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古时兵法今时用
7487900000019

第19章 古典兵法的博弈法(3)

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可谓是最精明、最清醒的隔岸观火者。美国本就拥有最好的地缘优势,本土西面是太平洋,东面是大西洋,无论是欧洲的战火,还是亚洲的战火,对他们来讲,都是在隔海相望,可以和大火拉开安全距离,保护本土不受损害。所以,两次的世界大战,美国最初都置身事外眼看着英、法、俄、德几大国厮杀,等到差不多各股势力都被拖耗得筋疲力尽,胜负形势比较明朗化时,方才站在占据上风的行列里,大打出手,最终获利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美国最会搞的招数还有,在“观火”的这段时间里,并不是完全歇着看热闹,而是忙着和双方力量大张旗鼓进行军火交易,无论是哪一方的钱财,皆坐收囊中。通过战争,美国成功地从战前欠别国钱财的负债累累,华丽转身为全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隔岸观火是静处待机,纵容对手的狂妄,鼓励对手的贪婪,麻痹对手的清醒,迎合对手的骄傲,暗自发展实力,等待敌我双方力量消长,等对手深陷困境时,便可获得主动权。这一计的关键是要能忍得住。

笑里藏刀

笑里藏刀这则成语,典出《旧唐书·李义府传》,说的是李义府这个人,见谁都一副笑脸,嬉笑逗闹,好像很和善的样子。实际上,他内心里却是个阴险的小人,只要有人稍微侵犯了他的利益,他定会不择手段,欲除之而后快。

“口里喊哥哥,手里摸家伙”,两面三刀的家伙们,都是很阴险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眼露笑容,心有杀机;外貌和善,内心凶狠。而我们对他认识不清,对他毒辣的企图疏于防范,那就等于自己亲手将屠刀交给了他,连招架还手的能力都没有。

但是,为什么还会有人屡屡上当受骗呢?就是因为笑里藏刀之计,利用了人性中喜好虚荣、好面子的弱点。笑,本是用来传递友善、快乐的。但当它被居心叵测的小人利用时,脸上笑开了花,嘴上像抹了蜂蜜一样地甜,那么作为被利用的对象,或者说大多数人中,没有几个人能架得住高帽子的蒙蔽,看清小人口蜜腹剑、佛口蛇心的本质,全都是在飘飘然中掉入了设计好的陷阱。

在军事博弈中的笑里藏刀,比这更阴险。原书中这样解释: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笑里藏刀,是可以运用在政治外交、军事战略上的伪装手段。即通过欺骗麻痹对方,掩盖己方的军事行动。或者说,“笑”是战略欺骗,“刀”是战略实质,这是一种表面友善却暗藏杀机的谋略。

实施笑里藏刀之计的诀窍,在“笑”。这“笑”要真实自然,掌握好分寸,让对方相信,不起疑心,即“信而安之”。若是笑得太做作,太过火,反而容易引起对方警觉。而且,对于不同的对象的“笑”,也是有差异的。比如说,对骄傲自大的敌军将帅,我们的“笑”是伪装的拍马屁;对心怀畏惧的敌军将帅,我们的“笑”是伪装的安抚。

实施笑里藏刀之计的关键,在“阴以图之”的“藏刀”。这里的“阴”,指的是在暗地里,笑中必然有刀,刀在笑中。待看准时机,缓和了局势,麻痹了敌方,我们一旦出手,那就要快速、果断,让对方根本来不及应变。

所以说,笑里藏刀的精髓就在于“刚中柔外”,外面柔和,里面骨子强硬。以友好的态度接近对方,使对手对我们露出的表面深信不疑,放松警惕,解除警戒。而己方借此赢得时间,赢得机会,积极准备,另有谋划。这也就是“笑脸战略”。

