,又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与齐国私通,导致孙膑受罚,被剜去了膝盖骨,从此再不能站立行走。幸亏齐国一个到魏国访问的使臣,偷偷将孙膑救回齐国。在大将田忌的推荐下,孙膑当上了军师。
公元前342年,魏惠王派庞涓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田忌与孙膑奉命援韩,但是孙膑不直接去救韩,而是去打魏国。庞涓接到告急文书,连忙退兵回国,可此时齐国的兵马已经进入魏国了,正在以逸待劳哩!
田忌向孙膑请教如何迎击魏军。孙膑说:“魏军一向轻视齐军,我们就利用它的弱点,顺应情势,采取有利于自己的办法消灭它。第一天,我们留下10万军士做饭的炉灶,第二天减少一半,第三天只保留3万军士做饭的炉灶,让魏军误以为我们的力量一天比一天削弱,放松警惕,然后我们再攻击它。”田忌非常赞同军师的谋略,照计而行。
庞涓果然上当了,他领着魏军得意扬扬地追击齐军,一直追到马陵。此时天已擦黑,而马陵地势险要,两旁尽是陡壁,中间只有一条小路,魏军只能摸黑前行,忽然,前边有兵士来报告:“山道都被木头堵住了。”庞涓一看,路边的树确实都被砍了,只留下一棵最大的立在那儿,树干上隐约有一行大字。庞涓叫兵士拿来火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赫然入目。庞涓大吃一惊,连忙命令后撤,但已晚了。早就埋伏在两侧山沟里的齐军万箭齐发,魏兵顿时大乱,死伤无数。庞涓自知已走投无路,长叹一声,拔剑自刎了。
从此,孙膑“因势利导”的名声传遍各诸侯国,他写的兵法一直流传至今。
饮鸩止渴
【原文】岂有触冒死祸,以解细微?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后汉书·霍胥(xu传》
【释义】鸩(zhen):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泡的酒能毒死人。用鸩酒来解渴。比喻只图解决眼前的困难,采取有害的办法而不顾严重的后果。
东汉时,担任过廷尉的霍胥,从小勤奋好学,少年时代就读了大量儒家经书,在当地出了名。
霍胥有个舅舅名叫宋光,在郡里当官。由于他秉公执法,得罪了一些权贵,被他们诬告篡改诏书,从而押到京都洛阳,关进监狱。
宋光下狱后,霍胥的心情一直不平静,当时霍諝虽然只有15岁,但各方面都已经比较成熟。他从小常和宋光在一起,对舅舅的为人非常清楚,知道舅舅不可能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他日思夜想怎样为舅父伸冤,最后决定给大将军梁商写一封信,为舅舅辩白。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宋光作为州郡的长官,一向奉公守法,以便得到朝廷的任用。怎么会冒触犯死罪的险去篡改诏书呢?这正好比为了充饥而去吃附子,为了解渴而去饮鸩酒呢?如果这样的话,还没有进入肠胃,到了咽喉处就已经断气了。他怎么可能这样做呢?”梁商读了这封信,觉得很有道理,对霍胥的才学和胆识也很赏识,便请求顺帝宽恕宋光。不久,宋光被免罪释放,霍胥的名声也很快传遍了洛阳。
有备无患
【原文】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尚书·说命中》
【释义】凡事有准备,就不会有灾患。
春秋时,晋悼公当了国君以后,想重振晋国的威名,像他的先祖晋文公一样,称霸诸侯。
当时,晋国的北方有戎、狄等部落,他们经常骚扰晋国的边境。于是,晋悼公采用大夫魏绛的建议,主动和戎、狄等部落和好,使北部边境安定了下来;接着又派出使者和中原鲁、燕、陈、宋等各诸侯交好,并多次召集各国诸侯一起会盟,大大提高了晋国的威望。晋悼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了中原诸侯的盟主。
这时,郑国是一个小国,一会儿和晋结盟,一会儿又归顺楚国。晋悼公很生气,公元前562年,他集合了宋、鲁、卫、齐等11国的部队出兵伐郑。郑简公兵败投降,给晋国送去大批礼物,计有兵车100辆,乐师数名,一批名贵名器和16个能歌善舞的女子。
晋悼公很高兴,把这些礼物的一半赏赐给魏绎,说:
“魏卿,是你劝我跟戎、狄和好,又安定了中原各国。8年来,我们9次召集各国诸侯会盟。现在我们和各国的关系,就像一曲动听的乐曲一样和谐。郑国送来这么多礼物,让我和你同享吧!”“能和狄、戎和好相处,这是我们国家的福气;大王做了中原诸侯的盟主,这是凭您的才能,我出的力是微不足道的。不过,我希望大王在安享快乐的时候,能够多考虑一些国家的未来。《尚书》里说:‘在安定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想到了,就会有所准备;有所准备,就不会发生祸患。’我愿意用这些话来提醒大王!”魏绎说。
晋悼公听了很感动,说:
“我一定接受你的劝告。但奖赏有功之臣,这也是应该的。你也一定要接受这些赏赐。”魏绎推辞不了,只好接受了晋悼公的赏赐。
有志者事竟成
【原文】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后汉书·耿弇传》
【释义】竟:最终。立定志向,努力实践,必能成功。用来勉励人立志上进。
耿弇(yan)是东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他对汉光武帝刘秀非常忠心,建国不久就建议皇帝消灭各方势力,统一全国。可是刘秀对耿弇的计划能否顺利实现,心存疑虑。耿弇便自告奋勇亲率大军,讨伐占据山东的张步。
此时,张步的力量尚比较强大。他的弟弟张蓝领着2万精兵,驻守在山东的西安县,而距西安县40里的临淄,也有张步的其他部队,共1万多人在防守。耿弇仔细分析了形势,认为西安虽小,但城池坚固、兵强马壮,而临淄虽然城大,却实力不强。于是,他决定佯攻西安,实攻临淄。
张蓝见耿弇来攻西安,十分害怕,督促士兵日夜严守,不敢有丝毫懈怠。一天半夜,耿弇突然集中优势兵力,向临淄发动猛攻。临淄的守军没有防备,一下子慌了手脚,只半天时间,就拱手让出了城池。张蓝一见临淄失手,也吓得逃跑了。耿弇把两个城都拿了下来。
张步见连失二城,十分气恼,亲自率领20万大军直取耿弇。双方杀得难解难分,东汉军牺牲很大,耿弇也中箭负了伤。刘秀很为耿弇担心,便亲自带了一支兵马前去增援。这消息传到耿弇军中,有的部将就劝耿弇:“张步的兵马仍很强,我们休战等援军吧。”耿弇教训道:“皇上驾到,我们只能宰牛备酒迎接,报告他胜利的消息,哪能把困难留给他来解决呢!”他忍着箭伤,拼死与张步对抗,从晨到暮,杀死敌军无数,尸首横亘在路上,绵延八九十里。
刘秀来到耿弇营中,张步早已大败而逃了。刘秀在众将面前大大夸奖耿弇道:“耿弇将军以前在南阳的时候,就提出过夺天下的重大建议,不过那时候总以为这是不容易办到的;而现在,这建议终于变成了现实。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愚公移山
【原文】太形(即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列子·汤问》
【释义】比喻不怕因难坚持到底的精神和有志者事竟成。
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落在冀州以南、河阳以北。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方圆700里。山北下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快90岁了。他每次到南面去很不方便,要绕一个大圈子才能到达。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
“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你们说好吗!”
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