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相见要手执玉器,这是从周朝就开始施行的礼节,所以今天这件事情要用礼来看待。用礼来看待这件事,两位君主都快要死亡了。礼,是死亡或生存的主体,人的一举一动,或左或右,以及揖让、进退和俯仰等等,就从这里选取它;朝会、祭祀、丧事、征战等等,也要用礼来观察它。眼下是正月,在一年之初诸侯相互朝见,是不顾规定的礼仪,说明他们心里已经没有礼了。朝会不合于礼,哪里能够长久?邾国君主的高和仰是骄傲,鲁国君主的低和俯是衰落。骄傲接近动乱,衰落接近疾病。鲁国的君王是主人,恐怕也会先死去!”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原文】失此二策,羌人致敢为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是既然矣。《资治通鉴·汉记》
【释义】形容只稍微差一点,结果会造成极大的错误或失误。
赵充国,是西汉时代的上圭(今甘肃清水县)人。有一次他奉汉宣帝的命令去西北地区平定叛乱。
到了那儿,一看形势,叛军的力量较大,但军心不齐。他就决定采取招抚的办法,避免兵士遭受重大伤亡。
经过他的努力,果然有1万多叛军前来投诚。赵充国便打算撤回骑兵,只留一小部分部队开垦土地,等待叛军全部归顺。
可是还未等到他把情况上报皇帝,皇帝却已下达了限时全面攻击叛军的命令。经过再三考虑,赵充国决定还是按照自己原来的打算去做招抚叛军的工作。
赵充国的儿子赵卯听到这个消息,急忙派人劝他父亲接受命令,省得因违抗皇帝命令而遭杀身之祸。反正是皇帝命令出兵,打胜仗还是打败仗,都由皇帝负主要责任。
事实也确实如此。赵充国曾向皇帝建议让酒泉太守辛武贤去驻守西北边境,但皇帝却采纳了丞相、御史们的建议,派了不懂军事的义渠安国带兵,结果被匈奴人杀得大败。
有一年,金城、湟中粮食大丰收,谷子的价钱很便宜。赵充国向皇帝建议收购300万石谷子存起来,那么边境上的那些人见到军队的粮食充裕,人心归顺,他们想叛变也不敢动了。
可是后来耿中丞只向皇帝申请买100万石,皇帝又只批40万石,义渠安国又轻易地耗费了20万石。正由于做错了这两件事,才发生了这样大的动乱。
赵充国想到这些,深深地叹了口气说:
“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啊!如今战事未停,危机四伏,我一定要用生命来坚持我的正确主张,替皇帝扭转这个局面。我想,明达的皇帝是可以对他讲真心话的。”
于是赵充国把他撤兵、屯田的设想奏报皇帝,汉宣帝接受了他的主张,最后招抚了叛军,达到了安邦定国的结果。
识时务者为俊杰
【原文】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即司马徽),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释义】比喻能认清形势和潮流的人才是英雄。
三国时蜀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依靠叔父诸葛玄过活。17岁那年叔父也去世,于是在襄阳城西的隆中置了一点田产,盖了几间屋子,一面耕种,一面读书。
诸葛亮在隆中住了10年。这期间他读了大量经史和诸子百家的著作,获得了丰富的政治、军事、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他又注意研究当时的政治形势,逐步形成了一套政治见解。
当时,刘备正依附荆州牧刘表,他觉得要成大事,必须找有智谋的人辅佐,因此一直在物色有见识的人才。
后来,刘备听说司马徽在襄阳很有名声,便去拜访他,并问他对当今天下大势的看法。
司马徽说:“平庸的书生文士怎么会认清天下大势?能认清天下大势的人才是杰出人物。这里的卧龙和凤雏,才是这样的杰出人物。”
视死如归
【原文】管子复于桓公:“……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若王子城父,请置以为大司马……”《管子·小匡》
【释义】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惜牺牲生命。
管子,即管仲,名夷吾,字仲,颖上人,春秋初期政治家。春秋初期,齐桓公任命当时的大夫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婉言辞谢,却举荐了管仲。齐桓公问管仲治理政治、复兴国家的方针大略,管仲答复齐桓公说:
“开垦大量的土地,扩大城镇的规模,发展生产,利用土地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我不如宁越,请派他去做管理经济的官;能审时度势,说话有分寸,举止得体,礼仪娴熟,我不如隰朋,请派隰朋去管理外交;能不辞辛劳,不惜个人生命,不计较个人富贵名利,直言耿直,敢冒犯进谏,我不如东郭牙,请派他做主管监察的大臣;整肃军队,打仗英勇,战鼓一鸣,全军将士毫不畏惧,一致英勇挺进,把死看成回家一样,我不如王子城父,请派他去管理军队;断案英明,不杀无辜的人,不冤枉无罪的人,我不如弦章,请派他管理司法。您如果想治国强兵,有这五个人就足够了,若您还想称霸的话,那么,还有我管仲在这里。”
齐桓公听了管仲的话,觉得很有道理,连连称赞管仲,任他做宰相,并依照管仲的意见,分派了这五个人的官职,让他们接受管仲的统一领导。这五个人果然在自己的职位上干得很好。在管仲的辅佐下,十年以后,齐国渐渐地强大了起来,成了诸侯国的霸主。
“视死如归”是管仲答复齐桓公治国方略时说的一句话,意思说不怕死,看到死就如要回家一样,用以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惜献出生命。
司空见惯
【原文】髟委(wo)鬌(duo)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赠李司空妓》唐·刘禹锡
【释义】司空:古官名。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较为出色,被白居易推崇为“诗豪”。
刘禹锡从小就很爱学习,22岁时就考中了进士,与柳宗元一起考上的。他雄心勃勃,立志干一番大事业。
贞元21年(公元805年),唐顺宗当上皇帝,重用主张革新的王叔文。刘禹锡支持王叔文的改革,也受到提拔,皇帝让他参与管理全国财政。
刘禹锡勤于处理政事,不辞劳苦,满腔热情,以为可以一展宏图、安民济世了。不料守旧派大臣极力反对,迫使顺宗退位,拥立太子李纯,就是历史上的宪宗。
宪宗即位后,当即赐死王叔文。刘禹锡作为改革派代表人物也被逐出长安,贬往江南边远山区。
刘禹锡贬官之后,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研究民歌,从中汲取养料,因而诗的风格发生剧变,名气也大振。
刘禹锡的诗质朴明快,生活气息浓郁,在当时的诗坛上独树一帜,大受赞赏。司空李绅就是其中之一,他很仰慕刘禹锡的才名。
刘禹锡回京后,李绅专门设宴,邀请刘禹锡,宴席过后,叫来一个年轻的歌妓,让她唱了一首当时的名曲——《杜韦娘》——来为刘禹锡送行。刘禹锡非常感动,当即吟了一首诗:
髟委(wo)(duo)宫样妆,
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
断尽江南刺史肠。
这首诗说的是歌妓宫样妆的打扮,她梳着高高的像一团黑云一样的发型,迎着春风唱了一曲《杜韦娘》。这在司空眼中,本是屡见不鲜平淡无奇,但对我来说却令我这个江南刺史愁肠寸断啊!
