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成语一看通:影响中国的300则成语故事
7504700000045

第45章 Y(2)

战国时代的齐威王,继承王位时还不足30岁,正是贪玩的年龄。他春风得意,全不把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祸福放在心上,整天只知道在宫中吃喝玩乐,沉溺于酒色之中。这样一连三年,搞得朝政混乱,人心涣散,边境上也频频传来警报。有的诸侯国看见齐国日趋衰落,便乘机进攻齐国,侵占了不少土地。群臣百官私下里议论纷纷,都担心如此下去国家将要灭亡,可是谁也没有胆量进宫直谏。

有个叫淳于髡(kun)的大臣很善于言辞。他进宫叩见齐威王,说:“臣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来不飞也不叫,您说,这到底是只什么鸟啊?”齐威王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喻他治国无功,就笑了笑说:“这可不是一只平凡的鸟呀,它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以后,齐威王开始振作起来,他带着群臣走出王宫,到各地视察。他先来到即墨,看见田里的庄稼长势很好,百姓生活也安康,就对即墨大夫说:“我在宫中天天听见手下人说你的坏话,现在却亲眼看见你的成绩,看来,你是一个正派人。”说罢,当场封给他1万户。

接着,齐威王又巡察了阿地,看见农田荒芜,百姓愁苦,非常生气,立即召来阿地大夫,训斥道:“在宫里天天有人帮你说好话,我今天才知你的真相!”当即令人将阿地大夫押回京城,又召集全国72个县的长官,视优劣给予奖惩。最后,把阿地大夫和那些帮他说好话的人都扔进油锅处死,杀一儆百。

同时,齐威王又整顿了兵马,严加训练,并亲自率领军队打败了魏国的入侵军队。自此,齐国朝政清明,局势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各国君主无不惊叹道:“齐威王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

一诺千金

【原文】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释义】诺:许诺,诺言。一许诺价值千斤。比喻说话算数,有信用。

秦末楚人季布,一向很仗义,肯助人,讲信用,在家乡楚地享有极好的声誉。他曾在项羽军中当过将领,并多次把刘邦统率的汉军打得狼狈不堪。所以,项羽被逼自杀,刘邦建立汉朝做了皇帝后,便下令悬赏捉拿季布。但由于季布威信很高,竟无人贪财告发。倒是有一位姓周的帮季布化了装,偷偷护送到鲁地,卖给朱家当雇工。姓朱的明白来人是刘邦通缉的季布,就想办法保护他,还嘱咐儿子好好款待。接着,他又专程赴洛阳,找到已被刘邦封为“汝阴侯”的好友夏侯婴。

姓朱的对夏侯婴说:“季布过去是项羽的部下,能不听从项羽的命令吗?今天皇帝因为自己的一点私仇,就要杀季布,太不能容人啦!季布是有名的贤人,如果追捕得太厉害,只能把他逼到敌国去,那岂不是重演了伍子胥的故事了吗?”

姓朱的一席话,打动了夏侯婴。经夏侯婴的劝解,刘邦终于赦免了季布,并且让他做了官。

这时候,有个名叫曹丘(复姓)生的楚人,来结交季布了。此人能说会道,专门靠结交权贵抬高自己的身价,乘机再捞点好处。季布很讨厌这种人,不愿理他。可是曹丘生死缠住季布不放,侃侃而谈道:“我是同乡,同乡之谊比什么都珍贵呀。您知道我们楚地有一句民谚吗?说是‘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您守信用的美德传扬得多么广远,这都是我为您作宣传的结果啊!我将您的盛名传扬天下,这份情义还不重吗?然而我听说,您还不乐意见我……”

季布架不住这番恭维,顿时改变了态度,忙说:“哪里,哪里,我可是一直在等候着您的呀……”他把曹丘生当上宾招待了几个月,临别时还送了他一份厚礼。从此,曹丘生也更卖力地替季布作宣传,使季布“一诺千金”的名声越来越大。

一钱不值

【原文】生平毁程不识不值一钱,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儿咕嗫耳语!《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释义】比喻毫无价值,含有鄙弃的意味。

