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夫人看到曹丕的举动,暗暗高兴。她在曹丕走后,对甄姑娘说,咱们的命保住了。不久曹丕就派人将甄姑娘接到府里和他成了亲。
曹丕对甄姑娘宠爱无比。后来曹丕在称帝时,立甄姑娘为皇后。当时甄姑娘已40岁,为了得到曹丕的宠爱,她每天都花费许多时间来打扮自己。
据说在她宫室前的庭院中,有条绿色的蛇,它嘴里含有一颗红珠。甄皇后每次打扮时,它就在甄皇后面前盘成奇巧的形状。一天,甄皇后梳妆完,心情很好,仔细观看了这个蛇的形状,觉得很漂亮,就命人将其头发梳成蛇所盘之形,第二天一看蛇所盘之形与昨天又不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她发现蛇所盘之形从不重复。于是,甄皇后每天的头形就模仿蛇所盘的形状梳。
时间久了,甄皇后所梳的头发的精致巧妙胜过了天然的,她每天的头形都不同。曹丕见了,觉得她非常漂亮,依然宠爱她。
但是,再精巧的梳妆,也无法改变年华的消逝,也无法改变甄皇后的失宠。郭皇后替代了她的地位。而她最后被曹丕下诏赐死了。
锲而不舍
【原文】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释义】比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反对天命,不信鬼神,认为大自然的运行是有它的规律的,人的力量可以制服天;并主张因地制宜,使天时为农业服务,发挥人的才能,促使万物增长变化。这些见解在当时是非常进步的。
荀子又是一位有名的教育家。他写过一篇名叫《劝学》的文章,运用许多贴切的比喻,来劝导人们坚持不懈地认真学习。其中许多议论精辟透彻,富有启发性。
文章一开始就写道,人接受教育、寻求学问,是不可废弃的,靛青这种染料是在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它的颜色却比蓝草更深。这是他用来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者后人胜过前人。这就是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荀子又用镂金石来比喻学习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他写道,刻一下就停下手来,烂木头也刻不断;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属和石头,也可以把它们刻穿。所以人们要用“锲而不舍”的精神来学习,这样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倾城倾国
【原文】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汉书·孝武李夫人传》
【释义】形容绝色的美女,足以使全国全城的人为她着迷。又作“倾国倾城”。
我国从秦朝起,国家就设立了音乐官署,称为乐府。到汉武帝时,乐府的规模已很大,掌管朝会宴请、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同时收集民间的诗歌和乐曲。当时有位名叫李延年的宫廷乐师,他父母兄弟都当乐工,妹妹也是一位歌伎。
李延年很受武帝赏识,经常在武帝面前边唱歌边跳舞。有一次,他动情地唱道:
“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歌词的意思是,北方有个非常漂亮的姑娘,她是绝代佳人,全城、全国的人看了她,都为之倾倒。这种倾城倾国的美人再也难得见到。
汉武帝听了很感兴趣地问李延年:
“难道世上真有这样的绝代佳人?”
李延年还未回答,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笑着说道:
“有这样的佳人啊,她就是李乐师的妹妹呀!”
武帝立即传令,把这位佳人带进宫来。一看,其美貌果然举世无双,于是将她留在身边,称为李夫人。李夫人不仅漂亮,而且能歌善舞,很受武帝宠爱。
不幸的是,李夫人在武帝身边的时间不长,就患了绝症去世。武帝非常悲痛,把她的画像悬挂在宫里,以示怀念。
请君入瓮
【原文】或告文昌吉丞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审问)之,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天授二年》
【释义】瓮:大坛子。请你进坛子。比喻用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帝,她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高压的恐怖政策,并且奖励告密。假如告密者所举发的事是真的,武则天就给他升官晋级;如果是诬告,也不会受到处分。因此,告密的人越来越多。
也正因为武则天采取这种政策,所以她手下的一些酷吏,便想尽办法诬陷政敌,并不断改进刑具来逼迫人犯认罪。这些酷吏中,最有名的要数大臣周兴和来俊臣了。然而,武则天对这些酷吏也不过是加以利用,当他们没有利用价值时,便也劫数难逃。
有一次,酷吏周兴被人密告伙同别人谋反,武则天便派来俊臣去审理这件案子,并且定下期限要得到结果。来俊臣一向和周兴关系不错,感到很棘手,他苦苦思索,终于想出一个办法。
一天,来俊臣故意请周兴来他衙中聊天,说:“唉!最近审问犯人老是没有结果,不知老兄可有什么新的绝招?”
周兴一向对刑具很有研究,时常研究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酷刑来逼供;所以,这一次他也没想到来俊臣是针对自己而发,便很得意地告诉来俊臣说:
“我最近发明一种新方法,你只要准备一个大瓮,四周放满炭火烧红,再把犯人放进去,无论他们多么狡猾,也受不了这个滋味,一定会招认的。”
来俊臣听了,便吩咐手下人去抬来一个大瓮,照着刚才周兴所说的方法,生上火,等大瓮已经被炭火烧得通红以后,他便站起身,突然把脸一板,阴鸷地对周兴说:
“有人告你谋反,现在太后命我来审问你,如果你不老老实实招认的话,那么我只好请你进这个大瓮了!”
