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马功劳
【原文】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史记·萧相国世家》
【释义】比喻战斗中立下的功绩。后泛指工作成绩。
汉朝建立后,高祖刘邦,分封有功之臣,许多将领争着邀功请赏。刘邦认为萧何丞相功劳最大,于是封他做了赞侯。其余的人都不服气,说:
“我们拼死拼命,久经沙场,而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只会耍笔杆、发议论,根本没上过战场,封赏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
刘邦望着众人,不慌不忙地问:“你们知道打猎吗?”文武大臣一齐回答:“知道。”刘邦接着说:“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狗,而让狗去追杀的却是人。你们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而萧何能知道野兽的去处并让狗去追杀,他才是真正的有功之人。而且,你们多是单身跟随我,有同族两三人就算难得了,但是萧何教全家族的几十个男子都参加了我的队伍,跟着我一同出力。他的大功劳是怎么也不应忘记的!”大家听了,便谁也不吭声了。
汗流浃背
【原文】敞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浃背徒唯唯而已。《汉书·杨敞传》
【释义】形容浑身大汗。也形容极度惶恐或惭愧过度。
汉大将军霍光,是汉武帝的托孤重臣,辅佐八岁即位的汉昭帝执政,威势很重。霍光身边有个叫杨敞的人,行事谨小慎微,颇受霍光赏识,升至丞相职位,封为安平侯。其实,杨敞为人懦弱无能,胆小怕事,根本不是当丞相的材料。
公元前74年,年仅二十一岁的汉昭帝驾崩于未央宫,霍光与众臣商议,选了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作继承人。谁知刘贺继位后,经常宴饮歌舞,寻欢作乐。霍光听说后,忧心忡忡,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大司农田延年秘密商议,打算废掉刘贺,另立贤君。计议商定后,霍光派田延年告知杨敞,以便共同行事。杨敞一听,顿时吓得汗流浃背,惊恐万分,只是含含糊糊,不置可否。
杨敞的妻子,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女儿,颇有胆识。她见到丈夫犹豫不决的样子,暗暗着急,趁田延年更衣走开时,上前劝丈夫说:“国家大事,岂能犹豫不决。大将军已有成议,你也应当速战速决,否则必然大难临头。”
杨敞在房里来回踱步,却拿不定主意。正巧此时田延年回来,司马夫人回避不及,索性大大方方地与田延年相见,告知田延年,她丈夫愿意听从大将军的吩咐。田延年听了,很高兴地告辞走了。
田延年回报霍光,霍光十分满意,马上安排杨敞领众臣上表,奏请皇太后。
第二天,杨敞与群臣谒见皇太后,陈述昌邑王不堪继承王位的原因。太后立即下诏废去刘贺,另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君,史称汉宣帝。
沆瀣一气
【原文】崔相沆知贡举,得崔瀣。时榜中同姓,瀣最为沆知。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唐语林》宋·王谠
【释义】沆瀣:原指夜间的水气,这里指唐朝的崔沆和崔瀣。原意为气味相投的人聚在一起。现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含贬意。
隋唐时,读书人要做官,都要经过科举考试。唐僖宗当政期间,在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考试,各地已经取得一定资格的读书人,来到长安应考。
在众多的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很有才学,考下来自己感觉也不错,就等着发榜了。主持这次考试的官员名崔沆。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觉得好,就把他录取了。发榜那天,崔瀣见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兴。
按照当时的习俗,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称他为恩师。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崔瀣自然也不例外。
崔沆作为座主,见到崔瀣这位与自己同姓的门生,显得格外高兴。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来是一个词,表示夜间的水气、雾露。于是,爱凑趣的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像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
