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成语一看通:影响中国的300则成语故事
7504700000020

第20章 H(2)

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张玄。舅舅要他俩交谈交谈。张玄早就听说王忱志趣不凡,很想与他谈谈。他年龄比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给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不料,王忱见张玄这等模样,看不上眼,也默默坐着,一言不发。张玄见他这样,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对坐了一会儿,怏怏不乐地离去。

事后,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吴中的优秀人才,你为什么不好好与他谈谈?”

王忱傲慢地回答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来往,完全可以来找我谈谈嘛。”

范宁听了这话,反而称赞起外甥来了:“你这样风流俊逸,真是后来的优秀人才。”

王忱笑着回答说:“没有您这样的舅舅,哪来我这样的外甥?”

狐假虎威

【原文】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违天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战国策·楚策一》

【释义】假:借,凭借;威:威势。狐狸凭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权势,欺压吓唬人。

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大将叫昭奚恤,这个人很有才干,多次领兵打了胜仗,北方各诸侯对他都很敬畏。

有一次,楚国的国君楚宣王召集大臣们议事。他问大臣们说:“我听说北方的国家都很害怕昭奚恤,是真的吗?”

大臣们都默不作声,不知该怎样回答。有个叫江乙的大臣,很有智谋,他揣摩了一番楚宣王的心理,就说:“大王,不是这样的。那些国家并不是惧怕昭奚恤,而是惧怕您呀。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只老虎,在森林里寻找猎物,抓到了一只狐狸,老虎正要吃狐狸时,狐狸开口道:‘你怎么敢吃我!我是天帝派来管理百兽的,你今天吃了我,是违抗天帝的旨意,天帝会降罪于你的。’

老虎知道狐狸一向以狡猾闻名,有些不相信他的话。但听他说得一本正经,又不敢不信。正犹豫间,狐狸又说:‘你如果以为我说的是假话,我们可以到森林里走一趟,我在前面,你跟在后面,看看那些野兽见了我害怕不害怕。’

老虎同意了,就跟着狐狸到森林里去。森林里的野兽见跟在狐狸后面的老虎,都吓得拼命逃跑。可是老虎却不知道百兽是害怕自己而逃的,以为它们真的是害怕狐狸呢!

大王您现在占有着五千多里方圆的地盘,还有雄兵百万,这百万大兵都归昭奚恤管辖,所以北方的几个国家都怕他。其实他们是害怕您的兵马,这就如同‘狐假虎威’一样啊!”

楚宣王听了这番话后,果然很高兴,把江乙大大夸奖了一番。群臣们也大大松了一口气,都暗暗佩服江乙有智慧。

囫囵吞枣

【原文】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未精粗无二致,正是囫囵吞枣。《答许顺之书》朱熹

【释义】比喻读书学习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不求甚解。

有一位医生对人说,生梨对人的牙齿很有好处,但对脾却有害处;而枣对脾有好处,但对牙齿却有害处。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后,连忙对旁人说:“我倒有个好法子,既可以吸收生梨和枣子各自对于人的好处,又可以避免害处。那就是我吃生梨的时候,只用牙齿咀嚼,却不咽到肚里去,这可以使生梨对牙齿有益,而免得伤脾;等到吃枣子的时候,我就不用牙齿咬,而是一口吞下肚去,这不是可以让枣子对牌有益,而免得它伤害牙齿吗?”

旁人听了,笑着说:

“你吃生梨只嚼不咽,倒还可以做到;可吃枣子只咽不嚼,就很难了,你那样囫囵吞枣,枣核咽下去,肚子可受不了啊!”

怙恶不悛

【出处】《左传·隐公六年》

【原文】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醒公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释义】形容坚持作恶,不思悔改。

公元前743年,十四岁的寤生继任郑国国君,史称郑庄公。过了三年,卫国联合宋、陈等国进攻郑国。为了离间卫国的盟国陈国,庄公派使者到陈国去要求和好,并希望结成联盟。

不料,陈桓公瞧不起郑庄公,不愿与郑国结盟。他的弟弟五父劝谏说:“对邻国亲近、仁爱和友善,是立国的根本。您应该考虑到这些,答应郑国的要求。”

但是,桓公听不进五父的话,反驳说:“宋国和卫国都是大国,它们才是我们陈国难以对付的。郑国有什么作为,能把我们陈国怎样!”

