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成语一看通:影响中国的300则成语故事
7504700000036

第36章 S(1)

三顾茅庐

【原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诸葛亮

【释义】顾:拜访;茅庐:草房。比喻三次去拜访人,或比喻请人的恳切之心。

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失意一时。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

“此地有‘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刘备多方打听,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书史,是个杰出人才,便专程到隆中去拜访。

他前后一共去了三次,头两次诸葛亮避而不见,第三次才亲自出迎,就在茅庐中和刘备共同探讨时局,分析形势,设计如何夺取政权统一天下的方略。刘备大为叹服,愿以诸葛亮为师,请他出山相助,重兴汉室。诸葛亮深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答应了刘备的请求,离开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此后,诸葛亮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帮助刘备东联孙吴,北伐曹魏,占据荆、益两州,北向中原,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与东吴、曹魏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秉承刘备遗志,继续出兵伐魏。他在向后主刘禅(阿斗)上的一道奏表中写道:

“先帝不嫌臣卑微鄙陋,屈尊枉驾,前后三次亲自登门,访臣于草庐之中……”流露出对刘备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感情真挚动人。

三人成虎

【原文】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战国策·魏策二》

【释义】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重复出现,便可能使听者信以为真。

战国时期,魏国和赵国订了友好盟约,魏王要把太子送到赵国国都邯郸去做人质。魏王不放心年幼的太子,就派亲信大臣庞葱陪同前往。

庞葱担心离开魏国以后,有人会到魏王那里去说他的坏话。他又不好直接向魏玉讲明自己的忧虑,临行之前,他就很婉转地问魏王:“大王,如果有人向您报告,我们大梁的街上跑来了一只斑斓猛虎,您相信吗?”魏王不假思索地说:“老虎一向生活在山林里,怎么会跑到大街上来呢?我不会相信!”

庞葱接着问:“如果紧接着又来了第二个人,他把这只老虎说得活灵活现,大王会相信吗?”魏王缓缓答道:“嗯,如果两个人都这样讲,我倒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问:“要是马上又有第三个人前来报告,说那只猛虎闯入民宅,已咬死好几个人了,大王,您会怎么想呢?”魏王无奈地说:“大家都这么讲,我也就深信不疑啦!”

庞葱话锋一转,讲了自己的心思:“现今我要陪太子去邯郸,邯郸离我们的都城大梁,比王宫离大街远得多啦。我走后,到您那儿说我坏话的人一定不止三个,请大王明察!”

魏王听明了庞葱的话意,紧紧拉着庞葱的手说:“我信任你,你就放心去吧!”

庞葱陪同太子到邯郸不久,果然有不少嫉贤妒能的人对魏王说庞葱的坏话。魏王开始时不信,可后来,讲坏话的人越来越多,魏王也就信以为真了。

太子期满回国了,庞葱随太子一道回到大梁。可这时,魏王已不再宠信他了,甚至不见他。庞葱从此抑郁不得志,常常一人独自叹息:“唉,人心险恶,果真是‘三人成虎’啊!”

塞翁失马

【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淮南子·人间训》

【释义】塞:边塞;翁:老人。塞翁走失了一匹马,比喻坏事可能变成好事。

古时候,北方边塞附近有个善于骑马的人,人们管他的父亲叫塞翁。

有一天,塞翁家的一匹马撒起野来,跑到塞外胡地去了。他的邻居们得知此事,都替他惋惜,跑到他家里,劝慰他不必过于伤心。谁知塞翁听了众人的话,满不在乎地说:“不就是丢了一匹马吗,没什么大不了的!依我看,马儿跑走了,说不定会给我带来好处呢!”邻居们听得目瞪口呆,谁都不相信会有什么奇迹发生。

过了一段日子,塞翁家的那匹马由于过不惯胡地的生活,自己跑了回来,并且还带来了一匹胡人的骏马。邻居们知道后,又都不约而同地赶来向塞翁庆贺。他们拍着那匹胡马,啧啧称赞。可塞翁并不为此感到高兴,皱着眉头叹息道:“这有什么值得庆幸的。没花分文得了一匹胡马,弄不好会给我家引来灾祸啊!”邻居们听了不以为然,心想:塞翁肯定是老糊涂了,不然怎会连好事坏事都分不清了?

塞翁的儿子很喜欢骑马,自从家里添了那匹胡马,就整天骑出去游玩。谁知那匹胡马未经驯化,很不服人管教。一天胡马把塞翁的儿子掀翻在地,他被摔断了一条腿,落得个终生伤残。

邻居们闻此不幸的消息,纷纷赶来向塞翁表示慰问。可塞翁一点也不难过,反而劝慰大家:“各位不必为我的孩子忧伤,他的腿瘸了,虽然很不幸,但也可能因祸得福啊!”

