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成语一看通:影响中国的300则成语故事
7504700000029

第29章 M(1)

马首是瞻

【原文】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释义】首:头;瞻:注目观看。看马头行事。原指作战时将领看主将的马头决定如何行动。后比喻完全服从指挥或乐于追随某人。

春秋时,秦、晋两国虽有联姻,但为了各自的利益,经常互相争斗。

公元前558年夏天,晋悼公派中军元帅荀偃,下军元帅栾黡率军攻打秦国,会同晋军一起攻打秦国的还有鲁、莒、郑、卫等国的军队。

大队人马来到泾水河边,各诸侯国的军队不肯渡河。晋国大夫为此去同鲁卿叔孙豹商量,叔孙豹表示鲁国的军队可以率先渡河。于是,莒国大夫叔向准备了船只,先让鲁国和莒国的军队渡过了泾水。接着各国的军队也都渡过了河。大军渡过泾水以后,驻扎在泾水边上,秦国就在泾水上游放了毒药,毒死了各诸侯国的不少士兵。郑国的司马子峤十分生气,首先率领郑军向秦军出击,其他各国的军队也纷纷跟上去。

双方交战后,荀偃率各诸侯国的联军一直打到秦国境内棫林一带,可是秦军仍顽强阻击。于是,荀偃下令说:“明天清晨鸡一叫全军就要驾好兵车,准备出击,用土填没汲水的并,铲平烧饭的灶,做好一切战斗准备,看着我的马头行动,我的马走向哪里,你们就跟向哪里!”下军元帅栾黡感到荀偃的命令太专横独断了,他不服气地说:“我率军打过无数次仗,从来没有接到过这样的命令,你要我看着你的马头行动,我偏不听!”

于是,栾黡带着自己率领的下军掉头向东,撤回晋国,荀偃考虑到剩下的人马打不赢秦国,也只得命令全军撤退了。

毛遂自荐

【原文】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释义】荐:推荐。比喻自告奋勇或自我荐举。

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赵胜门下养了许多食客,招纳了一批能人志士,为赵国的政治军事出谋划策,起了很大的作用。门客之中有一位叫作毛遂,已经在平原君家住了三年,默默无闻,无所作为,平原君并没有在意。

有一年,秦国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情势非常危急,赵王命令平原君前往楚国请求援救。平原君挑选了十九名能文能武的门客,准备出发。这时,一向默默无闻的毛遂突然来见平原君,自告奋勇要求随同平原君到楚国去,门客们都愣住了。

平原君见毛遂自荐,大为吃惊,便对他说:“一个人如果有贤德和才能,那么很快就会显露出来,好比锥子放进口袋,锥尖立刻露到外面。你在我家三年,没有什么表现,可见能力不行啊!”毛遂笑着说:“如果您以前允许我出谋划策,我的才能早就显露出来了。现在为时不晚,只要您带我去,一定会用得上我!”平原君见他说得有理,只好让他随着自己出发。

平原君到了楚国,楚王隆重接待他们一行。谈判开始后,平原君说明来意,同楚王商议联合出兵抗击秦军的大事,可是楚王东扯西拉,吞吞吐吐,总是谈不到要点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平原君非常着急,因为秦军兵临城下,赵国随时有危险。

这时,只见毛遂怒气冲冲地走到楚王面前,一手提着利剑,一手毫不客气地拉住楚王的衣服,使楚王无法回避。接着,毛遂振振有词,一条一条讲出楚国出兵与赵国共同抗秦的利害关系。他说的话慷慨激昂,道理明白,令人信服,楚王被他的气概震慑住了,非常佩服,不但没有责怪他无礼,反而体谅他的心情。这样,楚王立刻答应同平原君签订盟约,出兵抗秦,援救赵国。

平原君对毛遂的表现非常赞许,十分敬佩他的才干。事后,平原君拉着毛遂的手,夸奖他说:“先生的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大军!”从此,平原君对毛遂刮目相看,敬若上宾。

冒天下之大不韪

【原文】君子是以知名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微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左传·隐公十一年》

