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生性残暴,生活奢靡,大兴土木,营造宫殿,还霸占了许多农田作为放牧鹿的园子。老百姓如果弄死一头鹿,就要以命相偿。这样做的结果,造成百姓长期服劳役,以致大批农田荒芜,国库空虚。卫觊对这种状况极为忧虑,就上奏章给明帝说,如今天下三分,国家还未统一,战争没有结果,千里没有人烟,百姓极度困难。陛下再不重视这些问题,国家就会衰败,再也不能复兴起来了。奏章最后写道:“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君臣同心协力出谋划策,精确地计算国库的财力状况,并且根据收入情况来确定支出的限度。”
量力而行
【原文】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左传·隐公十一年》
【释义】比喻办事要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
公元前712年,郑国的国君庄公借口许庄公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联合齐国和鲁国共同出兵讨伐许国。联军兵临许国都城下,终于城被攻破,许国的国君庄公仓皇出逃。
接下来的事是如何处置许国。齐国的国君釐公提出,应把许国交给鲁国来管辖,但鲁国的国君隐公表示不能接受。于是,齐釐公说:“讨伐许国是郑国的主张,出的兵也最多。既然鲁国不能接受,那末就让郑国来管辖。”
其实,郑庄公伐许的目的就是为了吞并许国,但碍于面子,只好先推让一番,最后才把许国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面交给许国的大夫百里,由他辅助许庄公的弟弟许叔管辖;西面交给自己的大夫公孙获助守,实际上是监督东面的许叔。
《左传》的作者在叙述了这一历史事件后评论说:“郑庄公这样做合乎礼。他是因为许国不合法度才讨伐它的。许国降服了,他就原谅了它,并且根据各人的德行作了恰当的处理,还能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来行事。选择有利的时机而采取行动,不连累后人,真可说是知礼。”
乐不思蜀
【原文】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三国志·蜀书·后主禅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释义】乐:快乐;思:思念;蜀:蜀汉,三国时的国名。快乐得不再思念蜀汉故国。泛指乐而忘返。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丞相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治国。刘禅是个胸无大志、才学浅薄的人,把一切政事交由诸葛亮操劳,自己乐得轻松快活。后来诸葛亮率军北伐,死在兵营,蜀国政事就由姜维代劳。
魏国的司马昭见姜维在外率兵作战,蜀都空虚,刘禅无能,认为是灭掉蜀国的大好机会。于是分兵几路征伐蜀国。蜀后主刘禅心胆俱裂,投降魏军,一家老小被魏军带回魏都洛阳。刘禅担心魏元帝曹奂会杀了他,谁知曹奂对他好言安抚,封他为安乐县公,还赏赐给他大片土地和许多奴婢,连他的子孙也都封了官。刘禅受宠若惊,自此安心享乐,不把亡国之辱放在心上。
司马昭对刘禅不放心,想试一试他有无复国之心。有一次,司马昭大摆宴席,把刘禅和他的旧部下请来赴宴,还专门叫来戏班子演出蜀国的戏。刘禅的旧部下,听到熟悉的乡音,心情都很悲怆。可是刘禅依旧谈笑饮酒。司马昭看在眼里,悄悄对坐在旁边的官员说:“你看,一个人没有感情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像他这样的人,即使诸葛亮活着也无法可想,何况姜维呢!”
几天后,司马昭遇见刘禅,想起这件事。便问他:“你很想念蜀国吧?”刘禅笑嘻嘻地回答说:“这儿快乐得很,我不想念蜀国(乐不思蜀)。”后来这件事被却正听到了,他立即对刘禅说:“司马昭以后再这样问你,你应该哭着说:‘祖先坟墓在蜀地,我非常悲痛,几乎天天思念!’”刘禅点点头。过了几天,司马昭又问刘禅这个问题,刘禅照却正的话说了一遍。司马昭大笑起来,说:“这是却正教你这样说的吧!”刘禅吃惊地说:“对啊,你怎么知道的?”周围的人一齐哄笑起来。
连篇累牍
【原文】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惟是风云之状。《北史·李谔传》
【释义】累:重迭,堆积;牍:古代用以写字的木片。形容文辞篇幅冗长。
南北朝时文人的文章多浮华空洞,这种风气延续到隋朝。隋文帝时的治书侍御史李谔,很有辩才,文章写得也很好。他看到六朝以来的文章常常华而不实,决定上书给隋文帝,希望通过发布政令来改变当时文风。主意打定,他就着手去写。