周兴听了大惊失色,知道这次自己绝对无法抵赖,只好俯首认罪。
罄竹难书
【原文】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旧唐书·李密传》
【释义】罄:用尽;竹:竹子,古代写字用的竹简;书:写。就是用尽了竹子也写不完。比喻罪恶太多,难以说完。
隋朝末年,炀帝杨广残暴统治,荒淫奢侈,大兴土木;又连年对外用兵,使百姓无法活下去,迫使他们揭竿而起,从而到处掀起农民起义。
在众多的农民起义军中,有一支是翟让领导的义军。它以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为根据地,称为瓦岗军。起义军中有许多是渔猎手,勇敢善战。翟让骁勇而有胆略,队伍很快发展到万余人。
早在炀帝大业9年(公元613年),越国公杨玄感就乘农民起义纷起的时候,起兵反隋,但不久即败死。他的手下李密,在失败后被捕,但在押送途中逃脱。大业12年,他投奔瓦岗起义军,游说翟让联合附近各起义军,取得对隋军的作战胜利,从而取得了翟让的信任。次年,李密取得全军领导权,称魏公。
李密取得大权后,为了进一步联合各路起义军,以及吸引隋朝的文武官员来投奔他,便在进攻隋都洛阳的时候,发布了一篇讨伐炀帝的檄文(一种用以晓喻、征召、声讨等的文书),号召各方人士推翻隋朝的统治。檄文在历数炀帝残暴统治、祸国殃民的十大罪状之后写道:
“用尽南山所有的竹子制成竹简,也写不完杨广的罪过;决出东海的水,也冲洗不清他的罪恶。”
翟让后被李密所杀,这对瓦岗军起了严重的破坏作用。大业14年,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禁军将领宇文化及等缢杀。同年,李密入关降唐,但不久因反唐而被杀。
趋炎附势
【原文】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势,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宋史·李垂传》
【释义】趋:奔向,趋向;炎:比喻有权贵的人;附:承附。比喻奉承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宋朝有个叫李垂的人,为人忠厚耿直,刚正不阿。宋真宗赵恒咸平年间,登进士及第,上《兵制》、《将制》书(即向皇帝提出有关兵、将制度的具体倡议),从湖州录事参军(一种军队里的官职)召为崇文校勘,再升官当了著作郎,馆阁校理。他既有才干,又很尽职尽责。他对历来黄河水灾很是关心,一心一意想治理,因此,经过大量的调查和深刻的思考,写出了长达三卷的《导河形胜图》,想要恢复九河故道。他将书送给朝廷,真宗将他的奏章下放到朝会让众官评议,很受重视,当时的舆论也都说他很好。只是由于不肯依靠权贵,无进身的门路,一直屈尊下位,因此,有许多好心人劝他去拜访丁谓。
丁谓在真宗景德年间任左谏议大夫、权三司使。由于善于奉迎皇帝,权力大得震惊朝野,炙手可热,百官升降都要听他的意思。正是由于许多远不如李垂的人都因巴结丁谓而升居要职,所以才有人劝李垂开丁谓的后门。李垂却不屑地说道:“丁谓作为宰相,不凭公道来报答天下百姓对他的厚望,却依恃权力作威作福,我才不去拜见他呢!”
李垂不但不去巴结,反而往往直截了当抨击丁谓,也正因为这个,才得罪了丁谓,被贬出京。直到宋仁宗赵祯明道年间,已经60岁的李垂才被召回京城任职。
有个叫李伯康的阁门祗侯(典司皇帝诏诰的官)一向敬佩李垂,十分同情他,就劝李垂去拜见新宰相,请求得到新宰相的了解,肯定会被重用的。
李垂说道:“过去我若是肯去拜见丁谓,早已是翰林学士了!现在年纪大了,只想在见到大臣们不讲公道时,当面指责他们的过失,怎么能趋炎附势,看人家的脸色行事,以求得引荐呢?”
曲高和寡
【原文】客有歌于郢(ying)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zhi),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文选·宋玉〈对楚王问〉》
【释义】曲:乐曲曲调;和(he):跟着别人唱;寡:少。指乐曲越高雅,跟着唱的人就越少。比喻言行超凡,知音难得,或作品深奥,能接受理解的人便很少。
宋玉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不仅极有文学修养,而且很有治国才略,因而深受楚襄王的赏识。
朝中一些嫉贤妒能的人见宋玉年轻有为,十分忌妒,纷纷跑到楚襄王身边进谗言。楚襄王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就召来宋玉,厉声呵斥:“我听人说,你近来干了许多欺下瞒上的坏事,这该当何罪呀?”
宋玉是个能言善辩的聪明人,他见楚王措词严厉,气势汹汹,就避开话题,为楚王讲起故事来。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从前,楚都郢(ying)城来了一位乐师,他精通音律,天生具有一副迷人动听的歌喉。一天,他在郢城大街上为楚人献技演唱。一开始,乐师为楚人高歌《下里》、《巴人》这两首十分通俗流行的曲子,那嘹亮的歌声、欢快的旋律引起在场楚人的共鸣,一时间应声唱和的人竟达几千,气氛热闹非凡!乐师一唱完,大家齐声喝彩叫好,请求他再演唱一二首。
乐师异常兴奋,特意挑了《阳阿》、《薤露》这两首比较文雅的曲子唱给大家听,谁知,这次随他歌唱的人仅几百。其余的人因欣赏不了这种文绉绉的乐声,纷纷离开。
两首歌又唱完了,乐师准备收场离去,在场的人又苦苦哀求乐师再表演一次。于是乐师就献出自己的看家绝技,为众人唱起了《阳春》、《白雪》这两首格调高雅、意境深远的曲子。不料,这次能够随他一起哼唱的不过几十人而已。乐师见此情景,大惑不解,连连摇头叹息……
宋玉讲完故事,话锋一转:“这是为什么呢?还不是曲高和寡的缘故吗?那些庸俗之人怎能理解我宋玉的品行?”
楚襄王听了宋玉的辩解,会心地点点头,不但没有追究他,反而将他大大夸赞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