骇人听闻
【原文】劭在著作,将二十年,专典国史,撰《隋书》八十卷。或词鄙野,或不轨不物,骇人视听,大为有识者所嗤鄙。《隋书·王劭传》
【释义】形容事出非常或者故意夸大其词,使人听后感到十分惊骇。
王劭,字君懋,太原晋阳人。他从小就喜爱读书,年轻时就因为博闻强识而闻名。当时的一些文人如果遗忘了古书上的内容而一时又无书可查时,就会去请教王劭,王劭都能一一回答。以后有机会查对古书,便发现王劭答的和书上一字不差。隋文帝杨坚看到王劭很有才学,任命他为著作郎。
王劭尽管有一肚子学识,但他却不是一个老老实实做学问的人。他另有一大本领——拍马屁。
有一次,隋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他想爬上一座高山,但却爬不上去,后来得到侍从崔彭等人的相助才上得山去。王劭听说后对皇帝说:
“这是一个大吉大利的梦:梦见高山,说明皇上的地位像高山一样崇高、安稳。崔彭好比彭祖(传说中的长寿人物),这是长寿的象征。”隋文帝听了很高兴。
王劭除了拍马屁,还靠故弄玄虚的手法欺骗隋文帝。他经常假托什么图谶命符散布荒诞的童谣,谎报各种神奇怪异的现象,以此来预卜国家将如何如何兴旺。
例如有一次王劭谎报某地发现神龟,龟腹上有“天下杨兴”四个字。皇后死后,他也胡编乱造,说皇后是“妙善菩萨”转生,她不是死,而是“返真升入仙道”,以此讨得文帝的欢心,保持他的官职。
所以《隋书》评价王劭说:王劭喜欢用怪诞不经的语言、粗俗鄙野的文字、不合实际的内容,骇人视听,最终使得大家都看不起他。
好谋善断
【原文】畴咨俊茂,好谋善断。《辨亡论》
【释义】表示勤于思考,善于作出判断。
三国时,东吴的孙权善于招揽人才,礼贤名士,不管是江东本地的还是其他地方来的,只要有才能,肯为他效力,他都加以任用。鲁肃、诸葛瑾等人都投奔到他那里去,并且受到他的赏识和重用。
公元208年,荆州牧刘表病死。孙权接受鲁肃的建议,以吊丧为名,派鲁肃去荆州,观察刘表儿子的动向;同时联合依附于刘表的刘备,一起反对曹操。不料,鲁肃还未到荆州,刘表的儿子刘琮已经投降曹操;刘备在曹军的追击下,急忙向南撤退。于是鲁肃会见刘备,提出刘、吴联合抗曹的主张。刘备表示同意,派诸葛亮随鲁肃去见孙权。
这时,孙权还在观察形势。诸葛亮拜见孙权后对他说,曹操大军压境,再犹豫不决就要大祸临头。但是,曹军远路赶来,非常疲劳;他们又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的军队刚投降曹操,内心不服。只要孙、刘同心协力,一定能打败曹军。
孙权听了诸葛亮的一番分析,增强了联合刘备打败曹操的信心。就在这时候,曹操想用武力胁迫孙权投降,派人到江东下战书,把自己二十多万军队夸大为八十万,扬言要和孙权决一胜负。
孙权把战书给部下看,部下大惊失色。不少将领主张向曹操投降,只有鲁肃主张抵抗。当时周瑜不在,鲁肃劝孙权召回周瑜再作计议。
周瑜回来后,孙权召集部下继续商议。周瑜分析了曹军的弱点后,认为曹操犯了用兵之忌,要求孙权给他几万精兵,保证能打败曹操。
孙权听了周瑜的话,抗曹的决心更坚定了。他对周瑜说:“曹操这老贼早就想废去汉室,自立为帝,只是顾忌袁绍、袁术、吕布、刘表和我罢了。现在袁绍等人已经败亡,只留下我了。我同老贼势不两立,你提出应当抗击,非常合我的心意。这是老天爷把你送到我这里来相助的啊!”
孙权越说越激动,随手拔出佩剑,“嚓”的一声,砍去了面前几案的一角,对着大家厉声说:
“众位将领敢有再讲投降的,就跟这几案一样!”
接着,孙权任命周瑜为左督都,程普为右督都,鲁肃为赞军校尉,带三万精兵溯江西上,和刘备的军队会合一起,迎击曹军。
公元208年,曹军进到赤壁,小战失利,退驻江北,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孙、刘联军利用曹军远来疲惫,疾疫流行,不习水战,后方又不稳定的弱点,用火攻击败曹操的水师;周瑜和刘备水陆并进,大破曹军。赤壁之战后,孙权地位更加巩固。刘备握有荆州大部地区,后又取得益州。从而形成了曹操、孙权、刘备三方鼎立的局面。
何足挂齿
【原文】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释义】哪里值得放在嘴上。形容事情很小,不值一提。
秦朝末年,秦二世把朝政大权都交给赵高,每天只知道荒淫享乐。秦期的统治极其残暴,老百姓被逼得走投无路,终于在陈胜、吴广的率领下揭竿而起,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
起义军得到四方响应,官兵被打得狼狈不堪,起义军占领了许多地方。消息接二连三地传到朝廷,都被赵高他们瞒住了,秦二世还是照常玩乐。曾经有使者向秦二世报告过各郡县农民起义的情况,可赵高说是使者造谣,秦二世就把那个使者关进了大牢。后面的使者见到这种情况,就都学会了报喜不报忧。
有一次,秦二世把博士和儒生们召来,问他们:“天下是不是有人在造反?”有个叫叔孙通的人知道说了真话要吃亏,就说:“我们有圣明的皇上统治,又制定了严厉的法令,天下人人都奉职守法,四面八方也都归附朝廷,哪里有敢造反的人呢?他们说的只不过是几个偷鸡摸狗的小蟊贼而已,哪里值得放在嘴上?”