隋文帝杨坚统一了中国以后,在处理政务时看到大臣们的奏章都追求词藻的华丽,不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就暗暗思忖:南朝政治的腐败跟这绮丽的文风有关,这真是误国的根源呀!一天,他伏案看着奏章,看到泗州刺史司马幼之写来的文章词藻华艳堆砌,内容空洞无物,不禁勃然大怒,马上对手下人说:“把泗州刺史司马幼之交给有关部门治罪。”
李谔的《请正文体书》终于写好了,他在上奏之前又看了一遍。书中从魏武帝、文帝、明帝说起,谈到了他们崇尚文辞,不重视为君之道,只注重文辞华丽的雕虫小技,下面的人跟从他们,在文辞华丽上大做文章,渐渐形成风格,给后世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及危害,望当今皇上能出政令改变文风。他觉得自己把要说的话都说清楚了,就把奏章递了上去。
隋文帝阅了李谔的奏章,不住地点头,当看到“连篇累犊,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惟是风云之状”时,心想:李谔说得对呀,现在的一篇篇文章,一箱箱案卷,谈来谈去,都离不开吟风弄月,真是又长又累赘。这样下去,世俗无论贵贱贤愚,都去吟咏风花雪月,崇尚绮丽文风,追逐功名利禄,可怎么得了啊!于是他下令说:“把李谔的奏章颁示天下。如以后写来的奏章再不注意文风,定严加追究。”
李谔的奏章一发布,官员上的奏章立即得到了改变,从此文风逐渐好转了,他上奏的目的也达到了。
流言蜚语
【原文】乃有蜚语为恶言闻上,故以十二月晦论弃市渭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释义】指社会上流行的没有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诽谤,或挑拨离间的话。
公元前154年,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侄子吴王濞,联合了楚、赵等国发动叛乱。窦太后的侄子窦婴被景帝任命为大将军,率军驻守荥阳,监视齐、赵两国的军队。后来叛乱平定,他因功被封为魏其侯。
另外一位皇亲国戚田蚡,是皇后王氏的同母兄弟,因为出身低贱,当时只当一个小小的郎官。后来由于王皇后常在景帝面前说他好话,当上了太中大夫。景帝死后,他的儿子武帝即位,田蚡更加得宠,被封为武安侯。
过了几年,景帝的母亲窦太后也死了,窦婴很快失势,而田岎作为国舅却当上了丞相。窦婴失势后,将军灌夫还是与窦婴保持密切的关系,他与窦婴同病相怜,特别友好。
公元前131年,田蚡娶燕王的女儿为夫人,王太后特地下诏,要诸侯王和宗室大臣都去祝贺。宴会进行过程中,田蚡起立向客人敬酒,客人都表示不敢当,纷纷离开坐处并且拜伏。过了一会儿,窦婴也起立敬酒,这时只有他的旧交熟人离开座位,半数的人仍然跪坐在席上不动。
灌夫看着这一切,心里十分恼火,就拿起酒杯,到田蚡席前去敬酒。田蚡并不起立,只是动了一下腿,说自己已不能再喝。灌夫怒火中烧,但表面上嘻笑着再次要他喝酒。田蚡还是不喝,于是,灌夫继续往下敬酒。当敬到一个权贵跟前,那人正凑着边上一个权贵的耳朵说话,也没有起立敬礼。灌夫再也忍不住了,指着他边上的权贵骂道:“你平时说他一钱不值,今天我向你敬酒,你却学女人的样与他咬耳朵说话!”
田蚡见灌夫当众辱骂他请来的客人,勃然大怒,马上召来卫士,把灌夫扣留下来。接着,又将灌夫的宗族都抓起来。
窦婴觉得灌夫是为自己而得罪田蚡的,便决定舍命救他。他设法让武帝召见,说灌夫是喝醉了酒才失礼的,田蚡不能因私怨而定他罪。武帝让他和田蚡当面辩论,两人各执一词,无法调和。于是,武帝又让大臣们发表意见。大臣们多数人不明确表示意见,武帝很生气。
王太后知道这件事后,以不进食逼武帝支持田蚡,武帝只得将窦婴逮捕下狱。这一来形势急转直下,灌夫很快被定为灭族之罪。窦婴见情势危急,就让侄儿上书武帝,说自己以前曾接受过景帝的遗诏,授权他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请求皇帝召见。上书到朝廷后,有关官员查下来没有发现景帝有此遗诏,于是窦婴又被加上伪造先帝遗诏的罪名。按照律法,犯这个罪的要被斩首。
公元前130年农历十月,灌夫及其全族被斩。窦婴听说这件事,极度悲愤,便企图绝食自杀。可不几天有人传来消息说,武帝不想杀他。他以为可以不死,恢复进食,但就在这个时候,又有许多没有根据的诬蔑中伤他的话传进宫中。武帝听后大怒,终于在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将他斩首。
柳暗花明
【原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南宋·陆游
【释义】比喻事态眼看已无发展余地,忽然又出现了转机。
陆游被免职后,从隆兴取道回故乡山阴,在那里闲居了三年。
像陆游这样忧心于国事的人,闲居在家的滋味当然不好受。他想报效朝廷却受到罢斥,内心充满了痛苦,只得整天在家读书打发时间。差不多经过一年光景,才渐渐想开,常到附近各处走走看看。他从小生活在农村,没有当官的架子,所以和农民们搞得很熟。
次年四月的一天,春光明媚,陆游独自一人到二十里外的西山去游览。上这山,要翻过好几个山头。陆游拄着手杖,顺着沿河的山坡向上行走。山,过了一重又一重;水,绕过一道又一道。走到一个去处,似乎到了尽头,再也没路走了。但拐了一个弯,却发现前面不远的山谷里有一块空地,在那里成荫的绿柳和明丽的红花之间,有一个小村庄。陆游兴致勃勃地走向前面的山谷,来到那个小村庄。村民对远道而来的陆游非常友好,热情地接待了他。
