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谋欲密”,指谋划计策要绝对保密。不仅仅要对敌人保密,甚至对己方士兵,也不要轻易让他们知道战略意图,此即《孙子兵法·九地》所言:“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这里细致入微地阐述了保守秘密的诸多方面,由此可见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孔子也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处姑且不谈他们愚兵思想的对错,就行军作战而言,这一主张是有其合理性的。三是“众欲静”。要保证军队内部的稳定团结,肃穆安静,这就要求为将者要善于发现军队中的问题,防患于未然,将可能扰乱军心、分离士卒的因素尽早铲除。《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作营垒于垓下,士兵少,并且粮食又将要吃完。汉军和诸侯之兵把楚军层层包围。项王无法突围,夜间居然从四面的汉营中传来了楚国的歌声,项王大惊,说道:“难道汉兵已经取得楚地了吗?为什么汉营中有这么多的楚人呢?”项王甚是忧虑,夜间起来,在帐中饮酒。项王有一美人,名叫虞,常常跟从项王。项王有一匹骏马,名叫骓,项王经常乘骑。项王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百感交集,悲歌慷慨,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王自己唱了好几遍,美人作了一首和诗:“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项王感伤,流下数行热泪,项王左右的将领也都感动得流涕,没有谁能够抬头。面对汉军扰乱军心的“四面楚歌”,项羽非但没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反而自己先被其动摇。主帅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那些楚军士卒了。
四是“心欲一”。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孙子兵法》言“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上下同欲者胜”。只有这样,全军才能“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军队只有上下团结一心,才能同心协力,进退如一。
一个将领,最忌讳不知得失进退,如果说进退是战术问题,得失则是战略问题。这其中不光是个人得失,更是国家、组织的得失。对个人而言,有时候进不一定是好,所以曹操对劝自己称帝的人说,这是将他架在炉子上烤。有时退不一定坏,比如范蠡能够功成身退。对国家而言,有时候胜仗不一定有得,因而有胜之不武的说法;败仗不一定有失,因而有以退为进的说法。因而,战略决策也好,战术指挥也好,需要将军事账、经济账、政治账一并考量,以文韬养武略,以武略辅文韬。
用刚柔:善于作战的人,即使刚强也不会被敌人折断,纵然柔弱也不至于被敌人牵制,看似柔弱的力量也可以牵制甚至战胜看似刚强的力量。如果纯柔纯弱,处处皆守弱不前,则势必被敌人侵凌蚕食;如果纯刚纯强,处处皆轻战冒死,则势必中计伤亡。
《吴子》认为好的将领,要能够“总文武”、“兼刚柔”。《淮南子·兵略训》中讲了个“五行”的概念,说的是将领行事,做到刚柔并济的方法:
柔变却不失刚毅,不至于被敌人牵制摆布;刚强而不失柔和,不至于轻易犯死,为人所害;仁爱却不至于妇人之仁,而被人利用;诚信却不迂腐,不至于被敌人蒙蔽欺骗;勇猛却不鲁莽,不至于被人所诱骗凌辱。
《三略》也说:“动为事机,舒之弥四海,卷之不盈怀。柔而能刚,则其国弥光;弱而能强,则其国弥章。”强调的都是战略决策和作战指挥能够刚柔并济、强弱转化。
“并济”的“济”,说的是刚、柔能够相互支撑,彼此呼应,既不可过于刚强,也不能过于柔弱。作战的时候,若过于刚强则容易轻战冒死,造成不必要的伤亡;为人处世若过于刚直,则容易四处碰壁,以至难容于世。《将苑·将刚》说: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
善于作战的人,即使刚强也不会被敌人折断,纵然柔弱也不至于被敌人牵制,用看似柔弱的力量来牵制,甚至可战胜看似刚强的力量。如果纯柔纯弱,处处皆守弱不前,则势必被敌人侵凌蚕食;如果纯刚纯强,处处皆轻战冒死,则势必中计伤亡。既不至柔亦不全刚,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视敌情而刚柔变化,这样才符合行军作战的规律。《周易·损卦》说:“损刚益柔有时。”要能够待敌我双方刚柔态势发生决定性的转化后,寻机作战。
在作战中,刚与柔的考量,很多时候是出于一种谋略的实施,即“实而虚之,虚而实之”,虚虚实实让敌人难以辨别,呈现给敌人假的形势,让敌人得出错误的结论,制定错误的作战计划,发动错误的进攻,而己方则以实待虚,避实击虚,必将取得胜利。这也就是《准南子·兵略训》所说:“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欲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如示之以东。”绵里藏针,看似柔弱,实则刚强。
刚柔并济,不是说没有规矩,管理的弹性很大,尺度很宽,而是说在一定的原则之上,灵活处置。《曾胡治兵语录》说:
军事棘手之际,物议指摘之时,惟有数事最宜把持得定:一曰待民不可骚扰;二曰禀报不可讳饰;三曰调度不可散乱。
在曾国藩看来,这三条是不能轻易动摇的基本原则,也是刚柔并济的前提条件。
“待民不可骚扰”,在战争时期不可扰民伤民,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拥护,这也是战争得以进行的基本前提。《宋史·岳飞传》记载岳家军在钟村驻军,军中没有粮食,将士忍受饥寒,不敢打扰百姓。有一个士卒从百姓那里拿来一缕束刍,被下令处斩,以儆效尤。正是岳飞能仁能勇,才迅速在多支抗金军队中脱颖而出。“西汉而下,……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同时他也赢得了史官的高度评价。
“禀报不可讳饰”,在敌情汇报和信息传递中,不能有丝毫增益或者削减,以免引起误判。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传递,更要保证信息的准确与及时。这是上级部门把握情况、谋划战略战术的前提与基础,要求下属汇报情况时,既不能隐讳过错,也不能夸饰战功。
“调度不可散乱”,无论形势如何变化,为将者管理军队,调度力量不可以散乱无序,要做到“形乱而心不乱,敌乱而我不乱”,时刻要保持清醒和有序。
晓顺逆:用愚钝来应对智慧,这显然是悖逆的;用智慧来应对愚钝,是取胜的最高境界;用智慧来应对智慧,即“棋逢对手”、“高手过招”,敌我双方都是使诈用谋之人;用愚蠢来应对愚蠢,街头打架、斗殴者比比皆是,恐怕就不必细讲吧。
所谓“晓顺逆”,就是要明白自己的判断,是顺从还是悖逆天道、地道与人道,从而制定计划和政策,以上应天道,中合地时,下顺民心。
天道即道义和规律,这就要审查所采取的政策、所制定的计划是否符合道义,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趋势。辛亥革命早期,革命党的实力根本无法与清政府及其扶植势力抗衡,却最终取得胜利,原因就在于晚清政局已走向穷途末路,共和乃是中国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武昌起义一爆发,革命党便以摧枯拉朽的态势,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同样,当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称帝时,自然遭到所有心向共和民主者的反抗。天道,就是天下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地道,主要是合适的机会,即所采取的计划和政策要在合适、恰当的时机提出并实施,同样也决定着政策能否落实。无论是国家战略还是作战计划,理论的完美和现实的无奈之间,都会存在巨大的差异,如何因地制宜,将理想的决策合理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决定了决策的成败,同样也决定着工作的效率。
人道,主要指人心向背。这其中包括两类人:一类是团队内部的人,即军队中的将士们是否拥护将领提出来的策略,为将者要充分了解广大将士的所思所想,并据此谋划和实践具体举措。另一类是团队外部的民众百姓,他们的拥护和支持,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稳定性与战争的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