果然,一年之后,胡人挥戈南下,大举入侵边塞。边塞上的所有青壮男人都应征入伍,与胡人展开激战,其中绝大部分的人都死在了战场上。塞翁的儿子因伤致残,是个瘸子,就没有去当兵打仗,因而和年迈的塞翁一起保全了性命。

声东击西

【原文】声言击东,其实击西。《通典·兵典六》

【释义】作战中虚张声势使敌人产生错觉,而突然袭击其不备之处。

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和项羽打起仗来。

有一年夏天,刘邦在彭城被项羽的楚军杀得大败,许多将官也投降了项羽。本来已经归顺刘邦的魏王豹,这时看到楚军的势力强大,便借口回去看望生病的亲人,离开汉军,到达河关后,就与项羽和好,宣布反汉。

魏王豹投降楚军,这对刘邦在军事上造成极大的威胁,有被他们左右夹击的危险。刘邦派郦先去说服魏王豹,动员他重新回到汉军来,可是他哪里肯呢?没有办法,刘邦只好派韩信为左丞相,领兵去攻打魏王豹。

魏王豹得知汉军进攻的消息,就任命柏直为大将,统率兵马扼守在黄河东岸的薄坂,封锁黄河渡口临晋津,阻止汉军渡河。柏直还命令部下,把老百姓的船只全部搬走,不许民船下河。他把薄坂防守得十分严密,自以为汉军就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过黄河,魏王豹可以高枕无忧了。

韩信带领汉军来到前线,看到薄坂地势险要,柏直又有重兵坚守,知道从这里硬攻很难获胜。经过反复考虑,他想出一个“声东击西”的战术。他将军营扎在蒲坂对岸,军营四周插上旗帜,又弄来一些船只。白天让士兵操练、呐喊,夜里掌灯举火,调兵遣将,作出要从这里强渡黄河的架势。背地里他却把汉军主力偷偷向北移动,选择了夏阳作为偷渡黄河的据点。

魏王看到黄河对岸的汉军,调动繁忙,喊杀震天,以为韩信真要从薄坂渡河。柏直乐得拍手大笑:

“韩信之辈真是一伙笨蛋,我这里坚如磐石,固若金汤;再加上黄河水深流急,休想渡过河来!”

于是他便放心睡觉去了。

汉军开到夏阳以后,韩信命令士兵赶紧做木桶。把几个木桶连在一起,上面拴上木排,倒扣在水面上,就成了渡筏。汉军乘着这些渡筏,偷渡到对岸。因为魏军在那里没有派兵防守,所以汉军顺利地渡过黄河,攻陷了魏军后方要地安邑。

魏王豹毫无准备,慌忙领兵迎战,结果让汉军打得惨败,他自己也被韩信活捉了。

生灵涂炭

【原文】先帝晏驾贼庭,京师鞠为戎穴,神州萧条,生灵涂炭。《晋书·苻坚载记》

【释义】形容百姓陷于泥潭火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十六国时期,前秦在苻坚的统治下,加强中央集权,注意农业生产,增加了财政收入,逐步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并夺取了东晋的一小部分土地。但是,由于连年用兵,百姓负担沉重,加深了境内的阶级矛盾。特别是建元19年(公元383年)苻坚征调90万大军攻伐东晋,结果在淝水大败,使国家元气严重受损,各族首领乘机反秦自立。

两年后,前秦受到后燕和后秦的攻伐,都城长安被困。苻坚被迫退到五将山,不久被后秦王姚苌的军队活捉,囚禁在一个寺庙里。姚苌威逼苻坚交出玉玺,苻坚不仅坚决拒绝,而且痛骂姚苌。于是姚苌下令处死了苻坚。

前秦的幽州刺史王永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派人通知苻坚的儿子苻丕,并拥立他即皇帝位。第二年,苻丕大封群臣,王永被加封为左丞相。

王永就任后,写了一篇檄文(一种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号召前秦在各地的武装力量联合起来,讨伐后秦的首领姚苌和后燕的首领慕容垂。檄文中写道:

“先帝不幸在贼人控制的地方被害,京师长安成为敌人的巢穴,国家凋败,百姓生活在泥沼、炭火之中,痛苦不堪。各地文武官员见到本檄文后,要马上派兵马前来会师,准备作战。”

尽管如此,但由于后秦兵力强大,王永指挥的各地兵马实力不强,终于失败。公元394年,前秦被后秦攻灭。

生死存亡

【原文】子贡曰:“以礼观之,二君者,皆有死亡焉。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将左右周旋,进退俯仰,于是乎取之!”《左传·定公十五年》

【释义】表示情势十分危急,已经到了非存即亡的关键时刻。

公元前495年,邾国的君主隐公来到鲁国,会见鲁国的君主定公。鲁定公举行隆重的仪式欢迎他。当时,孔子的学生子贡名声很大,也被邀请观礼。

欢迎仪式开始后,邾隐公仰着脸,把玉器高高举起,态度很傲慢。鲁定公接受玉器的时候,俯着脸,弯着腰。两位君主不同的神情和态度,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照。

在旁观礼的人们都非常惊讶。子贡对此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