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合计定当后,就为公子般发丧。庆父还借发讣告为名,出奔往齐国,争取齐桓公的支持。不到两年,庆父杀了闵公,准备自己当国君。人们见他杀了两个国君,太残暴了,纷纷起来反对。逃到陈国去的季友乘机号召鲁国人民杀死庆父,庆父吓得逃往齐国。季友回国后,立公子申为国君,这就是鲁僖公。后来,庆父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得自杀。
孔子《春秋》中记载这段历史时,轻描淡写地说,庄公死的那年,公子般死去,庆父到齐国去,并不明记其事。后来,阐释《春秋》的《谷梁传》在评论这件事时说,庆父明明是出奔到齐国去的,却说是到齐国去的。为什么这样记载呢?那是因为事件重大,如实记载会伤臣子之心,所以隐瞒起来不说。
华而不实
【原文】且华而不实,恕之所聚也。《左传·文公五年》
【释义】光开花,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内容,多用以形容表面上很有学问,实则腹中空空的人。
春秋时,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到魏国去,回来路过宁邑(今河南省获嘉县),住在一家客店里。
店主姓嬴,看见阳处父相貌堂堂,举止不凡,十分钦佩,悄悄对妻子说:
“我早想投奔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可是多少年来,随时留心,都没找到一个合意的。今天我看阳处父这个人不错,我决心跟他去了。”
店主得到阳处父的同意,离别妻子,跟着他走了。
一路上,阳处父同店主东拉西扯,不知谈些什么。店主一边走,一边听,也听不出有什么高明之处。
店主很快看出了阳处父徒有外表,其实并没有真才实学和值得尊崇的人品德行。刚刚走出宁邑县境,店主就改变了主意,和阳处父分手了。
店主的妻子见丈夫突然折回,心中不明,问道:
“你好不容易遇到这么个人,怎么不跟他去呢?你不是决心很大吗?家里的事你尽管放心好了。”
店主说:
“我看到他长得一表人才,以为他可以信赖,谁知听了他的言论却感到非常讨厌。我怕跟他一去,没有得到教育,反倒遭受祸害,所以打消了原来的主意。”
这位阳处父,在店主的心目中,就是一个浮华于表、空虚于里的“华而不实”的人。
所以,店主毅然地离开了他。
画龙点睛
【原文】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历代名画记》唐·张彦远
【释义】点:用笔加上点子。给画好的龙点画上眼睛。比喻在艺术作品的关键之处加上一笔,使之更加传神或生动。
南北朝时期,建都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市)的梁朝有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僧繇(yao),他的画,特别传神。画动物,像会蹦跳;画人物,像会说话。皇亲贵族、富商大贾都争相索要他的画。
传说有一年,他给金陵安乐寺作壁画。他在墙上画了四条龙,画得惟妙惟肖,鳞甲俱全,四条张牙舞爪的龙好像随时会腾空飞去,真是活灵活现。老百姓听说张僧繇画了四条像真的一样的龙,都纷纷跑来观看,人人赞不绝口。
忽然有个人发现了一个问题,失声叫道:“咦,这龙怎么没有眼睛呀?”大伙仔细一瞧,四条龙果然都没有眼睛,刚才只顾赞叹了,竟没发现。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向张僧繇问道:“你为什么不画眼睛呀?”
张僧繇说:“如果画上眼睛,它们就会飞走的。”
人们一阵哄笑。这个说:“你骗人,画在墙上的龙还会变成真的吗?”那个道:“你说得太玄乎,请你给龙画上眼睛,让我们看看它是不是真会飞走。”
张僧繇见众人都恳切请求,无法推辞,就拿起笔来,给壁画上的龙轻轻点上眼睛。他刚点完第二条龙的眼睛时,忽然电光一闪,轰隆一声响雷,把众人都吓了一跳。一时间风雨交加,天昏地暗,雷鸣电闪中,只见两条龙挣破墙壁,腾空而起,一会儿就不知去向了。再看那墙壁,只剩下两条尚未点眼睛的龙了。所有目睹张僧繇画龙点睛的人都不由啧啧称奇,夸张僧繇是神画。
画蛇添足
【原文】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Zhi),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战国策·齐策》
【释义】画好蛇再添画上脚。比喻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楚怀王派昭阳为将,领兵征讨魏国。昭阳是员猛将,他带领将士一阵猛攻猛打,一举攻占了魏国八座城池,楚军大胜。但昭阳似乎意犹未尽,又想领兵乘胜去攻打齐国。齐王得到消息后,很着急。正巧秦国的使者陈轸出访到齐国,齐王就请他去见昭阳,说服他不要与齐国动武。
陈轸见了昭阳后,并不立即说明来意,而是问:“按贵国的规定,像您今天取得这样辉煌的战果,应受到什么样的奖赏?”
昭阳得意地说:“官封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
陈轸又问:“那么还有比这官更大的吗?”
