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是东晋时人,字长康,小名叫虎头,晋陵无锡(今属江苏)人。他多才多艺,不但诗赋写得好,而且字也写得很漂亮。他特别擅长的是绘画,是当时的著名画家,人们称他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大司马桓温的参军。那时,东晋地方割据十分严重。桓温主张国家统一,常常率领部队去讨伐那些割据势力,顾恺之也随桓温南征北战了许多年。桓温很看重他,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有一次,顾恺之随桓温乘船到江陵去视察部队。到江陵的第二天,江陵的官员前来拜见,并送来很多捆当地的特产甘蔗。桓温见了十分高兴,吩咐大家一起尝尝。于是大家都拿着吃了起来,纷纷称赞甘蔗味道很甜。
这时,顾恺之正独自欣赏江景,没有去拿甘蔗。桓温见了,故意挑了一根长长的甘蔗,走到顾恺之跟前,把甘蔗末梢的一段塞到他手里。顾恺之看也不看,竟自啃了起来。
桓温又故意问顾恺之甘蔗甜不甜,旁边的人也一起嘻笑着问他。顾恺之回过神来,才看到自己正啃甘蔗的末梢,便知道大家为什么嘻笑。他灵机一动说:“你们笑什么?吃甘蔗,就应该从末梢吃起,这样,越吃越甜,叫作‘渐入佳境’!”大家听了,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据史书记载,后来,顾恺之每次吃甘蔗时,便都从末梢吃起,当时还有不少人仿效他的吃法哩!
其实,顾恺之是因为欣赏江景而忘情,但他善于应付,说得好像真的一样,并津津有味地从甘蔗末梢吃了起来,似乎真的越吃越甜一样。
骄兵必败
【原文】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汉书·魏相传》
【释义】骄傲自恃,轻敌自满的军队必定打败仗。
公元前68年,汉宣帝刘询派侍郎郑吉等,将一批罪犯送到渠犁一带去屯田,就地积聚粮食,以备攻打西北边境的车师国。
到了秋收时,汉军打下车师,匈奴便派骑兵袭击车师。
汉宣帝召集群臣商议增兵车师,攻打匈奴之事。将军赵充国主张趁匈奴势弱,派兵攻打匈奴右翼,使它不再袭扰西域。丞相魏相不同意派兵出战,他上书进谏说:“近年来,匈奴并没有侵犯我们边境。为了车师而去攻打匈奴,是没有道理的。现在,边境上老百姓的生活很困难,无衣可穿,无粮可吃,怎能轻易兴兵打仗呢?国内连年遭灾,收成不好;郡县许多官吏不称职,风俗、道德也很成问题,儿子杀父亲,妻子杀丈夫的案件经常发生。我认为处理好国内的事情很重要,应当首先整顿朝政,任用贤能,这才是大事。一定要出兵的话,打了胜仗,也后患无穷。仗着国大人多而对外炫耀武力,就是骄横的军队,军队骄横必定要灭亡。”汉宣帝采纳了魏相的意见,决定不增兵车师以攻打匈奴,只是调动当地一部分军队开到车师附近,等匈奴兵退走后,接郑吉的军队返回渠犁。
矫枉过正
【原文】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汉书·诸侯王表序》
【释义】矫;纠正,扭转;枉:弯曲;过:超过限度。比喻纠正偏差做得过了分,造成了另一种错误。
公元前206年,秦朝被项羽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所灭。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认为秦王朝所以灭亡,是因为没有分封诸侯,造成处境孤立。于是,他决定改变这种局面,恢复分封制。刘邦设立王、侯两级爵位,大封功臣。后来,异姓诸侯王纷纷叛乱。刘邦在消灭异姓诸侯王以后,保留了同姓诸侯王。这些同姓诸侯王倚仗与皇帝同宗,骄横跋扈,为所欲为,甚至想夺取皇帝大权。文帝时发生济北、淮南两王谋反,景帝时又发生吴楚七国之乱。景帝镇压了吴楚七国叛乱后,下令把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王国的行政由朝廷任命官吏处理,以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执政后,又颁布“推恩令”,使诸侯王可以分封子弟为侯。从此,各王国分成若干小的封地,势力不断削弱,名存实亡。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撰写《汉书·诸侯王表序》时,对此评论说:西汉初年恢复分封,大的诸侯王国跨州兼郡,拥有几十座城池,宫室百官的制度同京都的朝廷一样,真可说是矫正弯曲的东西超过了限度,结果弯向了另一方。
