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成语一看通:影响中国的300则成语故事
7504700000038

第38章 T(1)

贪得无厌

【原文】既而政在大夫,韩子懦弱,大夫多贪,求欲无厌。《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释义】贪心没有满足的时候。

春秋末期,周天子的权力已不再为大家所重视,一些当初受封的诸侯,都纷纷闹独立,扩展自己的领土。

那时,晋国是一个大诸侯国。国中有六个上卿:赵、魏、韩、范、智、中行。在六个上卿中,智伯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总是处心积虑地想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有一次,智伯联合韩、赵、魏去攻打中行氏,在把中行氏消灭后,他便把中行氏的土地侵占了。过了几年,智伯又派人去向韩康子要求割地,韩康子惧怕智伯,便忍气吞声地割了一块有一万户人家的地方给他。

智伯得到这块土地以后,很是喜欢。接着,他又派人去向魏桓子要求割地,魏桓子本不想给他,但怕他起兵攻打,也不得已割让了一块土地给他。

这时候,智伯得意极了。他以为所有的人都怕他,于是他又派人去要赵襄子割让蔡和皋狼这两个地方。

可是,赵襄子却不答应,说:“土地是先人的产业,我不能随便送人!”

智伯得知赵襄子不肯割让土地,十分生气,便约韩康子和魏桓子一同去讨伐赵襄子。

赵襄子知道自己寡不敌众,便采纳了谋士张孟谈的计策,迁到晋阳城中坚守。结果智伯围攻晋阳三年,却一直没能攻下来。

但这时候,晋阳城里粮食快要完了,智伯又用水淹城,形势十分危急。赵襄子便派张孟谈去游说韩康子和魏桓子,说动他们反过来反攻智伯。

韩康子和魏桓子本来就对智伯不满,知道智伯贪得无厌,灭了赵襄子对他们没什么好处,便答应和赵襄子一起联合起来,灭掉智伯,然后平分智伯的土地。

于是,三家约定由赵襄子乘夜出兵袭击,韩康子和魏桓子作内应。结果,三家联合,终于击败了智伯,并将他杀死。

就这样,贪得无厌的智伯落得了一个可悲的下场。

谈笑自若

【原文】宁受攻累日,敌设高楼,雨射城中,士众皆惧,惟宁谈笑自若。《三国志·吴书·甘宁传》

【释义】自若:跟平常一样有说有笑,从容自如。形容情势异常而仍和平常一样谈笑。

三国时,东吴的名将甘宁,因有战功,被任命为西陵太守、折冲将军。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后,孙权和刘备的联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南郡。驻守南郡的魏将曹仁以逸待劳,击败了吴军的先头部队。吴军大都督周瑜大怒,准备与曹仁一决雌雄。甘宁上前劝阻,认为南郡与夷陵互为犄角,应该先袭取夷陵,然后再进攻南郡。周瑜接受了他的建议,命他领兵攻取夷陵。甘宁率军直逼夷陵城下,与魏军守将曹洪激战。曹洪败走,甘宁命令部下迅速夺取夷陵。当时他的兵力很少,只有几百人。入城后立即招兵,但也不过千人。当天黄昏,驻守南郡的魏将曹仁,派曹纯和牛金引兵与曹洪汇合,共聚五千余人,把夷陵城团团围住。曹军架设六梯攻城,被甘宁守军击退。

第二天,曹军堆土构筑高楼,然后在高楼上向城中射箭。箭如雨下,射死射伤不少吴兵。将士们都恐惧起来,惟独甘宁跟平时一样,谈话笑容非常自然。他命人收集曹军射来的数万枝箭,选派优秀射手,与魏军对射。由于甘宁率军沉着顽强地固守,曹军无法攻破城池。

叹为观止

【原文】公子札来聘,见舞《韶箾箫须》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dao,覆盖)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释义】叹:赞叹;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称赞所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吴国君主寿梦病危时,把四个儿子诸樊、余祭、余昧、季札召集到病床前,安排后事。寿梦认为幼子季札最贤能,想让他做君主,可是季札拒绝了。于是,寿梦立下遗规,由四个儿子依次传位,最终由季札为君。

寿梦死后,诸樊为君13年死了,余祭在位17年被刺杀,三弟余昧继位,拜季札为相。季札主张罢兵安民,结交齐、晋等中原诸侯,余昧同意季札主张,派他出使鲁、齐、郑、卫、晋等国。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来到鲁国,表示愿与鲁国世代友好相处。鲁国很高兴,用舞乐招待季札。季札精通舞乐,一边观赏,一边品评,当鲁国演出《韶箫》舞时,季札便断定这必然是最后一个节目了。观罢《韶箫》,季札赞叹一番,然后非常得体地道谢:“这舞乐好极了,我们就观看到这里为止吧!”鲁国人感到非常惊奇,季札竟能预知这是最后的一个节目!

