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浓而饫(yu)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明·刘基《卖柑者言》
【释义】金玉:黄金和玉石,比喻华美;外:外表;败絮:乱棉絮;中:内里。如金似玉的外表,像棉絮似的内里。比喻外表漂亮,里面一团糟。
刘基是明朝初年的大臣,元末时担任过一些小官。他曾劝说朱元璋脱离红巾军领袖韩林儿,独树一帜。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他被任命为御史中丞。
刘基善于写诗作文,曾写过一篇题为《卖柑者言》的文章,记载了他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揭露了当时社会上阴暗的一面。
夏日的一天,刘基在杭州城里漫步,只见一个小贩在卖柑子。柑子是很难保存到夏天的,但刘基发现这小贩卖的柑子金黄油亮,新鲜饱满,就像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他觉得机会难得,便走过去买了几个。虽然价钱是刚上市时的十倍,但他觉得小贩能把柑子贮存到现在,也是很不容易的事,贵就贵些吧!
回家后,刘基剥开柑皮,发现里面的果肉缩得像破旧的棉絮一样,顿时非常气愤,便拿着柑子,去责问小贩为何骗人钱财。
那个小贩很从容地对他说:“我靠卖这样的柑子为生,已经有好几年了。买的人数也数不清,谁也没有说什么,只有先生您不满意。”
接着,小贩说道:“当今世上骗人的事到处都是,岂止我一个?请问,那些威风凛凛的武将,从装束看,比孙子、吴起还神气,可是他们真正懂得兵法吗?那些头戴高帽、身着宽大朝服、气宇不凡的文官,难道他们真正掌握治理国家的本事吗?寇盗横行,他们不能抵御;百姓困苦,他们不能救助;贪官污吏,他们不能处置;法纪败坏,他们不能整顿。这些人一个个身居高位,住着华美的房舍,吃着山珍海味,喝着琼浆玉液,骑着高头骏马,哪一个不是装得道貌岸然、一本正经的样子?又有哪一个不像我所卖的柑子那样,表面上如金似玉,内中却像是破旧的棉絮呢?”
刘基听小贩这么一说,匆忙地将柑子又提回家。回到家里后,就写了《卖柑者言》这篇文章。
锦囊妙计
【原文】(诸葛亮)遂唤赵云近前,附耳言曰:“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依计而行。”《三国演义》
【释义】锦囊:封藏机密文件或诗稿的织锦口袋。封在锦囊中的神机妙策。比喻能解决问题的好计策。
三国时,刘备同孙权、曹操争夺天下,在隆中请得诸葛亮出山担任军师,如虎添翼,日渐强盛起来。后来刘备占据荆州作为自己的地盘,招兵买马,声势很大。刘备的存在,使得孙权深为不安,加上荆州本来属于东吴管辖,孙权一直想夺回荆州。
长坂坡之战中刘备的甘夫人死后,刘备一直没有再娶。周瑜认为有机可趁,便和孙权设计,准备以招亲为名,假意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把刘备骗到吴国都城南徐(今镇江市),然后除掉他,趁机讨回荆州。
刘备听说后,不肯冒险去吴都成亲。诸葛亮早已识破周瑜的这一计谋,摇着羽扇,成竹在胸,决定将计就计,使刘备与孙权结为姻亲,让孙权自食苦果。诸葛亮劝刘备只管前去成亲,他已安排好一切,不必担心危险。刘备仍有疑虑说:“周瑜定下计谋,想谋害我,我怎么能够轻易冒险前往呢?”诸葛亮大笑,说:“虽然周瑜能用计谋,但他怎能够出乎我诸葛亮之所料。我只需稍用小计,管叫他束手无策,不仅你能轻而易举得到孙权的妹妹,荆州也决不会失去。”刘备仍然不肯前往,诸葛亮见状,安慰他说:“主公只管放心前去,我已想好三条妙计,保你无恙,只要派赵云去保护你就行。”当下诸葛亮将赵云唤到面前,交给他三只锦囊,附耳低言,说道:“你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你可顺次按计而行。”