脚踏实地
【原文】公(司马光)尝问康节(邵雍)曰:“某何如人?”曰:“君实(司马光的字)脚踏实地人也。”《邵氏闻见录》宋·邵伯温
【释义】形容作事踏实,认真求实。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小时候,他就聪明过人,处乱不惊。有一次,他和小朋友们在后花园做游戏,没有一个大人在附近。忽然一个孩子掉进了水缸里,其他孩子都吓呆了。司马光毫不慌张,搬起石块,砸破水缸。缸里的水流了出来,那个孩子得救了。大人们知道后,都称司马光将来必定有大出息。
青年时代,司马光特别爱好钻研历史,遍读各种典籍史书,掌握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宋英宗时,他在朝廷做官,奉命主编一部规模宏伟的编年体通史,前后花费了19年的功夫和心血。他废寝忘食,严谨治学,旁征博引,专心编撰,无时无刻不在认真工作。有时从白天工作到深夜,天还未亮就又起来工作。睡觉时,他给自己准备了一个“警枕”,用圆木制成,头枕在上面,睡不多久,稍一动弹便被惊醒,于是立刻爬起来。协助他进行编定工作的其他学者,无不被他的精神所感动。
司马光编撰这部史书,态度非常细致,决无半点马虎。他先广泛收集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整理,经过反复研究和精心选择,再把它们按照年代依次串联起来,然后一篇篇地加以剪裁润色,写出初稿。其中有许多篇章,进行了反复修改。他编写唐代部分的时候,原先多达六百卷,后来他对原稿进行考据,删繁就简,最后定稿时精简为八十卷。完成后的原稿,都是用一笔不拘的正楷字体,抄写得整整齐齐,没有一个潦草字。剩下的废稿、残稿,堆放在洛阳,占了满满两间屋子。
皇帝宋神宗对这部史书非常重视,给这部书取名为《资治通鉴》。
司马光问他的好友邵雍:“我是怎样的一个人?”邵雍敬佩地说:“你是个脚踏实地的人啊!”
狡兔三窟
【原文】冯谖谓孟尝君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战国策·齐策四》
【释义】窟:洞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窟,比喻藏身的地方多。
战国时期,齐国有位政治家,人称孟尝君,家中养了众多的门客,作为他的谋士。门客中有个人名叫冯谖(xuan),出身贫寒,地位低下,孟尝君的管家看不起他,总是给他吃粗劣的饭菜。一天,冯谖靠在房柱旁,一边敲着他的剑铗,一边唱道:“长铗啊长铗,不如和你一同回去吧,每次吃饭时,我都没有鱼吃!”管家听了觉得很讨厌,就跑去报告孟尝君。孟尝君说:“以后吃饭时要给他鱼。”
几天后,冯谖又敲着剑铗唱起来:“长铗啊长铗,我们一同回去吧,出门的时候,我没有车子坐!”孟尝君听了,吩咐给他准备车子。过了几天,冯谖又一次敲着剑铗唱起来,说他的母亲没有人供养。孟尝君立刻派人给他母亲送去粮食、用品。冯谖再也不敲剑铗唱歌了。
后来,冯谖主动要求帮助孟尝君到薛地收债,孟尝君吩咐他,用收回来的钱买些家里缺少的东西带回来。冯谖到了薛地,把欠债的人召集来,核对了每人的债券,然后自作主张,对他们说:“孟尝君不要你们还这些债了,大家把债券都烧掉吧!”那些欠债的人喜出望外,一个个当场把债券都烧毁了,感激万分,都夸孟尝君是仁义君子。
冯谖两手空空回来见孟尝君,孟尝君得知他烧毁了债券,非常不高兴。冯谖说:“您家里什么东西都不缺,我看只缺乏一个‘义’。您只拥有一个薛地,不为那里的老百姓做些好事,却放债去剥削他们。所以我把‘义’买来送给您。”
一年后,孟尝君被罢了官,无处可去,只好到薛地去。薛地的老百姓扶老携幼在半路上迎接他,他这才醒悟冯谖所说的“义”是怎么回事。冯谖对他说:“狡兔三窟,才能躲避被打死的厄运,我想再替您开凿两个洞。”