秦国为了扩张,派公孙鞅为大将,攻打魏国。公孙鞅大军直抵魏国吴城城下,却苦于吴城地势险要,防守坚固,想正面进攻很难奏效。

当公孙鞅探听到,魏国守将是与自己曾经有过交往的公子卬,便心生一计,给公子卬写了一封信,言辞间猛套近乎,念旧之情,溢于言表。公孙鞅恳求公子卬与自己订立和约,也让两国百姓免受战争之苦。同时,公孙鞅还摆出主动撤兵的姿态,以示诚意。

公子卬看罢来信,又见秦军主动退兵,就打算和公孙鞅和谈。这正中公孙鞅之计,公子卬根本没想到公孙鞅会暗地在会谈之地设下埋伏。结果,公子卬真的是有去无回,被公孙鞅生擒,当作人质,骗开城门,秦军占领了吴城。之后,魏国只得割让西河一带,向秦委曲求和。这就是笑里藏刀,拿着友情谈交往,拿着亲情套近乎,最后图穷匕见。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我们怎样防范敌方的笑里藏刀呢?见《孙子兵法·行军》: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敌方言辞谦和尊卑,而实质上又在加强战备的,是要向己方进攻;敌方使者言辞强硬,而军队又在向己方逼近时,是在准备撤退;敌方没有预先约定,而突然来请求议和的,其中必有阴谋。凡是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皆是内藏杀机的外在表露。表面上归顺臣服,实则是行缓兵之计,转身就将和约忘得一干二净。

所以说,面对敌人要时刻提高警觉,分分秒秒皆有应对之策,这才是万全之法。如若轻信了对方的甜言蜜语、空头支票,不能觉察出敌方看似脸上笑,心中藏杀机,那是要吃大亏的。所以笑里藏刀,关键是要笑得美,藏得住。

李代桃僵

李代桃僵,语出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鸡鸣》:

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这首诗的本义,说的是李树、桃树生长在一起,小虫本来要咬桃树的根,结果咬的是李树,李树就代替桃树枯死了。后人就用这个典故,来比喻兄弟之间要能像桃树李树共患难一样,相互友爱,互相保护,休戚与共。也有将其意义引申到以此代彼,比喻代罪羔羊和替死鬼,相互顶替和代人受过。

作为三十六计的李代桃僵,表示借用某种手段,以某一事物的损失牺牲,换取另一事物的安全成功。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敌优我劣的情况下,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谋略。这里面的义理,在于阴阳之道。“阴”,指代细微的、局部的事物;“阳”,指代整体的、全局的事物。当战场上的局势已然发展到不可避免要有牺牲的时候,那么,就要懂得“李代桃僵”的道理:

其一,“李”指代的是不太重要的一方,“桃”指代的是重要的一方。在对两者的相较权衡中,原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较取其轻”。在博弈中,那就是要牺牲局部、牺牲眼前、牺牲小的利益,目的是保住全局性的、更大的利益,换取全局的转危为安。用劣势的兵力去牵制敌人,才能确保优势兵力在最后的成功。这就像下围棋的“弃子争先”,下象棋的“丢车保帅”,在逻辑上都是相似的道理。

其二,作为牺牲一方的“李”,与作为保全一方的“桃”,两者间是具有内在联系的。若非如此,两者不可能互替互换。这同时就要求我们要有清醒地分辨孰轻孰重、孰缓孰急、利弊得失的能力。万不能反向代替,或者是没有平衡好关系,导致顾此失彼,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效果。

比如说,1991年的海湾战争,导火索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英等国开始对伊拉克进行军事上的制裁。在两河流域,伊拉克和伊朗的关系,也是好一天坏一天,反正是和不到一起去。这时候,若是伊朗趁火打劫,那么伊拉克等于腹背受敌,危险至极。而伊拉克正是用了李代桃僵的办法,使局势有所缓解。他们放弃了和伊朗间的一些利益纷争,保证了自家后院的火不会烧起来,前面才能有力量去应付英美。伊拉克在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用小方面的代价换来大方面的平安,这是划得来的。