赵云收藏好三个锦囊,保护着刘备,带领五百名随行人员乘坐十只快船,向南徐而去。刘备到了吴都,果然一切都在诸葛亮意料之中,赵云按诸葛亮所说,每到紧急关头,打开一只锦囊,照计行事。三条妙计用后,果然刘备顺利地娶回了孙权的妹妹,安全返回荆州。孙权采用了周瑜的计谋,只落得“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
近水楼台
【原文】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曰:“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即荐之。《清夜录》宋·俞文豹
【释义】靠近水的楼台,能先得到月亮。比喻由于接近某人或某事物,条件优越,因而能得到优先的机会和好处。
北宋时,有个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名叫范仲淹。范仲淹小时家境贫困,但他勤奋学习,读了很多书。后来,他做过右司谏(向皇帝提意见的官)、知州(地方行政长官)、参知政事(副宰相)等地位很高的大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他在岳阳楼题写的千古名句。
范仲淹虽然做着大官,但他为人正直、待人谦和,特别善于使用人才。范仲淹在杭州做知府的时候,城中的文武官员大都得到他的关心帮助,在他的推荐下,那些官员们都得到了能发挥自己才干的职务,心里都很感激和崇敬他。只有一个名叫苏麟的巡检官,在杭州所属的外县工作,接近范仲淹的机会很少,所以一直没有被推荐和提拔,心中感到十分遗憾。
一次,苏麟因公事要见范仲淹,乘此机会,他写了一首诗给范仲淹。诗中有两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意思是靠近水边的楼房最先可以看到月亮,朝着阳光的地方生长的花草树木容易成长开花,显现出春天的景象。苏麟用这两句诗来表达对范仲淹的不满,巧妙地指出那些接近的人都得到了好处。范仲淹看了心领神会,不禁大笑。于是,就根据苏麟的意见和希望,为他找到了合适的职位。
惊弓之鸟
【原文】雁从东方来,更赢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赢曰:“此孽(有隐伤)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战国策·楚策四》
【释义】害怕弓声的鸟。比喻经历过危险或灾难的人,遇到类似情况心有余悸。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结成联盟,共同对付秦国,赵国的魏加来到楚国,问春申君打算派谁担任领兵作战的将军。春申君说准备让临武君当将军,领兵同秦军作战。魏加知道临武君曾经被秦军打得大败,伤亡十分惨重,不适合担当这个重任,但临武君是春申君十分信任的将领,魏加又不好明确地劝阻。因此魏加想了想,就和春申君谈起射箭来。魏加说:“我年轻时喜欢射箭,曾经听过一个故事,非常有趣。”于是魏加就有声有色地讲述起来:
魏国有一个人叫更赢,很会射箭。有一天,他和魏王在一起谈话,忽然天上传来雁叫声,抬头一看,一只大雁正在天空飞翔。更赢看了一会儿,对魏王说:“大王,我只要拉一下弓,不用搭上箭射出去,就能把这只雁射下来。”魏王笑着说:“你简直是开玩笑!我不相信你射箭的本领能有这样高超。”
更赢取来弓,等那只大雁飞到近处,立刻把弓拉开,对准那只大雁“蹦”地一声弹了一下,并没有射出箭去,然而那只大雁已随着那声弦响,一头栽下地来。
魏王吃惊不已,不由夸奖道:“当真本领高强,不愧是神射手。”更赢放下弓,指着地上的雁谦虚地说:“不是我本领高强,其实这只雁受过箭伤。”魏王走近大雁细察,果然不假,更加奇怪,问道:“你怎么知道它受过箭伤呢?”