汉武帝时,有一位丞相叫田蚡。他结婚的那一天,奉皇太后命令前去贺喜的列侯宗室很多。宾客中被邀请的有一位叫灌夫的,是个硬汉子,鄙视地位比他高的大官们;对那些地位微贱而有才能的人,则非常敬重。他性情刚直,讲究义气,说出的话,一定做到。

这天酒宴上,灌夫多喝了几杯,便端着酒杯走到田的面前,向田敬酒,田却以不能喝酒为名拒绝了灌夫的请求。灌夫见丞相不肯痛快地喝酒,心里有些不高兴勉强笑着说:“你虽然是个达官贵人,但也应该赏个脸吧!”

灌夫讨了个没趣,满肚子窝火,又走到临汝侯的面前要和他干杯。偏逢临汝侯这时正趴在程不识耳朵旁说话,没有理会他的要求。灌夫见状,气上加气,再也忍不住了,顿时脸色大变,骂临汝侯道:“你平常说程不识‘不值一钱’,今天长者在这里敬酒,你竟学妇人的样子咬耳根子!”

一窍不通

【原文】纣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吕氏春秋·贵直》

【释义】比喻不明事理,糊涂愚蠢的人。或比喻对某种技艺、学问一无所知。

殷纣王,是商朝的末代帝王,是一个被老百姓所怨恨的暴君。他整日胡作非为,不尽心朝政,沉湎于酒色,轻信宠妃妲己的谗言,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

纣王有一个臣子叫比干,是一位忠心的良臣。他看到纣王如此昏庸,心中十分着急,多次苦口婆心劝谏纣王改邪归正,为民多做好事。

有一次,纣王听信了妲己的话,下令杀害了无辜的梅伯,并要把梅伯剁成肉酱。比干知道此事后,又急忙劝谏纣王,希望他不要听信妲己的谗言,错杀无辜,并说这样下去是要亡国的。

比干一连几天极力劝谏纣王,引起了纣王的极大不满。纣王愤怒地嚷道:

“我早就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要把他杀了,取出心,解剖开来看个究竟!”

纣王果真杀了比干,并挖出了他的心。

孔子说起这件事,感叹道:“纣王心窍不通,如果通了一窍,那么比干就不会被杀害了!”

一日千里

【原文】田光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装之时,一日而驰千里;到其衰老,驽马先之。”《史记·刺客列传》

【释义】一天奔走一千里。原形容马跑得快。现形容进步快或发展迅速。

战国时期,燕国太子丹在赵国作人质时,与同在赵国尚未做秦王的嬴政相处很好。

后来,嬴政回国做了秦王,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嬴政不但没有顾念旧情,加以特别照顾,反而处处冷待他、刁难他。太子丹见此状况,便找了个机会,逃回了燕国。

回国后,太子丹一直耿耿于怀,想报复嬴政。但由于国家小,力量薄弱,难以实现自己复仇的愿望。

不久,秦国出兵攻打齐、楚、韩、魏、赵等国家,渐渐逼近了燕国。燕国国君害怕极了,太子丹也忧愁万状,就向他的老师鞠武求教能够阻挡秦国侵吞的好办法。鞠武说:

“我有一个好朋友,名叫田光,他很机智,有谋略,你可跟他商讨一个办法。”

太子丹请来了田光,非常恭敬地招待了他,并说:

“希望先生能替我们想个办法,能抵挡秦国的侵吞。”

田光听了,一言不发,拉着太子丹的手走到门外,指着拴在大树旁的马说:

“这是一匹良种马,在壮年时,一天可以跑千里以上,等到它衰老时,劣马都可以跑在它的前面。您说这是为什么呢?”

