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成语一看通:影响中国的300则成语故事
7504700000035

第35章 R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原文】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释义】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的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两个宫人奉命把尸体装在筐里,抬到宫外去埋葬。

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轻描淡写地说:

“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

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说道:

“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竟派刺客去暗杀赵盾。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直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一个名叫赵穿的人杀死。

任人唯贤

【原文】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释义】表示用人只凭才这一标准。

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纠,另一个叫公子小白,他们各有一个很有才能的师傅。由于襄公荒淫无道,公元前686年,公子纠跟着他的师傅管仲到鲁国去避难,公子小白则跟着他的师傅鲍叔牙逃往莒国。

不久,齐国发生大乱,襄公被杀,另外立了国君。第二年,大臣们又杀了新君,派使者到鲁国去迎回公子纠当齐国国君,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

公子纠的师傅管仲,怕逃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因为离齐国近,抢先回国夺到君位。所以经庄公同意,先带领一支人马去拦住公子小白。

果然,管仲的队伍急行到即墨附近时,发现公子小白正在赶往齐国,便上前说服他不要去。但是,小白坚持要去。于是管仲偷偷向小白射了一箭。小白应声倒下,管仲以为他已被射死,便不慌不忙地回鲁国去护送公子纠到齐国去。

不料,公子小白并未被射死,鲍叔牙将他救治后,赶在管仲和公子纠之前回到了齐国都城,说服大臣们迎立公子小白为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再说管仲回到鲁国后,与公子纠在庄公军队的保护下来继任君位。于是,齐、鲁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鲁军大败,只得答应齐国的条件,将公子纠逼死,又把管仲抓起来。齐国的使者表示,管仲射过他们的国君,国君要报一箭之仇,非亲手杀了他不可,所以一定要将他押到齐国去。庄公也只好答应。

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往齐国。一路上,他又饥又渴,吃了许多苦头。来到绔乌这个地方时,他去见那里守卫边界的官员,请求给点饭吃。

不料,那守边界的官员竟跪在地上,端饭给管仲吃,神情十分恭敬。等管仲吃好饭,他私下问道:“如果您到齐国后,侥幸没有被杀而得到任用,您将怎样报答我?”

管仲回答道:“要是照您所说的那样我得到任用,我将要任用贤人,使用能人,评赏有功的人。我能拿什么报答您呢?”

管仲被押到齐国都城后,鲍叔牙亲自前去迎接。后来齐桓公不仅没有对他报一箭之仇,反而任命他为相国,而鲍叔牙自愿当他的副手。原来,鲍叔牙知道管仲的才能大于自己,所以说服齐桓公这样做。

如火如荼

【原文】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zeng),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旗,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国语·吴语》

【释义】荼:一种开白花的茅草。像火一样红,像荼一样白。比喻军容盛大,现在多用来形容气势特别旺盛,声势特别浩大。

春秋末年,吴国国力渐渐强盛,先后战败了楚、越、齐三国,一时威震诸侯。于是吴王夫差就打算召集各国诸侯会盟,企图通过炫耀武力的办法来压服晋国的晋定公,以此来争取诸侯霸主的地位。

公元前482年,夫差率大军赶到卫国的黄池,与各国君主会盟。晋定公一向是诸侯的盟主。他不甘示弱,就借两国君主出场先后的问题,与吴国争执不休,双方谁都不肯让步。

夫差恼羞成怒,却又不知如何是好。帐前谋士王孙雒(luo)提议:把吴国的军队统统集合起来,威逼晋定公让出盟主地位,由夫差当诸侯的领袖。

夫差听取了王孙雒的建议,当天深夜,突然命令全体将士手执兵器,身披铠甲,出营列阵。吴军共分左、中、右三路。每路100行,每行100人,共1万人组成一个方阵。三路组成三个方阵,共计3万兵马,浩浩荡荡。夫差摆好阵势,亲自高举斧钺,在熊虎帅旗的引导下,领中路军马率先向晋营进发。

夜幕下,只见中军将士人人穿着白色战袍,白色铠甲,手执白色旗帜,腰佩带有白色羽毛的箭矢,远远望去,就像漫山遍野盛开着的白色荼花,令人眼花缭乱,好不壮观!

再看左路军马,将士们全都身穿红色的铠甲和战袍,高举红色的旗帜,佩挂着带有红色羽毛的箭矢,在灯笼火把的照耀下,远远望去,就好像一片正熊熊燃烧的烈火,好不威武!右路军马则一律身着黑衣,犹如天边一片乌云,充满着杀气!