其三,使用李代桃僵一计时,为将者要有当机立断的魄力,不要犹豫、左顾右盼。在放弃时要狠心果断,否则错失了机会,追悔莫及。战争中要付出代价与牺牲,这是一定的,切不能因此优柔寡断。这就像壁虎断尾般,若有丝毫犹豫,瞻前顾后,不马上断了尾巴溜之大吉,那丢掉的就有可能是性命。所以,为将者一是要将目光放长远,二是要有舍小保大的勇气,方才能为最后的胜利争取时间,保住基础。

其四,李代桃僵是有舍才能有得。不舍不得,先舍先得,后舍后得。钓鱼还要鱼饵,捉麻雀还要撒一把糠,这是此计最根本的智慧。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博弈是要付出代价的,没有主动的、有计划、有预谋的“舍”,那就不会有全局中的“得”。田忌赛马也是这样的道理,在总体上不如对方的情况下,故意先造成一场失利,但仍能以二比一取得最后的胜利。

顺手牵羊

顺手牵羊是敌战计的最后一计。说的是路过某户人家或者某地的时候,顺手把别人家的羊牵走。后来兵法中多以此比喻己方趁着敌方在行军过程中露出漏洞、薄弱环节时,要能捕捉战机、善于攻打,获得相对的利益。

顺手牵羊这一计,表面上容易理解,但并不容易做到。“羊”是很温顺的动物,不怎么剧烈反抗,我们一牵它就跟着走了。但是要注意的是,“羊”不能乱牵,也就是说要提防不要上当。顺手牵羊的羊,不是自己找上门来的羊,有可能是对手故意放出来的诱饵、舍掉的“孩子”。清醒的将帅要有全局意识,切记不能因小失大,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此计的核心,在于“顺手”。与趁火打劫不同,趁火打劫时己方占据优势,而顺手牵羊时己方占弱势,或者说与敌方势均力衡。这时候,己方就不能轻易地与之正面冲突,而是要寻找薄弱的侧面,为自己创造条件,见机不失,伺隙捣虚,“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将顺手牵羊实施得恰到好处,变敌方小的疏漏为己方大的得利,也许还会有意外收获,远远超出自己的期望。

我们在抗日时用的游击战术就是很好的例子。当时我们的整体兵力、装备、环境与日本侵略者相比,是有着差距的。如若两军对垒,我们的胜算并不大。但日本侵略者是大部队持续前行运动,不可能完美得像铁桶一般。

大军在运动过程中,漏洞肯定很多。比如,各支部队进军的速度不均衡,走得快的焦躁、走得慢的松散,总部协调得也不灵便;再比如,战线拉得太长,后方辎重粮草供给缓慢。己方在其中要做的是,看准漏洞,乘虚而入,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在间隙中只要有利益,即使不能直接协助到最后的胜利,那也不要放过。

这在游击战中经常使用。小股的游击队整体小、速度快,钻进敌人的心脏,神出鬼没打击敌人,乘隙争利,取之顺手,赢之顺时,得之顺便。这个方法,胜利者可以运用,失败者也可以运用,强大的一方可以运用,弱小的一方也可以运用。

还需要注意的是,顺手牵羊有时候看起来似乎是不经意间的所为所得,其实,这种不经意也是长期准备、长期磨炼的结果,只有在周密的计划和部署中,才能有“搂草打兔子”的效果。搂草搂得熟练,便能在机会到了的一瞬间,就敏锐地察觉到,眼疾手快,顺势而为,化腐朽为神奇。所以说,我们准备得充分,尴尬留给对手;我们准备得不充分,尴尬留给自己。重要的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种机会,总是留给有心有准备的人,否则事过境迁,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楚汉相争时,刘邦为了避免与项羽精兵作战,主动退出汉中,项羽成了西楚霸王。很多人原本是跟着项羽一起反秦的,但渐渐觉得项羽对他们并不信任,而且待遇不公。于是像田荣这样的,就拥兵自立,自封为王。项羽当然要除之而后快,大军出动后,刘邦在后面玩了一出顺手牵羊,趁项羽没注意,把秦给推翻了。因为当年天下诸侯是有约定的,谁先灭秦,谁为关中王。刘邦是自己找到了顺手的“羊”,避免和项羽两虎相争,抓住了原本可能不会有的机会,增加了自己的实力。

