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
【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i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非子·内储说上》
【释义】滥:虚妄不实;竽:一种簧管乐器;充数:不会吹竽的人蒙混在一起凑数。比喻没有本事而冒充有本事,或以次货冒充好货。现在也用于自杀谦。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南郭先生,无论学什么都不专心,似懂非懂便半途而废。由于他不学无术,弄到几乎没有办法混饭吃的地步,他正在为此而愁眉苦脸的时候,恰好机会来了。
他有一个朋友在王宫乐队里供职。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爱听独奏,偏偏要组织三百人的吹竽乐队,一齐演奏。负责乐队的官员犯愁了,因为乐队的人员没有这么多,临到要演奏时,尚缺一名乐师。南郭先生听说后,急忙托这个朋友找关系走后门,冒充乐师混进乐队。他拿起竽,左看右看,模仿别人的样子放在口边,煞有介事地吹奏,其实根本没有发出声音。竽是古代一种用竹做成的多管乐器,有点像笙,南郭先生把它抱在面前,掩住下半部脸,模样又装得特别认真,所以别人一点儿也看不出他不会吹竽。为齐宣王演奏的时刻到了,三百名乐师一同吹响竽,声音宏亮。气势很大,响彻王宫内外。南郭先生混在乐队里,俨然一副乐师的派头。
齐宣王非常高兴,大喜之下,给三百名乐师享受很丰厚的待遇。南郭先生又惊又喜,从此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生活得安定富裕。就这样,他在乐队里平安地混了许多年。
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王继承了王位。这位新任的国君也非常喜欢听吹竽,南郭先生听后很高兴,以为能继续混下去。谁知乐队官员去请示齐湣王时,这才知道齐湣王不喜欢听合奏,偏偏要乐师们一个一个单独演奏给他听。于是乐师们个个紧张地练习乐曲,准备在齐湣王面前大显身手。只有南郭先生一人惊慌失措,因为他这几年来根本连一个音也没吹奏过,这下再也无法滥竽充数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南郭先生只得扔下竽,悄悄地溜走了。
狼狈为奸
【原文】或言:狼狈是两物,狈前足绝短,每行常驾于狼腿上。狈失狼则不能动,故世言事乖者称狼狈。《酉阳杂俎》唐·段成式
【释义】狈:传说中一种与狼同类的野兽,前脚短,后脚长,要趴在狼身上才能活动;奸:罪恶。狼和狈合伙作恶伤害牲畜。比喻互相勾结做坏事。
狼和狈是两种野兽,它们长得形状十分相似,性情也十分相近。它们之间所不同的是,狼的两条前脚长,两条后脚短;而狈正好相反,它的两条前脚短,而两条后脚长。这两种野兽,常常一起出去偷吃人类畜养的家畜,对人类造成很大的危害。
传说有一次,一只狼和一只狈一起走到一家农民的羊圈外面,知道里面有好多羊,便打算偷一只羊来吃。可是,羊圈筑得很高,又很坚固,既跳不过去,也撞不开门,一时不知道如何是好。它们商量了一下,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狼骑在狈的颈子上面,再由狈用两条长腿站立起来,把狼扛得高高的,然后狼再用它的两条长长的前脚,攀住羊圈,把羊叼走。
于是,那狈便蹲下身来,让狼爬到身上,然后用前脚抓住羊圈的竹篱,慢慢地把身子站直。等狈站直后,狼再将两只后脚站在狈的脖颈上,前脚抓住竹篱,一点一点地站直,把两只长长的前脚伸进竹篱,猛地抓住了一只在竹篱旁的羊。
在这次行动中,如果单单只有狼,或只有狈,都没办法爬上羊圈,把羊偷走;可是,它们却会利用彼此的长处,互相合作,而把羊偷走。
老马识途
【原文】管仲,隰(xi)朋从齐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韩非子·说林上》
【释义】老马:原来走过这条路的马;识:认得;途:路,道路。老马认得原来的路。现在多比喻有经验的人,能在工作中起主导作用。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今河北东部),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赶到燕国时,山戎的军队已经掠夺了许多财物,逃到它东面的孤竹国去了。齐桓公本想就此收兵回国,但管仲建议跟踪追击,攻灭孤竹国以保证北方的安全。齐桓公接受了他的建议,下令向东紧追。不料追到那里,山戎国和孤竹国的大王都吓得逃跑了。齐桓公率领大军继续追击,最后终于取得胜利。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了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
“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走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老生常谈
【原文】此老生之常谭(谭同谈)。《三国志·魏志·管辂传》
【释义】全句是指年老书生所常说的平常无奇的议论。用来比喻没有新奇的见解。
三国时候,有个名叫管辂的人,从小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尤其喜爱天文。十五岁时,已熟读《周易》,通晓占卜术,渐渐有了小名气。
日子一久,传到吏部尚书何晏、侍中尚书邓飏耳里。这天,正好是农历十二月二十日,这两个大官吃饱喝足后,闲着无聊,便派人把管辂召来替他们占卜。
管辂早就听说这两人是曹操侄孙曹爽的心腹,倚仗权势,胡作非为,名声很不好。他考虑了一会儿,想趁这个机会好好教训他们一顿,灭灭他们的威风。
何晏一见管辂,就大声嚷道:
“听说你的占卜很灵验,快替我算一卦,看我能不能再有机会升官发财。另外,这几天晚上我还梦见苍蝇总是叮在鼻子上,这是什么预兆?”
