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昌觉得这个隐士很古怪,想见一见,便派了士兵去找姜子牙。姜子牙见了士兵理都不理,照旧钓他的鱼,一边钓一边自言自语道:“好玩,好玩,鱼儿不上钩,虾米瞎胡闹。”士兵们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只得空手回去禀报。姬昌一听,琢磨这人大概有点来历,于是当即派一名官员代表他去请姜子牙前来相见。姜子牙见到官员后,依然理也不理,照旧钓他的鱼,一边钓一边自言自语道:“好笑,好笑,大鱼不上钩,小鱼瞎胡闹。”官员弄了个大红脸,连忙回去报告姬昌。姬昌心里又惊又喜,明白自己遇上稀世人才了,于是斋戒三日,沐浴更衣,下令带上厚礼,亲自到渭河岸边去拜访姜子牙。姜子牙见他求贤若渴,这才答应接受聘请。
姜子牙入朝后,姬昌拜他为军师,以后又封他为丞相。姜子牙不负厚望,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消灭了纣王,建立了周朝。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出处】《史记·李将军列传》
【原文】余睹李将军恂恂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xi,小路)。”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释义】比喻为人真挚忠诚,自然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也指注意事实,不尚虚声。
汉朝初年,杰出的军事将领李广是一位难得的爱国英雄。他擅长骑射,英勇机智,沉着过人。担任上郡(今陕西与内蒙交界一带)太守时,他和匈奴打过不少恶仗。有一次,他率部下百十人追击匈奴的神箭手,和一支匈奴骑兵大部队遭遇上,敌人有数千名之多。部下见敌众我寡,个个大惊失色,准备快马加鞭转身撤退。李广却说:“慢!我方的大营离这里有数十里之远,现在我们要是转身逃跑,立即会被匈奴追上射杀干净。不如留在原地不动,匈奴一定会怀疑我方有伏兵,反而不敢进攻我们。”于是他命令士兵全部下马卸鞍,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匈奴人摸不透汉军葫芦里卖的啥药,不敢贸然上前进攻,又担心中了埋伏,相持到夜黑时分,果然仓惶退去。由于李广临危镇定,终于化险为夷,挽救了全体将士的性命。
李广作战时如同猛虎,但平时却沉默寡言,对士兵特别体恤爱护。他与士兵一个锅里吃饭,一个帐篷里睡觉;行军口渴遇上水源时,不到士兵们喝够,他是不会向河水走近一步的;皇帝赏给他的物品,也总是与部下一同分享。为此,士兵们都非常爱戴他,跟随他作战都非常英勇。
李广一生和匈奴进行过大小70多次战斗,立下了辉煌的战功,连匈奴的国王也不得不敬畏他的威名。可是汉朝的统治者始终没有重用他,相反,在他60多岁高龄奉命出征与匈奴作战时,竟逼他自杀而死。他死的那天,全军将士个个失声痛哭。老百姓听到消息,也无不悲伤流泪。
司马迁在他的巨著《史记》中,以赞颂的激情,记叙了李广可歌可泣的一生。司马迁评价道:李将军生性耿直诚实,口才不好,看上去像个乡下的农民。但他死的时候,举国上下,无不为他默哀悲悼。俗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听起来多么平常,其实包含着很深刻的道理呀!
天衣无缝
【原文】徐视其织女衣并无缝,翰问之,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云怪录:郭翰》五代·前蜀·牛峤
【释义】天仙的衣裳没有衣缝。比喻文章写得十分周密、严谨、完整,没有什么漏洞和破绽。
传说有个名叫郭翰的读书人,一个夏天的夜晚,独自在院子里乘凉。
忽然一阵清风拂面而来,郭翰抬头一看,惊奇得说不出话来。只见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从半空中飘然而至,落到了他的面前。郭翰心想,这准是位天上的仙女。一问果然不错,她是牛郎的妻子织女,织布织累了,到人间来解解闷。
郭翰目不转睛地打量着织女,不禁被她的服装吸引住了。这身衣裳色彩斑斓,闪烁不定。最令人叫绝的是,整套衣裳浑然一体,竟看不出一丝儿线缝。郭翰不禁纳闷:这衣服是怎么裁剪,又怎么做出来的呢?什么人有这么好的手艺?