敌战博弈,是寻机打破僵持的战局,无中生有强调的是增加己方力量,暗度陈仓是出奇制胜,隔岸观火是折损对方力量,笑里藏刀是忍辱之中的借敌发展,李代桃僵是找到新的实力增益点,顺手牵羊是适当扩充自己的实力。通过这六种手段,可以在战略相持、战术对峙之中悄悄改变战场态势和竞争格局,逐渐扩大己方优势,掌握主动权。

三、攻战博弈:进攻状态的求胜术

所谓攻战博弈,指的是在进攻态势下的打法,即己方不得不主动出击情形下如何博弈。

主动出击,不是己方力量一定强大,或一定和对方实力相当,而是不得不出击,例如迎击强敌入侵,收复被占领土等。

因此攻战博弈,说的是在局部的战术支点或个别作战方向上,我们赢得主动。主动出击,可以掌握主动权、主导权,但不一定能够获得控制权,因而如何保证持续获得主动,并主导博弈的走向,是这六个计策所考量的事情。

打草惊蛇

打草惊蛇,语出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当时有个叫王鲁的县令,喜好财货,在百姓身上搜刮民脂民膏,他的手下上行下效,干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坏事。有一次,适逢上面有朝廷官员下来视察民情。怨气横生的老百姓联名写了状子,递了上来。自然是父母官王鲁先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状子上所写的坏事,十有八九和他脱不了干系。他提笔,情不自禁地在状子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在这个故事里,虽然百姓上告的“棍子”只是扫到了杂草,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实在是把“蛇”吓得够呛。

当“打草惊蛇”用为军事上的谋略时,它的意思变得更加复杂。原书中言: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具体说来,己方在行军作战时会走山谷,越深林。这些地势都是容易有敌方埋伏的地方。《孙子兵法·行军篇》中就指出过:“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当我们遇到山川险阻、芦苇丛生的低洼地,或是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区,必须反复仔细地搜索,千万不能麻痹大意。稍不留神,就可能走进敌人的埋伏圈,最后引来横祸。

我们要“疑以叩实,察而后动”。“疑”是怀疑,“叩”、“察”是查究、调查,“实”是实际情况。意思是说,在发现了可疑之处时,先要摸清情况,查证落实,然后再采取行动,尤其对那些隐蔽的、尚不明显的,暂时不清楚的事物、情况和敌情,要反复调查,直到把敌方的阴谋揭穿。

这样看,打草惊蛇的计策有两用。首先是自我保护,就像《周易·复卦》所说的“反复其道”,方才能“利有攸往”。这如同下水过河一样,要先弄清楚河水的深浅,不能听信他人乱说,而是要通过各方面的情况,综合做出判断。

秦晋崤之战,秦穆公发兵攻打郑国,结果郑国事先有了防备,秦军只能选择放弃,班师回朝。在返回的路上,军士们已经是疲惫不堪。晋国知道了这个消息,打算趁机捞上一把。晋军在崤山埋伏了重兵,又派出小股部队,故意诱引秦军。秦军主将没有多想,紧追上去,结果走到了山势险要的地方,两边高山陡立,林深草密,刚感觉出有点不对头,便听见杀声四起,晋军蜂拥而上,打败了秦军,活捉了主将。这就是秦军不懂敌情,轻举妄动。送上口的肉,晋军焉能不吃?

另一方面,我们要适机地运用“打草惊蛇”,让敌人的阴谋暴露出来。这也可以叫引蛇出洞,把敌方刻意想隐蔽的真实火力诈出来。近代军事学中有个词,叫火力侦察,即在大军运动前,通常会派出小分队的侦察兵,目的是查清敌方主力配置、运动状况等。他们通常在可疑的地方放空枪,虚张声势,把动静弄得很大,埋伏的敌人做贼心虚,只要一动,就暴露了行踪。这时对己方来讲,就可以占据主动,牵着敌人的鼻子走了。

借尸还魂