晋定公从睡梦中惊醒,他望见吴军如火如荼的阵容,听到吴军惊天动地的叫喊,早已闻风丧胆,连忙派人去见夫差,表示退让。吴王夫差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盟主。

如鱼得水

【原文】于是与亮情如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指刘备)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释义】如同鱼儿得到了水。比喻得到跟自己很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引起诸侯割据,刘备虽然从汉献帝刘协那里弄了个“名正言顺”的“皇叔”,讨了个“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的头衔,可一直兵员和将领都很稀少,连个固定的根据地也没有。好不容易夺得了个徐州,又被曹操夺回去了,只好跑到同族刘表的荆州去暂时栖身,刘表给了他一块不大的地盘:新野(今河南新野)。

刘备这个人很有远大的志向,又很有心计。他一心想创建大业,因此开始注意为自己搜罗人才。经过司马徽、徐庶两个人的一再推荐,刘备就决心邀请诸葛亮出山当自己的军师。

诸葛亮,字孔明,是汉代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此时年龄刚好27岁,正在隆中(湖北襄阳西)耕种土地,名声却很大。刘备不辞劳苦,亲自到隆中三次登门拜访(“三顾茅庐”即谓此),由于刘备的真诚与礼贤下士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决心出山辅佐刘备创建宏图伟业,在草庐中他就高瞻远瞩地、透彻地分析与估计了当时天下的形势与发展动向。刘备很高兴,也对诸葛亮十分看重,把他请回新野后,更是对他言听计从。他根据诸葛亮的意见招募强壮的男子当兵,组编与训练新军,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一天比一天亲密,以致引起关羽、张飞等一班武将不满。刘备就向他们解释,他用非常自豪的口吻说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得了水一样,希望各位不要再说了。”

诸葛亮也确实为他做了许多大事,到荆州不久以后的“赤壁之战”抛开不说,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要获胜,简直难以想象;就是后来,也难以有三分天下的局势。刘备得了诸葛亮才成为历史上的刘备,就像他所说的:如鱼得水。

如坐针毡

【原文】后置针著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晋书·杜锡传》

【释义】好像坐在针垫上一样,形容人坐立不安。

晋武帝司马炎晚年最担心的,就是他的次子司马衷,本来他已依制被立为太子,但他太缺心眼,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严重弱智。(司马衷即位后闹了两个大笑话:“蛙鸣”、“肉糜”。元康7年关中闹灾荒,大臣上奏说饿死了不少人,他问为什么会饿死,大臣回答因为缺粮〈没有米饭〉,他竟不解地问:“那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故在封几个儿子为王时,特地将司马衷的长子、皇太孙司马睿(字熙祖),也封了个广陵(今江苏扬州东北)王,希望借此加强他的势力,巩固后两代的地位,并托付杨皇后的父亲杨骏一定多加关照。

晋武帝死后,司马衷当了皇帝,历史上称晋惠帝,依照制度立广陵王司马睿为太子,叫做愍怀太子;并遵武帝遗嘱任命杨骏为太傅,总揽朝政。

可是,愍怀太子虽然不傻,但很不争气,不喜欢学习,贪玩好耍,甚至在宫中开市场,卖菜、卖鸡、卖面,他当太子虽不行,倒很有经商本事,用手一掂货物就能准确地判断出重量,他做正事却一塌糊涂,更是奢侈浪费。而杨骏又刚愎自用,不得人心,更重要的是贾皇后一个劲儿地想掌握朝政大权。

贾后名叫南风,是著名学者贾充的女儿,《晋书》记载她为人“性暴戾酷虐,荒淫放恣”。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却因为不是长子,不能立为太子,因而总是记恨在心,先后巧设圈套害死了杨骏与杨太后,实际上控制了朝政大权。

朝臣们都很焦急,见太子还那么贪图享乐,大肆挥霍,更为忧心,就出面劝谏,特别是江充与杜锡。

杜锡是名将杜预的儿子,当时任太子中舍人(辅佐太子的官),每天都力劝太子,声泪俱下。太子却嫌他罗嗦,想整整杜锡,故意在坐垫上插针让杜锡坐,扎得杜锡臀部流血。

太子嘲讽杜锡是自做自受:“谁让你喜欢责备别人呢?”最后,太子终究被贾后废了,后被害致死。

孺子可教

【原文】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yi)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以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履,因长跪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史记·留侯世家》

【释义】孺子:孩子。指年轻人能接受教诲,可以造就成材,有培养前途。

张良是战国末期韩国的一位青年,一次,他刺杀秦始皇未成,就只身一人逃亡到了下邳。

一大清晨,张良在汜(si)水桥头遇见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老人故意把一只鞋子踢到桥下,然后用命令的口吻对张良说:“喂,小子,去给我把鞋捡上来!”