螳臂当车

【原文】《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挡)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韩诗外传》:齐公出猎,有螳螂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御曰:“此螳螂也,其为虫,知进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轻就敌。”《庄子·人间世》;汉·韩婴《韩诗外传》

【释义】螳臂:螳螂的前腿;当:阻挡。螳螂举起前腿,妄图把前进的车子挡住。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去做办不到的事情。

有一次,齐庄王乘着马车,带着随从到郊外去打猎。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马蹄得得、车轮滚滚,势不可挡地急速向前行进。

突然,有一只青色的小虫子横在了大路中间,高高地举起两只前爪,气势汹汹地向车队迎面扑过来(螳臂当车)。

齐庄王觉得眼前这情景很滑稽,这么一只小小的虫子,怎么能挡得住飞速奔驰的马车呢?他侧身问自己的车夫:“你看见没有,那是什么虫子?怎么如此狂妄自大、不可一世?”

车夫耸了耸肩膀,回答道:“陛下没有听说过吗,这就是螳螂呀!”

“这种虫子虽然个头不大,力气很小,可是却目空一切。它只知道前进,不知道退却。它从来都不估计一下自己有多大力量,也不懂得掂量一下对方是强大还是弱小,总是一味地拼命进攻,企图把别人吓退。这正是它的可悲之处。陛下不是看到了吗,它刚才张牙舞爪地想挡住我们的去路哩!”

齐庄公听罢一言不发,若有所思。

说话间,沉重的马车早已隆隆地从大路上驰过,飞速而去,将这只目空一切的螳螂碾得粉碎。

螳螂捕蝉

【原文】螳螂捕蝉,志在有利,不知黄雀在后啄之。《吴越春秋》

【释义】比喻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即将到来的祸患。全句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春秋时期,吴国逐渐强大起来,可楚国是吴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吴王于是萌发了派兵攻打楚国的念头。他怕别人动摇自己的决心,就对身边的大臣们说:“这件事就这么决定了,军队先去做准备,谁要是敢提出反对意见,我就把他处死!”

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吭声。有一个年轻的皇家侍卫官,想劝吴王放弃进攻楚国的打算,但又不敢直说,苦思冥想了几天,终于想出一个办法。

吴王有早晨散步的习惯。于是每天早晨天一亮,这个侍卫官就拿着弹弓,到王宫的花园里转来转去。吴王忍不住产生好奇心了,对他喊道:“喂,小家伙,你在忙什么?衣服都湿成这样了,吃饱了撑得慌呀?”

侍卫官招手请吴王过去,说:“陛下,您瞧,那棵树上有一只知了,正在一边品尝着晨露,一边站在高高的树枝上唱歌,满足得不能再满足了;可是它却不知道有一只螳螂正在它的身后,已经弓起身子,举起前爪,正打算钳住它;可是,螳螂也不知道有只黄雀正埋伏在它的头顶上,黄雀伸长脖子想把螳螂当成腹中的美餐,得意得不能再得意了;可是黄雀不知道我正拿着弹弓,已经牢牢地瞄准了它!它们三个都犯了同一个错误:这就是都只想着眼前的利益,而没考虑到隐藏在身后的危险。”

吴王听罢拍拍脑袋,恍然大悟,连声说:“你讲得很有道理呀!”于是,他就把攻打楚国的计划搁下了。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原文】自古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不愿,怎强得他?《分金记·强徒夺节》明·叶良表

【释义】太公:姜尚。比喻完全心甘情愿。

商朝末年,纣王当政。这是个生性残暴、以杀人为乐的君主,不知有多少朝臣和百姓在他的手下无故丧命。姜子牙原是朝廷的大夫,见纣王如此荒淫无道,不愿为这样一个暴君效命,又听说诸侯姬昌爱护人民、招揽人才,便毅然放弃了官职,隐居到姬昌管辖的渭河岸边,等待时机。

平日姜子牙常在渭河边垂钓,可钓鱼的方法实在与众不同!他用的鱼钩是直挺挺的,上面又不放鱼饵,鱼钩离水面足有三尺之高,嘴里还念念有词:“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天下哪有这样钓鱼的呢?他的怪诞举动很快传到了诸侯姬昌的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