更赢不慌不忙地说:“我发现它飞得很慢,叫声凄惨。飞得慢,说明伤口疼痛;叫声惨,说明它失群孤单。旧伤未了,心惊胆战,听到弓弦响,以为有人用箭射它,用力高飞而伤口破裂,所以自己栽落下来。”
魏加说完故事,对春申君说,临武君曾惨败于秦军,现在让他领兵同秦军作战,就会像惊弓之鸟,一定十分害怕。春申君听后沉思起来。
鞠躬尽瘁
【原文】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释义】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原指为国事尽心尽力,后引申为尽自己的本领做事,不怕辛苦的意思。
东汉末年,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执掌了政权。不久,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史称魏文帝。
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正式登基,江东的孙权也正式登基。于是,出现了魏、蜀、吴三国。
蜀汉的皇帝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诸葛亮辅佐刘备,把蜀国治理得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
不久以后,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继位。刘禅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阿斗”,他十分昏庸无能,只知享乐,便把国内的军政大权全交给诸葛亮处理。
诸葛亮一贯主张联吴伐魏,这时他一面和东吴交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方边境,然后积蓄力量,积极准备北伐。
过了一段时间,诸葛亮感到力量积聚差不多了,便决定出祁山北伐魏国。在出师前,他给后主刘禅上表,要他听信忠言,任用贤臣,富国强兵。这道奏表,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前《出师表》。
可是,这次北伐并没有成功,诸葛亮只得退兵回蜀。
过了几年,诸葛亮决定再次北伐。当时,有一些臣子对诸葛亮北伐持反对态度。于是,诸葛亮再次上表给后主,详细分析了当时的敌我形势,说明蜀汉和魏国势不两立,你不去伐他,他就要来伐你。后主刘禅看了,同意诸葛亮北伐。
这第二道表,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后《出师表》。在这道表的最后,诸葛亮表示他忠心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居安思危
【原文】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释义】处在安定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产生的危难祸害。
有一次,宋、齐、晋、卫等12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慌了,马上向12国中最大的晋国求和。晋国表示同意,其余11国因为惧怕晋国,也就停止了进攻。
郑国对晋国的救命之恩感激不已,赠送给晋国许多兵车、乐器、乐师和歌女。晋悼公十分高兴,于是把歌女的一半分赠给他的功臣魏绛,并对他说:“你这几年中为我出谋划策,事情办得很顺利,真是太好了,现在让咱们一同来享受享受吧!”
对于晋悼公分给的赠品,魏绛一点也不要,而是劝晋悼公说:“现在您能团结和统率许多国家,这是您的能耐,也是大臣齐心合力的结果,我并没有什么功劳,怎能无功受禄呢?不过,我很愿意您在享受快乐的时候,能够想到国家以后的许多事情。听人说:‘安居的时候,应该想到可能发生的危险。’能够这样做事才会先有准备,有准备才可避免失败和灾祸的到来。”
举案齐眉
【原文】遂至吴,依大家臬通,居疣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后汉书·梁鸿传》
【释义】案:盛食品的托盘。把盛饭菜的托盘举得与眼眉相平齐。后表示夫妻相互敬重,感情深厚。
梁鸿是东汉时的一个穷书生,他知识丰富,人也正派,深受当地人的尊敬。不少富贵人家都想把女儿嫁给他,但都被他拒绝了。
孟光是县里一有钱人家的女儿,已经30岁了,还没有出嫁。有许多富家子弟前来提亲,孟光都没答应。她父母很焦急,问她想嫁什么样的人,孟光说:
“我要嫁梁鸿那样贤良又有学问的人。”
梁鸿知道以后,觉得这个孟光是个很贤惠而且很有主见的姑娘,是自己理想的伴侣,就托人到孟家提亲,把孟光娶了过去。
孟光刚结婚的时候,穿着新娘的服装,打扮入时。梁鸿看不惯,一连几天都不理她。到了第八天,孟光脱下新装,取下金银首饰,穿着粗布衣裳,纺纱织布,下厨做饭,操持家务。梁鸿这才高兴起来,主动上前与妻子说话。
梁鸿和孟光结婚以后,先是在霸陵山中隐居,织布种地,读书弹琴,过着清贫而自在的日子。后来他们搬迁到了吴中(今江苏苏州),借了别人的一间屋子住下来。梁鸿天天出去帮别人舂米种地,而孟光则在家操持家务,两人共同劳动,互敬互爱,过着和睦美满的日子。
每天梁鸿下工回到家里时,孟光都已经做好饭菜,放在托盘里,双手端着,举得跟自己的眉毛一样高,恭恭敬敬地送到梁鸿的面前。梁鸿也很有礼貌地双手接过来,然后夫妻一起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