【释义】表示公然去做天下认为是最大错误的事,必然要惨遭失败。

春秋初,位于河南省中部的郑国和息国紧密相连,都是比较小的诸侯国。它们与周室同宗,都姓姬。

息国虽然比郑国还小,但它的国君不能与郑国友好相处,经常发生口角。

公元前712年,息国的国君因为一些小事,又与郑国发生了矛盾。他很不冷静,竟派兵攻打郑国。

有人事先就知道,息国这样干是要灭亡的。因为它犯有五大错误:一是没有度量这次出兵是否正义;二是没有权衡自己的力量;三是没有想到与自己同姓的亲戚应该亲善和睦;四是没有分清是非曲直;五是没有审察自己的过错。息国存在这五个致命弱点,自己全然不知,毫不醒悟。

息国的国君犯有这五大错误还去攻伐别人,丧师败众不是活该吗?结果当然是如此,息国遭到惨重失败,国君狼狈逃回。后来息国终于被强大的楚国灭亡。

门庭若市

【原文】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战国策·齐策一》

【释义】庭:院子;若:像;市:集市、市场。门前和院子里好像集市一样热闹。原形容来进谏的人极多。后形容某家或某部门人来人往,热闹非常。

邹忌是战国时齐国的一位大夫,人长得很英俊。有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一番,然后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起来,谁长得英俊?”

“你英俊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妻子说。

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话,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问他的爱妾,爱妾回答说:“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

第二天,家中来了几位客人,邹忌又问客人,客人说:“徐公哪有你这样俊美呀!”

过了几天,正巧徐公到邹忌家来拜访,邹忌便乘机仔细地打量徐公,拿他来和自己比较。结果,他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徐公漂亮。于是,他想:“妻子说我英俊,是因为偏爱我;爱妾说我英俊,是因为惧怕我;客人说我英俊,是因为有求于我。其实我实在没有徐公漂亮啊!”

接着,他又从这件事联想到,齐威王身为一国之君,所受到的蒙蔽一定更多。第二天早朝,他就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说给齐威王听,并劝谏说:“现在齐国地方千里,城池众多,大王接触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大王如能开诚布公地征求意见,一定对国家有益。”

齐威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说:“无论是谁,能当面指出我过失的,受上等奖赏;上奏章规劝我的,受中等奖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中的,受下等奖赏!”

大家听说这件事以后,纷纷前去进谏,川流不息,朝廷门口每天像市场一样热闹。

门可罗雀

【原文】门外可设雀罗。《战国策·齐策一》

【释义】罗:张网捕捉。门前可以张网捕捉鸟雀。比喻失势的人门前冷清,没有来访的客人。

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曾经为汉武帝手下的两位大臣合写了一篇传记,一位是汲黯,另一位是郑庄。汲黯,字长孺,濮阳(今属河南省)人,景帝时,曾任“太子洗马”,武帝时,曾做过“东海太守”,后来又任“主爵都尉”。

郑庄,陈(今河南淮阳县)人,景帝时,曾经担任“太子舍人”,武帝时担任“大农令”。

这两位大臣都为官清正,刚直不阿,曾位列九卿,声名显赫,权势高,威望重,上他们家拜访的人络绎不绝,出出进进,十分热闹,谁都以能与他们结交为荣。

可是,由于他们太刚直了,汉武帝后来撤了他们的职。他们丢了官,失去了权势,就再也没人去拜访他们了。

司马迁在叙述了两人的生平事迹后,深为感慨地说:像汲黯、郑庄这样贤良的人,有势力时,客人很多;一旦失去权势,便门可罗雀,其他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又联想到两人的情况和下圭(今陕西谓南东北)的翟公一样。司马迁接着介绍了翟公的情况。

翟公曾经当过廷尉(中央掌管司法的长官)。他在任上的时候,登他家门拜访的宾客十分拥挤,塞满了门庭。后来他被罢了官,就没有宾客再登门了。结果门口冷落得可以张起网来捕捉鸟雀了。

官场多变,过了一个时期,翟公官复原职。于是,那班宾客又想登门拜访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