太子丹说:

“那是因为它精力不行了。”

“对呀!现在您所听说的关于我的情况,都还是我壮年的事,您不知道我已年老了,精力不行了。”

田光停了停又接着说:

“当然,虽然有关国家的大事我已无能为力,但我愿向您推荐一个人,我的好朋友荆轲,他能够承担这个重任。”

后来,太子丹结交了荆轲,派他去行刺秦王,但最后行刺以失败告终。

一网打尽

【原文】刘见宰相曰:“聊为相公一网打尽。”宋·魏泰《东轩笔录》

【释义】比喻全部肃清,多用在对歹徒的缉捕行动上。

北宋时,进奏院主官苏舜钦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他少年时就胸怀大志,是被当时政治革新派首领范仲淹推荐提拔起来的。

他豪爽激进,屡次上书宋仁宗皇帝,议论时政得失,批评当时的宰相吕夷简,引起吕的强烈不满,致使吕夷简想伺机陷害苏舜钦及其改革派。

有一年秋天,恰逢赛神会。以往,各官署衙门都要在此时拿出多余的东西变卖成钱,然后大家用这钱尽兴地吃喝玩乐。

苏舜钦为了在赛神会这天让大家玩乐得更痛快些,照例把进奏院里拆下的旧公文封套纸卖了,而且自己也拿出了十千钱来资助,作为玩乐的花费。其他接受聚宴邀请的人,也分别拿出钱来凑份子。

正当大家喝得高兴的时候,苏舜钦又叫了一些歌女来陪酒助兴。

当时,有个名叫李定的太子中舍官也想参加聚会,却未被邀请,李定怀恨在心,便在京城里到处宣扬苏舜钦和一批官员铺张浪费,寻欢作乐。

御史刘元喻素与苏舜钦不和,知道了这件事后连忙上奏章给仁宗皇帝。宰相吕夷简一见有机可乘,也跟着在皇帝面前推波助澜。

皇帝听了大怒,把苏舜钦卖掉拆下来的旧公文套一事定为“监守自盗”罪,免去了苏舜钦的官职。

那天参加宴会的其他人,有的免职,有的降职,有的被调到边远地方去任职,致使革新派受到沉重的打击。

刘元喻见此情况,便得意洋洋地向宰相吕夷简表功说:

“我总算替您把苏舜钦一伙一网打尽了。”

一字千金

【原文】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吕不韦列传》

【释义】一个字值千金。形容文辞精妙,价值极高,也形容书法作品十分珍贵。

秦孝文王有一个儿子叫异人,曾经在赵国当人质。阳翟的大商人吕不韦想了不少办法,花了不少金钱,不但把异人救回了秦国,而且使他当了太子。孝文王死后,异人即位成为庄襄王,吕不韦就做起了丞相,并被封为文信侯。异人之子嬴政即位之后,吕不韦就更神气了,权势大得吓人,朝廷内外的人都称他为“仲父”。

那时候,“战国七雄”中,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都是有权有势的贵族。家里都养着几千有学问的门客,名声很大。吕不韦认为像秦国这样的强国,在这方面却不如魏、楚、赵、齐等国,是不光彩的。他便也学别人的样子,广泛招纳学者名士,给他们很高的待遇,留养起来,一时也达三千人之多。这么多门客中,各个阶层、各种经历的人都有。吕不韦就教他们发挥各人特长写作,然后将他们的作品编辑成一部巨著,分“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6卷,160篇。内容包括天地万物、上下古今,可谓是洋洋大观、应有尽有。吕不韦非常得意,把这部著作定名为《吕氏春秋》,并且下令把书挂在首都咸阳的城门上,同时宣布:“凡能指出错误、删去一字或添加一字者,赏与千金。”旁边就放着现金,表示决不食言。

颐指气使

【原文】(李)振皆颐指气使,旁若无人。《旧五代史·梁书·李振传》

【释义】颐:腮、颊;颐指:用下巴的动作示意来指挥;气:神气;气使:用神情气色来指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来示意,指有权势的人傲慢的神气。

唐朝末年,朱温杀了宰相崔胤和他的亲信人员,只有裴枢、柳璨等人当宰相。接着,又叫裴枢强迫昭宗、百官和长安百姓迁往洛阳。昭宗到了洛阳,左右侍从人员都被杀死。但朱温还不放心,时常派李振到洛阳去窥察昭宗和一些大臣的动静。李振仗着朱温的权势,趾高气扬,目空一切,旁若无人。平时他都用动动下巴和盛气凌人的态度来指使别人;每次到洛阳,总要把自己看不顺眼的人罢斥掉几个。为此,人们在背后称他是“氐鸟枭”。