以后,冯谖使用妙计,让齐国国君以黄金、车马、宝剑作为礼物,恭恭敬敬地又请孟尝君回去做官。孟尝君当官几十年,冯谖为他出了许多计谋。
嗟来之食
【原文】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屡,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礼记·檀弓下》
【释义】表示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国内民穷粮缺。一大批穷人由于缺粮少食,而被活活地饿死,活着的人也饿得奄奄待毙。
这时,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想发点“善心”。每天一早,他便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便可施舍给他们,以显示他的“仁慈”。
一天,黔敖又坐在路旁的车子上,等着有人经过。正在这时,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走了过来。他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眯着眼睛,摇摇晃晃地迈着步子,身体十分虚弱。黔敖看到后,认为显示自己“仁慈”的时候到了,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老远地、傲慢地吆喝道:
“喂!来吃吧!”
他一心以为那个饿汉会对他感恩不尽,感谢他的好意和慷慨。
可出乎意料的是,那个饿汉抬起头抖了抖衣袖,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
“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你以为一个人为了食物,就会抛弃自己的尊严,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吗?你还是收起你那假仁假义的一套吧!”
说完,那饿汉扭头就走。最后,他终因饥饿而死于路旁。
金石为开
【原文】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况人心乎?汉·刘向《新序·杂事四》
【释义】金石:指最坚硬的东西。连金石都能打开,形容非常真诚,足可打动人心。又比喻意志坚定,决不动摇,能克服一切困难。
周朝时,有个楚国人名叫熊渠子,自小喜爱射箭。刚开始练射箭的时候,他的力气很小,稍微强硬些的弓就拉不动。有人笑话他将来成不了好射手。熊渠子很不服气,坚持每天练习臂力,渐渐地练出了力气,再拉弓射箭时,箭飞出去不再是轻飘飘的了。可是这时他发出的箭不能准确地射中目标,于是又坚持不懈地练眼力。经过刻苦的训练,他的箭法已经十分娴熟,每射十箭总有七八箭射中目标,人们都说他是射箭能手。可是他觉得自己的功夫还不高明,又无法提高,十分烦恼。有人对他说:“你现在射得很不错,不过你是靠技巧射箭,还不算高明,应该靠心去射每一支箭,那才是真功夫。”熊渠子听了,反复揣摩这句话,更刻苦地练习。
一天夜里,熊渠子独自一人在山路上行走,猛然看见前面不远处伏着一只老虎,只要他再走近些,它就要猛扑上来。熊渠子大吃一惊,随即镇静下来,心想这正好是试箭法的好机会,凭我的本领,一定要把老虎射死。于是他毫不畏惧,迅速取弓搭箭,对准老虎,拉满弓一箭射去。“嗖”的一声之后,全无一点动静。熊渠子暗暗吃惊,心想我这一箭射去,不但一定射中了它,而且必然把它射死,谁知这老虎竟然一动也不动,怎么回事?他不免怀疑起来,放大胆子大步走过去一看,不由得哑然失笑。原来是一块大石头卧在路上。再仔细看去,那支箭竟然射进坚硬的石头里去了,连箭翎都深深插在石头里,几乎看不到。
这件事很快传扬开去,人人都夸他箭术高明。以前勉励过他的那个人说,这不仅因为熊渠子力气大,箭法好,更因为他集中精力,以必胜的信心去迎战对方,所以,金石也被他打开了(金石为开)。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