回到家后,陆游对这次西山之行印象很深刻,便作了一首七言律诗《游山西村》。其中的两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鹿死谁手
【原文】“……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晋书·石勒载记(下)》
【释义】鹿:动物名,指猎取的对象。比喻政权或争逐的对象,原意是天下被谁夺到手。现在用于预测体育比赛的胜负,不知谁夺得最后胜利。
晋朝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五胡十六国的竞争局面,五个少数民族强盛起来,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其中氐族建立的前秦和羯族建立的后赵实力更为强盛,多次同东晋朝廷交锋作战,激烈争夺,最后把东晋逼到长江以南。
后赵的建国皇帝名叫石勒,字世龙,本是羯族的首领。年轻时身强力壮,胆识超人,骑马射箭的本领高强。二十多岁时被晋朝的官吏掠掳到山东,卖为奴隶。后来,汲桑等人起兵聚义,石勒参与斗争,率领兵马与晋军作战。汲桑死后,石勒当了首领,势单力孤,于是率领队伍投奔了前赵的国君刘渊,受到重用。刘渊封他为大将,授予他领兵大权。石勒势力渐渐强大,又任用了汉族官僚张宾为谋士,很快割据一方,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后来石勒建立了政权,自称赵王,十年后灭掉前赵,夺取北方大片土地。石勒亲自率领兵马南下,同东晋作战,转战千里,势不可挡,几乎一直打到长江边。晋军在寿春一带坚壁清野,使得后赵军队粮草断绝,石勒才撤兵后退。有一次,石勒举行国宴招待高句丽等国使臣,一时兴起,非常自负地问他手下的大臣徐光:“凭我的功绩,可以同历史上哪一个君王相比?”徐光想趁机恭维他,略一思索,便奉承说:“陛下的智谋武勇,超过了汉高祖刘邦,超过了曹操。自古以来的帝王,谁也比不上陛下!”石勒听了,哈哈大笑,说:“一个人哪有自己不了解自己的呢,你说的话太过分了。我如果生在汉高祖刘邦那个时代,一定恭恭敬敬地服从他的指挥,为他效力,同韩信、彭越这些大将在战场上竞争。如果生在汉光武帝刘秀的时代,我就要同他在中原争个高低,争夺天下,那就不知鹿死谁手了!”
论功行赏
【原文】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赞侯,所食邑乡。《史记·萧相国世家》
【释义】论:衡量,评定;行:施行。根据功绩的大小,给予相应的奖赏。
公元前202年,刘邦消灭项羽,平定天下,当上了皇帝,史称汉高祖。接着,要对功臣们评定功绩的大小,给予封赏。
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要封他为赞侯,给予的封户也最多。群臣们对此不满,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处创伤,攻城夺地,功劳最多,应该排在第一位。”
这时,关内侯鄂千秋把刘邦要讲而未讲的话讲了出来:
“众位大臣的主张是不对的。曹参虽然有转战各处、夺取地盘的功劳,但这是一时的事情。大王与楚军相持五年,常常失掉军队,只身逃走也有好几次。然而,萧何常派遣军队补充前线。这些都不是大王下令让他做的。汉军与楚军在荥阳时对垒数年,军中没有口粮,萧何又用车船运来粮食。如今即使没有上百个曹参,对汉室也不会有损失,怎么能让一时的功劳凌驾在万世的功勋之上呢?应该是萧何排在第一位,曹参居第二位。”
刘邦肯定了鄂千秋的话,于是确定萧何为第一位,特许他带剑穿鞋上殿,上朝时可以不按礼仪小步快走。
洛阳纸贵
【原文】左思欲赋三都,移家京师,诣著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构思十年,赋成。皇甫谧为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晋书·左思传》
【释义】比喻文章写得好,著作广为流传,书籍十分畅销。
左思是西晋时期的作家,他写文章非常认真,从不追求多产速成,因此,写出的文章质量很高。他曾用一年的时间,写了一篇《齐都赋》。
后来,因为他的妹妹被选入宫,全家迁居京城洛阳,他被任为著书郎。
从这时起,左思开始计划写《三都赋》(三都,指魏、蜀、吴三国的都城)。他整天苦心构思,时时刻刻都在想着这篇文章。他在书房外的走廊里,庭院里,甚至厕所里挂上纸笔,每得佳句,不论一句半句,立刻记录下来。这样努力了十年,才写成这篇《三都赋》。
《三都赋》一问世,由于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艺术价值极高,于是,当时京城洛阳有地位的人都争着买纸抄写阅读,以致洛阳的纸张突然变得供不应求,价格大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