不久,朱温派人杀死了昭宗,另立李祝为帝,史称唐昭宣帝。宰相柳璨开出一张名单,说这批人爱成朋结党,制造是非,都该杀死。李振对朝官本来就很痛恨,因为他们多是进士及第的,因此他也对朱温说,唐朝所以破败,都是这些人违法乱纪的缘故。大王要办大事,这些人是不好对付的,不如一起杀掉为好。结果,30多名出身高门和科第的朝官,都被扣上浮薄的罪名,全部投入黄河死去。公元907年,唐昭宣帝把帝位让给朱温。朱温将国号改为大梁,史称后梁,朱温则为梁太祖。李振因功当上了户部尚书,这样,便更加趾高气扬了。

以貌取人

【原文】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释义】以:根据,凭;貌:外貌;取:衡量。根据外表来判断一个人品行、能力的优劣,并决定取舍。

春秋时,大教育家孔子有很多学生,其中有一个叫子羽,一个叫宰予,子羽长得很丑,宰予长得很英俊。孔子对他俩的态度截然不同。

子羽因为长得很难看,所以孔子第一次见到他时对他的印象就很不好。孔子心中想:

“这个人长得像个丑八怪,一定没有什么才气。”

因此,他对子羽的态度十分冷淡,后来子羽只好退学,回去自己钻研学问。

而宰予因为长得仪表堂堂,很有风度,加上他口才好,能说会道,因此孔子很喜欢他,认为这个学生将来一定很有出息。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孔子的意料,子羽是一个热爱学问和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他在离开孔子后,更加发奋努力学习钻研,成为一个很著名的学者,很多青年因此而慕名到他门下求学,他的名声也在诸侯之间传开了。

相反,宰予却非常懒惰。尽管孔子非常认真地教,可是他的学习成绩极差,孔子曾再三地劝导他,但他都不听,有时甚至天已大亮了,他还在床上睡懒觉,气得孔子把他比作没有用的朽木。

后来,宰予靠着他的口才,在齐国做官,可是没多久,就因为和别人一起作乱,被齐王处死了。

孔子听到宰予的死讯,很感慨地说:

“从子羽身上使我知道,不能以外貌来衡量一个人;而宰予的事也告诉我,不能凭一个人所说的话来衡量他。”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原文】及馈之毕,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厌而已。《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释义】拿卑劣的想法,去推测正派人的心思。

公元前514年,晋国的执政大臣韩宣子死去,由魏舒继任执政大臣。魏舒把两个旧贵族的田地分割为十个县,分别派一些贤能有功的人去担任这些县的长官。其中有个与他同姓同宗的魏戊,被派到梗阳县去当长官。

就在这一年,梗阳有人打一桩官司。魏戊觉得这桩官司他很难断定,便上报给魏舒处理。

这时候,诉讼的一方暗中把女乐人送给魏舒,魏舒打算收下来。魏戊知道这件事后,就对大臣阎没和女宽说:

“魏舒以不受贿赂而扬名各国,如果收下女乐人,就没有比这更大的贿赂了。您二位一定要劝谏他。”

阎没和女宽答应了。退朝后,他们等在庭院里。送饭菜的来了,魏舒就招呼他俩一起来吃。阎没和女宽眼盯着桌上的饭菜,接连三次叹气。饭吃完后,魏舒问他们说:“我听我的伯父、叔父说过,吃饭的时候要忘记忧愁,您二位刚才为什么三次叹气呀?”

阎没和女宽异口同声地说:“昨晚有人把酒赐给我们两个小人,所以没有吃晚饭,现在肚子饿得慌,见刚上来的饭菜,恐怕不够吃,所以叹气。菜上了一半的时候,我们责备自己:‘难道将军请我们吃饭会不够吃?’因此再次叹息。等到饭菜上光,我们愿意把小人的肚子当作君子的心,刚刚满足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