管辂想了一想,说:“从前周公忠厚正直,辅助周成王建国立业,国泰民安;现在你的职位比周公还高,可感恩你的人很少,惧怕你的人却很多,这恐怕不是好预兆。你的梦按照卜术来测,也是个凶相啊!”
管辂接着又说:“要想逢凶化吉,消灾避难,只有多效仿周公等大圣贤们,发善心,行善事。”邓飏一旁听了,很不以为然,连连摇头说:“这都是些老生常谈,有什么意思?”何晏脸上铁青,一语不发。
管辂见了,哈哈一笑:“虽说是老生常谈的话,却不能加以轻视啊!”
不久,新年到了,传来消息说何晏、邓飏与曹爽一起因谋反而遭诛杀。管辂知道后,连声说:“老生常谈的话,他们却置之不理,所以难怪有如此下场啊!”
李代桃僵
【原文】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傍,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乐府诗集·相和歌辞·鸡鸣》
【释义】李树代替桃树死亡。比喻一个人代替另一个人受过或受难。
我国古代有一处音乐官署,称为“乐府”,它主要掌管朝会宴请、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同时也采集民间的诗歌和乐曲。
南北朝时,出现了许多乐府诗,也就是乐府配合音乐而演唱的歌辞。后人把它分为十二类,《相和歌辞》是其中一类,原来都是民间歌谣。
《相和歌辞》中有一篇名叫《鸡鸣》,它披露了汉代望族统治者盛衰无常的生活。
《鸡鸣》分为三段,第一段描写了当时社会的太平繁荣景象,同时描述了当时一种特有的怪现象:出身低微的人一旦得了势,就马上可以成为显赫一时的皇亲国戚。但他们作威作福,最后又成为刀下之鬼。
第二段写了当时富贵人家的奢华排场。传说有兄弟五人,都是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浪荡公子。一天,他们突然得到皇帝赏识,当上了侍中郎。
从此,他们就富贵荣华起来了。
他们住的宅第,宅门用黄金镶造,屋顶上黄琉璃瓦,看上去就像王府一样富丽堂皇。厅堂上,时常摆着各种酒樽,以供他们整夜宴请宾客。在宴饮时,美丽的女乐工们为他们演奏音乐。宅第后花园的池塘里,还养着三十六对色彩鲜艳的鸳鸯,以供他们玩乐。
每当朝官休假沐浴的日子,五兄弟在大批随从簇拥下乘车回家。他们骑的马,马络头都用黄金镶着,闪闪发亮。街道上挤满了看热闹的人。
第三段写五兄弟中有人犯了法,受刑,其他兄弟为了不丧失自己的利益,不闻不问,甚至互相倾轧,弄得丑态百出。
诗的最后,借老百姓之口唱了一首歌,来讽刺这帮没有心肝的兄弟:“桃树生长在露天的井旁。李树又生长在桃树边上。蛀虫来啃咬桃树的根,李树替代桃树被啃咬而僵枯死去。树木还会以身相代,而兄弟却互相忘掉。”
励精图治
【原文】宣帝始亲万机,励精为治,练群臣,核名实,而(魏)相总领众职,甚称上意。《汉书·魏相传》
【释义】励精:振奋精神;图:谋求。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死去。他没有儿子,于是手握朝政大权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便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这就是汉宣帝。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御史大夫和魏相根据历史教训和霍氏家族的胡作非为,建议宣帝采取措施,削弱霍氏权力。霍氏对魏相极度怨恨和恐惧,便假借太后命令。宣帝得知此事后,先发制人,采取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
从此以后,宣帝亲自处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他直接听取群臣意见,严格考察各级官员,还降低盐价,提倡节约,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魏相率领百官尽职尽责,很符合宣帝的心意。
宣帝在魏相的辅佐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的有效措施,大展宏图,励精图治,知人善任,各司其职,国家很快强盛起来,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厉兵秣马