昭阳回答:“当然有啊,更大的是令尹。”
陈轸接过话头说:“令尹虽然更加显贵,但是楚国现在已有令尹,楚怀王是不会为了赏功设置两个令尹的吧?请听我讲个故事:楚国有一个人家祭祀祖先,祭礼过后,主人就把祭祀用过的酒赏给办事的人喝。这壶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够喝的,但如果给一个人喝,就能喝个痛快。于是有人提议:每个人都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第一个画完,这壶酒就归谁。大家同意了,就开始画起来。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就画好了。他一把拿过酒壶正准备喝,看看别人都还在慢慢画,很想显显自己的本事,就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边画边说:‘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还来得及呢!’谁知,他蛇脚还没画好,另一个人已画好了蛇。那人一把抢过酒壶说:‘蛇本没有脚,你怎么能为它添上脚呢?这酒归我了。’说着,就把酒喝了。为蛇添足的人,终于没喝到酒。
“现在,您为楚国打败了魏军,得了八座城池,还不罢兵,而要讨伐齐国。我认为,即使您把齐国打败了,官也不会升得更高了。如果万一打不赢齐国,反而要前功尽弃,那就无异于‘画蛇添足’了。不如趁现在大功已告成,赶快退兵吧。”
昭阳听了陈轸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领兵回国了。
画饼充饥
【原文】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三国志·魏书·卢毓(yu)传》
【释义】画一张饼来填饱肚子。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三国时,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从小就聪明能干,很有志向。他十岁时死了父母,后来两个哥哥又死于战乱。十几岁的卢毓就担起了供养寡嫂和侄子的重任。当时战乱不断,到处饥荒,卢毓凭着自己的才干以及善于吃苦耐劳,使嫂子和侄儿不致饿死,人们都很赞赏他。
后来,卢毓在曹操的儿子曹丕的麾下做了官。当时三国争雄,谁胜谁负还难预料,将士们常有叛逃的。为了防止逃亡,朝廷制定了严厉法令,规定将士逃亡,就拿妻子问罪。有个逃亡将士的妻子白氏,刚嫁到夫家几日,还没见到在外打仗的夫君是什么样子,丈夫就逃跑了。大理司判了白氏死刑。卢毓知道后,就对曹操说:“女子对丈夫的感情,是和丈夫相见相处而后才有的,所以《诗经》上说:‘未见到夫君的时候,我心伤悲;见到了夫君,我的心才平静。’《礼记》中也说:‘没有见到夫君就死的女子,要葬回父母处,因为她还没当人家的妻子。’现在白氏生有未见之悲,死有非妇之痛,却还要判她死刑,不是太严厉了吗?我以为判刑可以,死刑则太重了。”曹操听得直点头,称赞说:“卢毓的话很有道理,又引经据典,我自叹不如啊!”
曹丕也很器重卢毓,他当了魏文帝后,就把卢毓升为侍中,为自己出谋划策。有一次,曹丕派卢毓去挑选中书郎,对他说:“选拔人才时,不要选那些有名气的,名气就好像是在地上画的饼,好看却不能吃(画饼充饥)!”
卢毓回答说:“光看名气是不易找到有特异才能的人,但却可发现一般的人才。修养高、行为好而有名的,我们不该厌恶他们。我以为主要的是要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有真才实学。”
魏文帝认为卢毓的话很有道理,就下令制定了考核法。
黄粱一梦
【原文】黄粱犹未熟,一梦到华胥。《枕中记》唐·沈既济
【释义】黄粱:小米。比喻虚幻不实的希望破灭,好像做了场梦。比喻人生的富贵荣华、生离死别,都如一场梦般来去匆匆。
从前,有位穷书生,姓卢,屡试不中,又一次赶考途中,在邯郸旅馆里遇一道士吕翁,就向他诉苦。吕翁便从袖子里取出一个枕头说:“你把它枕在头下,便可以一切如意了。”
吕翁说话的时候,旅店主人正在煮小米饭,而卢生因为旅途辛苦,确实很累,便糊里糊涂地枕着吕翁给他的枕头睡着了。
不久,他便进入了梦乡,梦见自己来到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娶了当地一位年轻美貌、善良温顺的崔姓女子为妻。那个女子不但家境富有,贤淑能干,而且婚后帮助他踏上了仕途,还替他生了几个子女。
后来,他的儿女都长大了,娶亲的娶亲,嫁人的嫁人,每个人都生活得非常舒适优裕,而卢生也一帆风顺,一直做到宰相的高位。
又过了若干年,儿女们给他添了孙子外孙,他便闲居在家里享福,做起老太爷来。由于他终年嘻嘻哈哈笑颜常开,加上家里的生活条件非常好,住得好,吃得好,所以他一直活到80多岁才安然死去。
当他从梦中醒来的时候,嘴角边还挂着满足的微笑。可等他睁开眼睛一看,原来自己仍住在旅店的小房间中,刚刚那些荣华富贵只是短暂的一场梦罢了,甚至店主人煮的小米饭,也还没有煮熟呢。
卢生梦中的喜悦一下子消失殆尽,他失望极了。吕翁这时才对他说:“别企求虚无的东西,人生的荣华富贵就如同过眼烟云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