织女仿佛看出了郭翰的心事,抿嘴笑着说:“这是天衣。天衣和你们人间穿的衣服可不一样,从来不用剪刀裁,也不用针线缝,当然找不到缝接的地方(天衣无缝)。”
郭翰第二天把夜里的奇遇告诉了左邻右舍,人们不禁啧啧称奇。
同仇敌忾
【原文】《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kai,愤怒,恨),而献其功。《诗·秦风·无衣》、《左传·文公四年》
【释义】表示抱着共同的愤恨,一致对付敌人。
东周春秋时期,有一首流传于军中的歌谣,表现了士兵们慷慨从军、同心对敌的乐观精神和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这首歌谣分为三节,可以反复咏唱。其中第一节是这样的:“谁说没有衣服?我的战袍就是你的。国王兴兵打仗,快把刀枪修好。我与你共同对付仇敌。”
“同仇”这个词就来源于上面的歌谣。
公元前623年,卫国的宁俞出使鲁国,鲁文王设宴招待。席间,文王让乐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宁俞一听就知道,这是周天子对诸侯恩赐、褒奖时的宴乐。为此,他在席间不作任何答谢之辞。
文王对宁俞在席间表示沉默不理解。宴饮完毕后,命人私下询问他是什么原因。宁俞回答说:“当年诸侯以周天子对敌人的愤恨为愤恨,所以为天子献上战功。天子为了酬谢诸侯,在酒宴中赐《彤弓》,赋《湛露》,这是应该的。但如今我们卫国来到鲁国表示友好,大王学天子赐诸侯的礼节,也命乐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沉默不言了。”
“敌忾”这个词就来源宁俞说的话。
投笔从戎
【原文】(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永事笔砚间乎?”《后汉书·班超传》
【释义】戎:军队。扔掉笔去参军。比喻弃文就武,为国立功。后遂以“投笔从戎”指文人从军。
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小儿子、《汉书》的编撰者班固的弟弟。他从小胸怀大志,虽然不注意修饰外表,不拘细节,但很孝顺长辈,常常在家干粗活、累活。他擅长辩论,并且阅读过各种图书和典籍。
汉明帝永平5年(公元62年),班固被召到京城洛阳做官,30岁的班超与母亲随同前往。由于家境贫寒,他经常替官府抄写书籍,以取得一些收入。
时间久了,班超对整天抄抄写写非常厌烦,觉得长期干这种事没有出息。一天,他正在埋头抄书,突然心有所感,把笔一扔,感叹地说:
“大丈夫纵然没有雄才大略,也应当像傅子介、张骞一样,到西域去建功立业,获得封侯的赏赐,怎么能老是这样埋头在笔砚之间抄书呢!”
同他一起抄书的人听他说这话都不以为然,讥笑他是异想天开。班超反感地说:
“你们这些庸碌的小人,怎么能理解壮士的志向呢?”
不久,班超参加了军队。他作战英勇,身先士卒,得到了升迁。
后来,汉明帝又派班超出使西域。在多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他只带着数十个随从,凭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加强汉朝和西域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推心置腹
【原文】降者咸不自安,光武知其意,命各归营勒兵,乃自来轻骑按行部陈,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由是皆服,悉降人分配诸将,率队遂数十万,故关西号光武为“铜马帝”。《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释义】置:放入。将自己的心放入别人的腹中,比喻真心待人。
汉平帝的大司马王莽篡夺汉朝政权以后,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声势最大的是赤眉军和绿林军。公元23年,农民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与王莽的42万大军展开决战,其中有一个叫刘秀的将领十分活跃。在这一战役中,王莽被打得惨败,几乎全军覆没。不久,农民军就攻进了京城,杀死了王莽。皇族刘玄被尊为天子,刘秀因为立了大功,被封为萧王。
刘秀是一个很有城府的人,并不甘心让刘玄做皇帝。刘秀在黄河以北一边与反对刘玄的零散农民军作战,一边扩充自己的势力。公元24年,刘秀在魏州和蒲阳大败赤眉军,收编了投降的部队,封降军的主帅为列侯,其他带兵的军官也都任命了官职。
可是这些投降的官兵很不放心,担心将来被刘秀消灭。刘秀看出他们的心病,便采取了一项出人意料的措施:下令每位降将仍回旧部,统率原来所属的兵马;他自己则只带很少的随从,到各投降部队去巡视,并不对他们加以戒备,以表示自己对他们绝对放心。这些投降的官兵见刘秀把他们当做自己人,立即解除了心中的疑虑,互相议论说:“萧王把自己的心都掏出来了,放在别人的腹中(推心置腹),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难道还不该为他赴汤蹈火吗?”于是,官兵对刘秀十分服从。
刘秀这种惯于给人以“推心置腹”感觉的本领,帮助他获得了帝位。他称帝后,没有像汉高祖刘邦那样诛杀功臣,而是赏给他们封地、钱帛与特权,然后劝他们一律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去过荣华富贵的生活,不再过问朝政。他还不时派官员带着异域进贡给他的奇珍异宝,去慰问这些隐退的功臣。这样,刘秀既巩固了皇权,又落得个不杀功臣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