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顾(恺之,晋代画家)冠于前,张(张僧繇,南朝梁代画家)绝于后,而道子(吴道子,唐代画家)乃兼有之。《宣和画谱》
【释义】以前不曾有过,今后不会再有。形容超绝古今,独一无二。
晋朝顾恺之,才华出众,学识渊博,他的绘画才能更是出色,闻名于世。顾恺之画人物,神态逼真,形象生动。与众不同的是,他画人物,从来不先点眼珠。有人问其原因,他说,人物传神之处,正在这个地方。一语道出了其中的诀窍,使人叹服。当时被人称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南北朝时的梁朝,又出了一个叫张僧繇的大画家。他善画山水、人物、佛物,在当时名气很响。梁武帝建了很多寺庙佛塔,都命他作画。据说,有一次他在一个寺庙的墙上画了四条龙,却没有给龙点眼珠。旁人问他为什么不点上眼珠,他说:“恐怕点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去。”众人不信,坚持要他试一试,他便点了两条,果然破壁飞去。这一传说虽夸张得近于荒诞,但说明了他作画技艺是很高超的。
到了唐朝,又出了个更有成就的画家吴道子,集绘画、书法大成于一身。他的山水、佛像画闻名当时,且写得一手好字,有书圣之称。据传说,他曾为唐玄宗画巨幅嘉陵江图,几百里山水竟在一天内画好了。他在景玄寺中画了地狱变相图,不画鬼怪而阴森逼人,相传看过这幅画后改过自新、弃恶从善的大有人在。
所以,后来有人评价这三个画家时,认为顾恺之的画成就超越前人,张僧繇的画成就后人莫及,而吴道子则兼两人的长处。
口若悬河
【原文】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世说新语》刘义庆
【释义】若:好像;悬河:瀑布,悬空下泻的激流。形容人善于言辞,说话流利,仿佛倾泻的河流,滔滔不绝。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他在年纪很轻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
郭象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尤其能够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对于各种事情常常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了深刻的理解。
当时,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出去做官,他都一概谢绝,每天只是埋头研究学问,或者和志同道合的人谈论哲理。
郭象恪守不做官、只做学问的人生原则,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活得充实自在。
又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郭象出山做官,参与朝政。郭象再三推辞,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下来,到朝廷中做了一名黄门侍郎。
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而且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立论新颖,条理清楚,讲得深刻、生动,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
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学识和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
“听郭象说话,就好像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
口蜜腹剑
【原文】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dan)以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
【释义】形容嘴甜心狠,阴险狡诈。
唐玄宗时,朝中有个官员叫李林甫,同皇帝同一个宗族,担任兵部尚书,兼任中书令,职位是宰相,权势显赫,不可一世。李林甫很有才艺,字写得很好,又擅长绘画,很受唐玄宗的赏识和重用。
可是李林甫的品德却很恶劣。他善于谄媚逢迎,拍马屁的本领极高,竭力迎合唐玄宗,看皇帝眼色行事,竭尽歌功颂德、曲意巴结之能事,骗取皇帝的夸奖。对玄宗喜爱的心腹宦官和宠妃,他是想方设法讨好卖乖,取得他们的欢心,保住自己的官位。他就是依靠这种特殊的本领蒙蔽了皇帝和皇帝身边的人,竟然官运亨通,在朝中高居宰相之位十九年之久。
平时李林甫和同僚们接触,总是装出一副态度谦恭、平易近人的模样,说话和气,好话连篇,看起来像是一位办事公正、善解人意的忠臣良相,实际上却非常阴险狡猾,手段毒辣。他专门同有权有势的人结交,结成帮派,壮大自己的势力。凡是有才学有见识的人,他都非常妒忌,如果哪位官员功业超过他,被皇帝重用,地位威胁到他,他一定要想方设法把这个人除掉。他认为自己才学极高,因此特别忌恨有才学的人。
为了掌握唐玄宗的言行举止、爱好和想法,李林甫用金钱玉帛买通了宦官和皇帝的嫔妃,因此唐玄宗那儿有什么消息,他马上就能知道。有一次他听说唐玄宗要重用兵部侍郎卢绚,便立即把卢绚调到外地,不久又把卢绚降职,却对唐玄宗说卢绚有病,不能重用。又有一次他知道唐玄宗想重用严挺之,就把严挺之请到京城来看病,然后告诉唐玄宗,说严挺之年老体衰,正在医治。他就这样玩弄两面三刀的手腕,妒贤忌能,陷害了很多比他才能高的人。
了解李林甫的人,都说他口蜜腹剑,对他十分痛恨,畏而远之。
旷日持久
【原文】今得强赵之兵,以杜燕将,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沟垒。仍引其兵而归,夫尽两国之兵,无明此者矣。《战国策·赵策四》
【释义】旷:荒废,耽误;持:持续,拖延。比喻空废时日,拖了很久。
战国时期,有个名叫荣蚠的人,被燕国封为高阳君,并派他为统帅,带领军队攻打赵国(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一带)。荣蚠很会打仗,赵王得到消息后,非常害怕,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国相赵胜想出一个办法,说道:
“齐国的名将田单,善战多谋。我国割三座城池送给齐国,以此作条件,请田单来帮助我们领军作战,一定可以取得胜利。”
但大将赵奢不同意这么做,他说:
“难道我们赵国就没有大将领兵了吗?仗还没有打,就先要割三座城池给齐国,那怎么行啊!我对燕军的情况很熟悉,为什么不派我领兵抵抗呢?”
赵奢还进一步分析道:
“第一,即使田单肯来指挥赵军,我国也不可能一定取胜,也可能敌不过荣蚠,那就是白请他来了;第二,如果田单确实有本领,但他未必肯为我国出力,因为我国强大起来,对他们齐国称霸不是很不利吗?因此,他不可能会为我国的利益而认真地对付燕军。”
接着,赵奢又说:
“田单要是来了,他一定会把我们赵国的军队拖在战场上,‘旷日持久’,荒废时间。这样长久地拖下去,几年之后,会把我国的人力、财力、物力消耗掉。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赵孝成王和国相赵胜还是没有听赵奢的意见,仍然割让三城,聘请齐国的田单来当赵军的统帅。结果,不出所料,赵国投入了一场得不偿失的消耗战,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只夺取了燕国一个小城,却没有获得预想的胜利。
脍炙人口
【原文】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孟子·尽心下》
【释义】美味从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春秋时,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皙又称曾点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
在当时,这件事情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
公孙丑问:“老师,脍炙细切的鱼肉,烤熟的肉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孟子回答说:“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
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烩炙,但却是曾皙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这就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