秦二世听了非常高兴,连连说好,还给了叔孙通丰厚的赏赐。从此,秦二世更加放心了,自然不会想到要派大军去打那些“偷鸡摸狗”的小蟊贼。结果,没过多久,秦朝就被推翻了。
鹤立鸡群
【原文】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世说新语·容止》
【释义】鹤:白鹤,亦称仙鹤,一种颈、腿细长的鸟;立:站立。白鹤站在一群鸡当中。
嵇康,是三国时代魏国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他才学出众,性格耿直,又长得高大魁梧,非常引人注目。后来他因不满操纵朝政的司马氏集团,被司马昭借一件事杀害,死时仅41岁。
嵇康的儿子嵇绍,和他父亲一样很有才学,并且身材魁梧,仪表堂堂,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显得卓然超群。
司马炎代魏称帝后,嵇绍被征召到京都洛阳做官。有人见了他后,对他父亲的好友王戎说:
“昨天我见到了嵇绍,他长得高大极了,雄伟得很。在人群之中,就像一只仙鹤站在鸡群里那样突出。”
王戎听了,说:
“你还没有见过他父亲嵇康呢,比他更突出!”
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后,嵇绍担任侍中,侍从皇帝,经常出入宫廷。后来,西晋皇族内部发生了“八王之乱”。嵇绍在跟随惠帝出兵作战时,尽力护卫惠帝,不幸中箭身死,鲜血溅在惠帝的战袍上。惠帝很受感动,不让内侍洗去这件战袍上的血迹,表示他非常赞赏和怀念嵇绍的高贵品质。
鸿鹄之志
【原文】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释义】鸿鹄:天鹅。天鹅展翅高飞的志向。比喻远大的志向。
秦朝末年,老百姓深受压迫和剥削。农民被迫交纳收获物三分之二的赋税,还要被征去建造宫殿坟墓,修筑长城,镇守边境地区。秦朝的法律很残酷,往往一人犯罪处死,亲属也得一起处死。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有个雇农姓陈名胜,字涉,出身贫贱,从小就有大志。他看到秦朝暴虐无道,穷人吃尽了苦头,决心改变这种现状。
一天,陈胜和一些雇工一起在地里干活。休息时,雇工们谈起目前过的苦日子,都非常愤恨,但又认为无可奈何。
陈胜听了,连声叹气。过了一会儿,他对大家说:“今后假使谁能够富贵,谁也不要忘记谁!”
雇工们都笑着说:“你也是受人雇用的种田人,哪里来的富贵啊?”陈胜又叹了一口气,说:“唉!燕子和麻雀怎么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陈胜这话的意思是:目光短浅的人,怎么能知道有远大抱负的人的志向呢?
雇工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他们中当然谁也没有想到,后来陈胜在大泽乡发动起义,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
后顾之忧
【原文】朕以仁明忠雅,委以台司之寄,使我出境无后顾之忧。《魏书·李冲传》
【释义】形容在前进或外出过程中,对后方或本单位的事有所忧虑。
南北朝时,北魏有个宰相叫李冲,他才智过人,为官清廉,对朝廷忠心耿耿,很得孝文帝元宏的器重,也很得大臣们的敬仰。
李冲从不接受贿赂。有一次,有人为了谋求官职给他送来了一匹良马。当时,他正巧不在家,寄住在他家的一个远房亲戚自作主张地收下了这匹马,事后也没告诉他。后来,李冲见到了这匹马,以为是家里新买的,就骑了它外出。送马的人见李冲骑了自己送的马,但对自己求官的事却只字不提,认为李冲耍了自己,就到处讲李冲的坏话。李冲知道事情真相后,就判了那个亲戚的死刑。
李冲还经常把皇帝、太后赐给他的钱财分送给亲戚朋友,因此,很得人心。
李冲当宰相,每当孝文帝领兵出征,就把朝廷内外的大事都交付给李冲。李冲总是鞠躬尽瘁,事事都考虑得十分周全,使孝文帝在外面很放心。
有个叫李彪的人,初到京师时投奔李冲。李冲和他交谈之下,觉得他颇有才学,挺赏识他,就把他推荐给孝文帝。后来,李彪当了中尉兼尚书,成了皇帝的近臣,成天跟在皇帝后面。这下他觉得了不起了,朝廷大臣,谁也不放在眼里,连对李冲也傲慢无礼。大臣们很讨厌他,就到李冲处反映意见。李冲也很生气,就和大臣们联合上书,向孝文帝控告李彪。他亲自执笔,写到李彪忘恩负义的地方,李冲一时气得急火攻心,得了急病,十来天后,竟死了。
孝文帝当时正领兵南征,听到噩耗,急忙赶回京城。他路过李冲的坟墓时,忍不住失声痛哭,对左右的人说:“李冲,品德高尚,忠诚可靠,我交托给他的国家大事,全都办得很好,使我每次出征在外,都没有后顾之忧。不料他竟暴病身亡,我真是很伤心啊!”
后生可畏
【原文】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也!《论语·子罕》
【释义】青年人可以超越先辈,他们是值得敬畏的。
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
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过了一会儿,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地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
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
孔子不由感叹地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
后起之秀
【原文】卿风流俊望,真后来之秀。《世说新语·赏誉》
【释义】表示后辈中的优秀者。后出现或新或长起来的优秀人物。
东晋时,王忱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推崇。他的舅父范宁,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对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文士拜访,他总让王忱到场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