【原文】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释义】厉:同励,磨刀石,用作动词,磨;兵:兵器;秣:喂。指磨好刀枪,喂好战马,形容准备战斗。也泛指事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
杞子,秦国的大夫,驻守在郑国。有一天,他派人密报秦穆公,让他趁秦驻军掌管郑国北门之便,来偷袭郑国。穆公接到密报,觉得机不可失,就不听大夫蹇叔劝阻,立即派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将帅领兵远征郑国,蹇叔的儿子也在这支远征军中,送别时,蹇叔抱住儿子失声痛哭,还说:你们一定会在殽这地方遭到晋军抵御,到时,我来收你的尸骨。”
穆公知道后,大骂蹇叔该死。
秦军经长途跋涉来到了离郑国不远的滑国,郑国商人弦高正巧去周朝做买卖也经过滑国,得知秦军将进攻自己的国家,他一面不动声色,假称受郑穆公的派遣,对秦军说:“我们国君知道你们要来,要我送一批牲口来犒劳你们。”
这样稳住秦军后,弦高暗中派人把秦军进犯的消息急速告诉郑穆公。
郑穆公接到弦高的密报,马上派人去杞子等人的住地察看动静,见他们果然已扎好了行李,“厉兵秣马”,准备作秦军的内应。郑穆公证实了弦高的消息后,就派皇武子去杞子处说:“我们很抱歉,没有好好款待你们,现在你们的孟明要来了,你们可以跟他去了。”
杞子等人见事已败露,就分别逃往齐国、宋国。
孟明得到消息,知道偷袭不能成功,怏怏地说:
“郑国已有准备了,我们无人作内应,伐郑没有希望了,还是回去吧。”
于是,他下令班师回国。
还师途中,经过险地殽,果然遭到了晋军的伏击,秦军全军覆没,孟明等三位统帅成了晋国的俘虏。
两败俱伤
【原文】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史记·张仪列传》
【释义】比喻争斗的双方都受到损伤。
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两国交战,相互攻打了一年多未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干涉。他向大臣们征求意见,大臣们众说纷纭,有的说出兵对秦国有利,有的说出兵于秦不利。秦惠王听了难以决断。正好,楚国的陈轸出使秦国。陈轸是位游说之士,曾与现为秦国相国的张仪同为秦惠王做事。秦惠王知道陈轸也是足智多谋的人物,便请他帮助定个计策。
陈轸便向秦惠王讲了个卞庄子刺虎的故事。
“有一次,卞庄子(或作馆庄子,即旅舍中名庄子者。)看见两只虎正撕咬一头牛,想拔剑去刺虎。旅店的伙计劝阻他:‘这两只虎正在吃牛,吃得香必定要争食,争着争着就必然相斗,相斗的结果,必然是大虎受伤,小虎被斗死。那时,你去刺那只受伤的虎,一举就有杀死两只虎的威名了。’卞庄子听了觉得很对,就站着等虎斗。不一会儿,两只虎果然斗了起来,真的是小虎死了,大虎也被咬得伤痕累累。庄子举剑向那只负伤的大虎刺去,一举便立下了灭掉双虎的功劳。”
陈轸讲完故事,接着说:
“今天,韩、魏两国已交战了一年多,将来必定是小国被灭,大国也伤了元气。那时讨伐那力量已削弱了的大国,一举就赢了两国。这就像庄子刺虎一样啊!”
秦惠王听了大为赞赏,终于决定暂不出兵,坐山观虎斗。
量入为出
【原文】当今之务,宜君臣上下,并用筹策,计较府库,量入为出。《三国志·魏书·卫觊传》
【释义】根据收入多少来定支出的限度。
公元200年,曹操派属官卫觊前往巴蜀之地,联络益州牧刘津。卫觊行至长安时,因道路不通,只得留在关中。关中这地方本来很富裕,前几年因为战乱,数十万人逃亡在外;现在这里局势安定,人们先后返回故居。当地一些将领将他们招为私家的士兵,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卫觊敏锐地感到,地方势力的强大,会威胁到曹氏势力的集中和朝廷权力的巩固。于是他写信转告曹操,建议派司隶校尉来加强关中地区的控制和管理,削弱地方将领的权力。
公元227年,曹睿继位,史称魏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