张良见老人年岁已高,出于礼貌,就走下桥捡来鞋子,递给了老人。张良原以为老人会感谢他,谁知老人翘起了一只脚,又得寸进尺地对张良说:“喂,小子,再给我把鞋穿上啊!”

张良心里十分不快,可转念一想:自己已经帮了老人的忙,索性帮到底吧!于是,他又按老人的要求照办了。

张良给老人穿好了鞋,老人冲他微微一笑,理理衣衫,一句话也不讲,就扬长而去了。张良觉得这位古怪的老人一定有些来历,就悄悄跟着他,一起走了一里多路。忽然,老人回身对张良说:“孺子可教啊!”说罢,老人与张良约定,五天后的黎明,两人在汜水桥相见。

第五天黎明时分,天刚麻麻亮,张良穿好衣衫,赶到汜水桥赴约。谁知老人已先他而来了,正气恼地守候在桥头。老人责备张良道:“年轻人,怎么迟到了?五天以后再来吧!”

又过了五天,张良半夜就起了床,匆匆赶到桥边。可他发现,老人已经守在桥头等候他多时了。张良的心里羞愧万分,红着脸请求老人原谅。老人拍着他的肩膀,嘱告他:“你回去吧,五天以后再来,可千万不能再迟到啊!”

这一次,张良丝毫不敢怠慢,赴约那天,他一整夜都呆在桥上等候老人。三更时分,老人赶来了。他见张良这次表现得很好,就从怀里拿出一本兵书,郑重地递给张良说:“我叫黄石公,这本兵书是我珍藏多年的《太公兵法》,其中讲的是当年姜太公辅周灭商时用兵的谋略,你好好读它,将来会有用的!”

张良接了兵书,如获至宝。从此,他不忘黄石公的教诲,潜心学习,终于成了一名出色的谋略家。

日暮途穷

【原文】伍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莫(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史记·伍子胥列传》

【释义】莫:古通假字,通“暮”,日落之时;途:路;穷:尽。天快黑了,路也走到尽头了。比喻力竭计穷,到了无路可走,行将灭亡的地步。

春秋时期,楚国国力日渐强盛,到庄王时达到顶点,成了诸侯国中疆域最大的一国。

庄王的孙子取了其兄的王位后,做了楚王,他就是楚平王,立蔡女所生的儿子建为太子,并任命两个人辅佐: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费无忌为人阴险,他既不甘居于伍奢之下,又恨太子不喜欢他。他就等待时机,妄图除去伍奢和太子。

楚平王二年(公元前527年),费无忌奉平王命到秦国为太子建找媳妇,见到那新娘美艳非常,就心生毒计,回来在楚平王面前再三夸那女子是如何的美丽动人,诱使楚平王把本是他儿子的媳妇纳为自己的妾。而后又故意对平王说太子心怀不满。

本来楚平王就不太喜欢这个太子,于是就把他废了。费无忌又劝平王杀死太子以绝后患,同时说伍奢也心怀不轨。平王就又把伍奢下了狱,并把伍奢的大儿子伍尚召来,一道处死。

伍奢二儿子伍员,字子胥,保护太子建一起逃出楚国,经宋到郑,太子建死了,伍员又保护太子建的儿子信历尽千辛万苦,辗转到吴国,费了好大劲儿才找了个叫专诸的刺客刺杀了吴王僚,帮助吴公子光做了吴国国王,就是吴王阖闾。

伍子胥十分精通兵法,他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吴练兵,请了著名的大军事家孙武帮忙。吴国军队战斗力迅速增强。几年后大举伐楚,一直打到楚国的国都郢(在今湖北江陵县北)。可是此时不但楚平王已经不在人世了,而且费无忌也被楚王杀了。伍子胥只觉得压抑多时的仇恨无处发泄,就把楚平王的坟挖开,把他的尸首拖出来,左脚踏着尸首的肚子,右手抠出尸首的眼睛,骂道:“你听信谗言,杀我父兄,今天叫你死无葬身之地!”

说完,狠狠地打了那尸首三百鞭子,方才解恨。

伍子胥的朋友申包胥听说这件事后,写信责备他做得太过分了,他派人回答说道:“吾日暮涂(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