庄公得知桓公拒绝与自己结盟,勃然大怒,决定给他点颜色看看。公元前717年,他率领大军攻伐陈国。桓公仓促率军应战,结果大败。

后来,史学家对上面这段历史发表评论说:“友善不可丢失,罪恶不能滋长,这是针对陈桓公说的,一直做罪恶的事而不改过,最后一定会自食其果。”

悔过自新

【原文】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宫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释义】认识并改正错误,重新做人。

淳于意,字仓公,战国时齐国临淄人,因曾做过太仓县令,所以称为仓公,是汉初的医学家。

淳于意从小喜爱医学,曾拜阳庆为师,学得了黄帝、扁鹊传下来的医术,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后因得罪了权贵而被官府处以肉刑(包括在犯人脸上刺字,割鼻,断足等),并要押解到长安去行刑。淳于意只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临走时面对着五个哭哭啼啼的女儿,感慨地说:“我只有女儿,没生儿子,到了紧要关头,谁也派不了用场!”

他的小女儿缇萦听了后很悲伤,决定跟随父亲西上长安,并给汉文帝写了一封信,信上说:

“我父亲做官时,齐地一带的老百姓都称赞他廉洁公平。如今犯了罪,当然应该受处罚。但我痛切地感到,人死了不能复生,受肉刑断了手足也不能再长出来,虽然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我情愿给官府做奴婢,来替父亲赎罪,以便让他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到缇萦写的信后,深受感动,没有想到这么年轻的少女能有如此的考心和文才,佩服之余,就下令免了她父亲的罪,并下令废除了肉刑。

悔之无及

【原文】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史记·伍子胥列传》

【释义】后悔也来不及了。

伍子胥,名员,春秋时吴国大夫,曾经帮助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吴王阖闾在伍子胥的帮助下,国势逐渐强大。后来伍子胥又因攻破楚国被封于申,所以又称为申胥。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准备攻打齐国。越王勾践采用子贡的计谋,带领部属前来助威,并且给吴王夫差和太宰伯喜等大臣都送了厚礼。吴国君臣都十分高兴,只有伍子胥忧心忡忡。他劝告夫差说:“越国是我们的心腹之患。勾践表面上装得很老实驯服,但骨子里是为了实现他侵吞吴国的野心。我们不如早一点对它下手。今天我们如果轻信了勾践的花言巧语,不远千里去攻占齐国,也只好比得到了一块不能生长庄稼的石田,什么用处也没有。因此,希望大王放弃伐齐的打算而先攻打越国,不然的话,等越国强大起来,反扑过来,就后悔也来不及了。”

吴王夫差没有听从劝告,反而开始疏远伍子胥,后来居然听信太宰伯喜的谗言,赐剑令伍子胥自杀。伍子胥临死前对手下人说:

“我死后,在我的坟上种上树,等到树成材时,吴国差不多也就要灭亡了;另外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国东门之上,以便我亲眼看着越国灭亡吴国。”

11年之后,吴国果然被越国灭亡,吴王夫差自杀。

讳莫如深

【原文】此奔也,其曰如,何也?讳莫如深,深则隐。《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

【释义】讳:隐满;深:事件重大。原指事情重大,因而隐瞒不言。后指事情瞒得很紧。

春秋时,鲁庄公有好几个妻妾。他的妻子哀姜没有生育,于是,她的妹妹叔姜跟着嫁给庄公,并生了一个儿子叫启。而哀姜与庄公感情不好,与庄公的庶(妾所生的称庶)兄庆父私通。

庄公最宠爱的是孟任。孟任生了一个儿子叫般,庄公一心想使公子般继承君位。庄公的妾成凤,也生了一个儿子叫申。成凤希望申能继承君位,就请鲁庄公的弟弟季友帮忙。但是季友认为,公子般的年龄比公子申要大,没有答应。

不仅是庄公的妻妾想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国君,就是庄公的庶兄庆父也想继位,并且得到了庄公的庶弟叔牙的支持。庄公病重时就问过叔牙,他死后由谁继位最合适。叔牙就向他推荐庆父。这当然不合庄公的心意,接着他问季友,季友表示,愿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扶植公子般继位。

公子般长大成人后,与梁氏女相爱。一天,有个叫荦的养马人唱了一首歌调戏她。公子般知道后,就叫人用鞭子抽打了荦一顿。荦对公子般怀恨在心,便投靠庆父打算伺机报复。

庄公死后,季友设计毒死了叔牙,准备立公子般为国君。正巧这时公子般的外祖父也病死,他就去吊丧。庆父认为这是夺君位的好机会,就派养马人荦去把公子般杀了。季友得到这个消息,知道是庆父主使这件事的,接下去一定不会放过自己,就逃到陈国去避难。

庄公的妻子哀姜见公子般已死,就怂恿庆父继位。但庆父考虑到庄公的庶子公子申和公子启都在,自己继位还不是时候。由于公子申年长,很难控制他,公子启年仅八岁,又是哀姜妹妹生的,所以最后立公子启为国君。这就是鲁闵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