李绅听罢,当即把歌妓送给了他。
死灰复燃
【原文】(韩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燃)乎?”田甲曰:“然(燃)即溺之。”《史记·韩长孺列传》
【释义】死灰:熄灭的火灰;复燃:又烧起来。燃烧后熄灭的灰烬,又燃烧起来。比喻已经消失的人或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指坏人或坏事。
汉景帝在位时期,朝中有位足智多谋、谦逊厚道的能臣叫韩安国。他曾领兵平息了以吴王刘濞(bi)为首的七国叛乱,因而深得景帝的赏识,成了皇帝的宠臣。
有一年,韩安国受到一件案子的牵连,被关进蒙县狱中,等候判决。蒙县狱吏田甲是个心术不正的势利小人,他见韩安国失了权势,就经常找借口欺侮韩安国,对韩安国百般凌辱。
韩安国哪里受过这样的侮辱。一次,田甲又借故辱骂韩安国,韩安国实在忍受不住了,就指着田甲的鼻子大骂道:“你这个卑劣无耻的小人,不要以为我韩某从此再没出头之日了,你把我看作为灭了火的灰烬,难道死灰就不可能重新燃烧起来吗?”
田甲听了,嘻嘻冷笑几声,满不在乎地说:“倘若真的死灰复燃了,我就撒泡尿浇灭它!”说完扬长而去。
过不多久,景帝的兄弟梁孝王感念韩安国的功劳,就请求景帝赦免韩安国。景帝同意了,将韩安国从蒙县狱中释放了出来。韩安国出狱后,当了梁孝王的内史,官职比以前还高。田甲听到这个消息,吓得魂不附体,忙逃之夭夭了。
韩安国一出狱,就命手下人寻找田甲,准备好好戏弄他一番,还故意放出风声,如果田甲不来见他,就将田甲满门抄斩。
田甲慌了神,只好硬着头皮去韩安国那儿请罪。一见面,田甲就扑通跪倒在地,一个劲地磕头求饶。
韩安国见田甲这副丧魂落魄的狼狈样,忍不住笑了起来:“田甲,现在死灰复燃了,你来撒泡尿浇灭它吧!”
田甲吓得面无人色,瘫软在地上……
四面楚歌
【原文】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形容人的环境险恶,已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
秦末农民大起义后期,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为争夺天下,在中原大地展开了一场殊死决战。公元前202年,刘邦率领汉军,将项羽的楚军重重包围在垓下。
楚军被围困了好多天,形势十分危急。骁勇善战的西楚霸王项羽领着楚军突围了好几次,都没能冲出去。一天深夜,项羽正在帐中阅读兵书,寻找策略。忽然,四面八方传来了阵阵楚地的民歌。项羽听了,不由大吃一惊,心想:汉军难道已完全占领了楚地?不然,汉军阵地上怎么有那么楚人!其实,汉军并没有完全占领楚地,这四面楚歌,是刘邦命令汉军用楚地的方言唱的,目的是为涣散楚军的军心。果然,楚军士兵听到汉军阵地上传来了乡音,都以为自己家乡被汉军占领了。这四面楚歌激发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就跟着汉军哼唱起来,不少人一边唱,一边哭泣,一时间,楚营上空哭声一片。
项羽坐在帐中,眼看着军心涣散,再也不可收拾,不禁心乱如麻。这时,他所钟爱的妃子虞姬为安慰他,就一边舞剑,一边用凄楚的嗓音唱起楚歌。项羽听着看着,忍不住泪流满面。虞姬为了不拖累西霸王,唱完就刎颈自杀了。
当天夜里,项羽带领一支几百人的江东子弟兵,杀开一条血路,突围南逃。万余名汉军紧紧追杀上来。项羽逃到乌江边上,身边仅剩下20余骑。
在这危急时刻,乌江亭长撑着小船赶到江边,他苦苦劝说项羽渡江,回到江南重振旗鼓。项羽以为大势已去,自觉没有面目重见江东父老,宁死不愿渡江逃生。他挥舞着宝剑,同追杀上来的汉军进行了殊死格斗,一个人杀死数百名汉军将士,最后,他自刎在波涛汹涌的乌江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